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经济学意义与实现路径

2024-06-26 09:35赵忠秀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

【内容提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径。首先,在理论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极大丰富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现有的理论体系,在宏观领域将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进行了有效结合,在动态维度下解释了后发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以及未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同步竞争问题,在微观领域将生产端和消费端进行了有效结合,解释了新业态下供需内生化问题。理论体系的改进无疑会推动中国自主的国际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其次,在实践维度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新动能”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而且在未来可以为后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绿色赋能和数字赋能、加快形成先动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动效应、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2023 年7 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a2024 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以创新为主导,以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标志,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典型特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可以大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要“新”,代表了当前全球产业新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模式和未来产业新动向,也要“质”,代表了可以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引领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新质生产力具备三个典型特征:一是高技术,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属性,并非简单的工艺流程升级改造;二是高质量,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属性,代表了更优质的产品品质;三是高效能,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供需匹配属性,代表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是各种技能型、应用型和战略型人才;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具技术含量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原材料和中间品,而是具有高度技术复杂度和流通性的产品,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这种劳动对象不仅包括传统产业,而且包括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质生产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质生产力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意涵,不仅代表了国内先进生产力,而且代表了全球先进生产力,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同时未来可以成为后发国家追赶的动力来源。基于此,本文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经济学意义及其内在逻辑,分析世界市场的中国贡献,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经济学意义

西方国际经济学主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运用静态分析方法阐述国际生产分工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追赶这一动态问题“语焉不详”,更没有深入探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同时代的前沿发展竞争问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基于中国实践回答了传统国际经济学所忽视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西方国际经济学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构建上的空白,将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进行了有效结合,推动了中国自主的国际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新质生产力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 年的4227.70 亿美元上升到2021 年的158019.11 亿美元, 人均GDP 从1980 年的430.85 美元上升到2021 年的11188.30 美元,上述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23%和8.27%。而且, 中国在2001 年加入WTO后,进一步地扩大了对外开放,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持续增加。中国货物进口额从1980 年的19.94 亿美元上升到2021 年的27159.9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9.25%。在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上述经济学迷思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部分学者从人口红利、技术引进、资本积累、对外开放等视角进行解读,但是并不全面。先进生产力为解答国际经济宏观领域的上述谜题提供了参考。保罗·克鲁格曼曾言,“生产率不等于一切,但长期来看,它几乎意味着一切”。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支柱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可以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航向。首先,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中国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的良性循环。新技术服务于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有助于提高相关行业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有助于中国传统行业的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重视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经济资源倾斜后只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应包括通过高新技术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通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有助于落后行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二)新质生产力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逃离“比较优势陷阱”问题

从斯密、李嘉图、俄林到克鲁格曼、梅利兹,传统国际经济学主要基于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规模经济、企业生产率等视角阐述国际贸易的发生机理,基于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低端锁定问题。不过,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攀升,逐渐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中心。中国不仅深度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而且还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手机等高端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国际经济学的现有理论对上述新发事件的解释力度仍有不足,新质生产力为解释上述经济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和有力工具,为国际经济学提出以新理论反映新实践的新课题。

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从学理入手解释新近出现的国际经济问题。首先,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理解国际技术追赶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前沿新质生产力是在大国竞争背景中形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不可避免地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展开前沿竞争。发达国家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通过各种方式遏制追赶国家的发展。传统国际经济学是讲国际分工带来世界市场的互利共赢,很少会从新质生产力角度讨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次,新质生产力为逃离“比较优势陷阱”和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提供了“良方”。因为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鼓励向高科技产业进军,在原先没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去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有所突破。传统发展经济学虽然重视比较优势,但是对如何确立新的比较优势还缺乏深入研究。最后,“数字”和“绿色”是当前技术革命两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理解国际技术创新竞争的大环境。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国际前沿技术的创新竞争还缺乏一些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

(三)新质生产力可以解释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竞争问题

传统国际经济学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但是却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于前沿高科技产品的竞争现象。从中国新质生产力角度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有助于丰富国际经济学的现有理论。新质生产力可以解释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技术竞争问题。首先,新质生产力重视对科技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资源的有效供给可以降低企业发展的融资约束和人才约束,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产品的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比如,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兴起后,互联网的接入成本大幅降低,这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的繁荣。其次,新质生产力注重政府对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模式的培育。技术创新在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后,前沿技术会在商品市场形成新业态,如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新业态,而政府的悉心培育使得新业态做大做强,可以为国际贸易和生产活动带来新的增长点,并培育出国际竞争新优势。最后,新质生产力强调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质生产力与未来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和企业的绿色转型密切相关,可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新生力量,而且凭借着“质优”特征推动经济的长期向好。上述实践是传统国际经济理论无法很好诠释的,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解答前沿技术竞争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中国贡献

中国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市场繁荣作出了中国贡献。未来随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正向促进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在供需两端改变世界市场结构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从供需两端促进世界市场的长期繁荣。一方面在供给端,新质生产力可以为中高端产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以往中国凭借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人口红利优势,参与加工贸易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环节,在价格成本方面为世界市场产品作出中国贡献。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对世界市场的贡献势必会发生变化,中国未来在现代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势必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世界市场的贡献就不仅仅体现在“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是更多体现在产品品质和新产品种类等方面。新质生产力还将提升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使中国成为更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和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布局。另一方面在消费端,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长,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也会逐步增强。这种由知识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既重构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其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将对全球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品牌和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争夺的重要战场。生产和消费这两方面都将为中国国内企业和在华国际企业提供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共同繁荣。

(二)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贸易伙伴的福利水平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贸易伙伴福利水平的提升效应可以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新质生产力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通过出口降低相关产品的世界价格,国外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进口商品,而且新质生产力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商品选择和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这提高了伙伴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或者说消费者福利。其次,新质生产力推动的对外贸易活动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这将有助于提升贸易伙伴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增进消费者福祉。最后,新质生产力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大对新兴行业和未来产业中间品的进口需求,数字技术的兴起也为国外产品销售增加了可能的受众规模,贸易伙伴企业市场规模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将扩大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的福利水平。

对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而言,新质生产力的福利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国出口商品带来的产品质量上升和价格下降,新质生产力使得中国供应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间品和消费品的品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相同产品的出口价格不断下调,在世界市场中更具性价比的中国商品无疑会提高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言,新质生产力的福利效应不仅体现在国内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类的丰富,还体现在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由于中国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贸易活动会通过示范效应对伙伴国产生正向溢出,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未来产业的兴起,通过就业和产业竞争力等渠道带来福利水平的提升。对于非洲和南美洲等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中国新质生产力为这些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非洲和南美洲国家通过嵌入到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可以促进这些经济体生产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建设的完善、就业机会的增加和产品品质的改善。通过借鉴学习和产业链融入,可显著提升这些国家的福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后发国家经济追赶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落后国家如何在遵循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避免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或者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始终是后发国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理论难以对上述问题作出合理解释。通常而言,廉价劳动力、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大市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之谜。但除此之外,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动能转换过程中助力了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形成,为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路径是接触世界、融入世界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是循序渐进和相互交织的,并不是跳跃式的。中国是在接触世界和融入世界的过程之中,逐渐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包含了两层意涵:第一层意涵是通过“干中学”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生产工序和产品结构的升级;第二层意涵是在“干中学”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这种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单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模式,而是在新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和标识度的先进生产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对后发国家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后发国家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边融入边升级,谨防落入比较优势分工陷阱;另一方面,在“干中学”过程中,谨防“只学习、不创新”,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三、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

(一)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先动优势”

目前,智能化正推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加快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尽快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先动优势”。增强未来技术的自主供给能力。聚焦氢能、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效催化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算力网络、卫星通信导航、生物育种、低碳能源、未来网络、空天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紧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前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新材料和创新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激发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等产业的增长潜力,促进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领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及工业物联网建设,合理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强化对未来产业的政策保障。未来产业在萌芽期和成长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在资金、人才方面对未来产业的研发创新给予支持,必要时可以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通过建立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创业团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产业布局时,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依据各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系统谋划,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和供需错配。

(二)丰富拓展应用场景,以市场需求牵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发挥场景需求对新质生产力的牵引作用。实施前瞻性、验证性、试验性的应用场景项目,发布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清单,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要充分利用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对新质生产力所产生的新产品进行市场测试,从市场需求入手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在细分行业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和实现一定技术积累之后,激励企业主动向相邻行业进行业务拓展。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应用场景可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未来,新能源技术可能会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人工智能可以解放并延伸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方式,物联网将全面推进人类生活方式智能化,虚拟现实技术得以扩展人类的娱乐方式和活动空间。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根据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不同领域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满足行业客户的个性化产品。这些应用场景的丰富,会通过市场需求的牵引助推相关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三)推动数字赋能和绿色赋能,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底色”

在数字赋能方面,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产品赋予更多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特性,共同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比如,拓展智能问诊和元宇宙等更富体验感的交互场景,可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决策提供个性化支持。结合不同行业的基础条件和数据禀赋,推动数据要素在不同场景、不同领域的使用,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创造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培育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e鼓励企业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提高要素组合效率。加强网络、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数字化技能和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在绿色赋能方面,激励企业降碳减排,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占比,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路线图。鼓励企业采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等在内的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环保化。充分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研制深度脱碳新设备,加大脱碳技术攻关,积极研发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相关低碳技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进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增加对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资。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合作开发相关技术,合理利用相关资源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最后,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和可持续。

(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由于新质生产力在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规则制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宏观政策取向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新质生产力无法获取长期、全局、多维的宏观政策合力,进而降低了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围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要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取向,通过完善和优化相关法律法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制度支撑。此外,还要注重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形成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实施最优政策组合,通过政策合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促进新质生产力先行先试,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在行业发展方面,要综合考虑到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助力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通过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通过政策引领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要依赖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也要主动融入国际大市场循环。一方面,加快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降低国内新质生产力要素流动成本,防止国内市场割裂和要素配置的扭曲。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方面,税收优惠、补贴、研发支持等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多样化融资支持帮助企业获得发展资金,这些措施推动了研发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竞争机制,促进创新要素集聚。通过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特别是与数字贸易、环保等新规则的对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进程。在进入国外市场方面,企业需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竞争效应使得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企业有机会参与全球价值链,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跨国合作汇聚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地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也会要求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循环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弹性。

(六)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轮驱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动效应

与传统产业不同,新质生产力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行为决策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理性人”假设,因此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轮驱动”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缓解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失灵问题,防止因契约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投资不足,促进对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投资。考虑到新质生产力部分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在资金和人员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约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关键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要素配置仍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进行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提高资源配置的信息透明度,降低资源错配引发的扭曲成本,对于市场能够决定的事情,政府不要过度干预,防止造成新质生产力的供需不匹配。另外,由于规模经济和网络分工效应,新质生产力还可以通过生产分工等产业关联到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因此要增强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各生产环节的带动效应。

(七)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和输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中国范式

从产品输出到规则标准输出,这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义所在。标准化会产生路径依赖,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产品发展的“标尺”,从而决定一国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的话语权。由于新质生产力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标准”空白,产品和技术的“标准”竞争势必会异常激烈。中国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生产率的提升和产品改进,也要注重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标准和规则输出,构建长期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一是进一步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加快新质生产力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加快制定基础软件、低空经济、通信与网络、量子通信、应用电子、3D 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标准。二是加强标准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质生产力标准国际化推广力度,推广新质生产力的“中式模版”。三是加快完善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促进源代码、算法、商业模式等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针对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等核心问题,及时发布司法解释和实施细则,防止涉外产权纠纷和技术外流。四是通过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等机构,制定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涵盖产品质量、生产流程、技术规范等方面,促进行业内部生产标准的统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五是加强对新质生产力标准和规则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标准意识和执行能力。同时,开展相关标准和规则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企业更好理解和应用标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者简介 赵忠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艾伯特·赫希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述评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