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霞
民间故事对实现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合理选择和应用民间故事,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语言、情感和社会性等的发展。
一、民间故事在大班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价值
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在幼儿园大班语言中,民间故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民间故事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大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对文字和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幼儿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民间故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奇幻、夸张、幽默等特点,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创编、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此外,民间故事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许多民间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常识,通过听故事、讨论故事,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最后,民间故事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学习民间故事,可以让幼儿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因此,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应该充分应用民间故事的独特优势,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民间故事在大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方式
1.故事讲述
在幼儿园大班的语言活动中,故事讲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选择适合的民间故事是故事讲述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的民间故事。例如,《狼来了》《三个和尚》等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讲述民间故事时,应该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尽可能地让故事更加有趣。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和节奏的把握等技巧,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教师还可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更好地传达故事的情感和意义。
教师在讲述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参与讲述和表演。例如,教师可邀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或进行故事的创编和改编,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以《三个和尚》为例,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描绘三个和尚的形象和特点。在讲述到关键情节时,可以适当地停顿,引导幼儿思考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同时,教师可邀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表演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或进行故事的创编和改编。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语言教育方式,可以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民间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营造故事氛围和呈现人物形象,教师可为幼儿准备相关的道具和场景。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三个和尚》中,教师可准备三个不同颜色的头饰,分别代表三个和尚,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扮演各自的角色。同时,教师还可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如寺庙、山景等,增强故事的场景感和视觉效果。
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塑造角色形象和表现人物特点。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三个和尚》中,教师鼓励幼儿借助表情、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三个和尚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设计对话和动作,以丰富故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背景、性格、行为特点等。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三个和尚》中,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去挑水?你觉得他们的性格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角色的特点和行为动机。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等方面的技巧。
3.故事创编
故事创编是一种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言教育方式,幼儿在已有的民间故事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编,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言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等均可得到发展。
在故事创编之前,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和激发创造力。教师可用“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故事中还可以有哪些角色和情节”等问题来启发幼儿思考。在故事创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教授幼儿一些创编技巧。例如,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塑造角色形象以及运用语言和动作等,通过示范、讲解和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这些技巧。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在创编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民间故事元素丰富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幼儿完成故事创编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和交流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中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还可对幼儿的创编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以《狼来了》为例,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编。
(1)如果狼没有来,放羊的孩子会怎么做?他会不会继续欺骗村民?
(2)如果村民们没有受骗,他们会怎么对待放羊的孩子?
(3)如果你是放羊的孩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引起村民的注意?你会怎么做?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编过程中,教师可教授幼儿一些创编技巧,比如如何设置悬念、塑造角色形象等。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在创编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民间故事元素,比如“欺骗”“村民”“动物”等,丰富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分享创编成果时,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4.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是一种拓展幼儿学习范围、增强学习效果的语言教育方式,幼儿在课堂外继续学习和探索民间故事,让他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得以持续,相关能力也可以在不断练习中得到提升。
教师可向幼儿推荐一些与民间故事相关的书籍或绘本,比如《九色鹿》《秋千会》《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等,让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民间故事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同时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可组织幼儿观看一些与民间故事相关的动画片或视频资料,比如《渔童》《小鲤鱼跳龙门》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民间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增强他们的视听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师还可组织一些与民间故事相关的探索活动,比如民间故事的收集、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民间故事在幼儿园大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建议
1.教师需具备相关素养与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具备相关的素养和能力。第一,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民间故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意味着教师应熟悉该地域、民族的民间故事,并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才能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民间故事,引导他们理解故事的深层意义。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兴趣。这包括如何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语言讲述故事,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等。第三,教师需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幼儿的反应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预设的教学方案,也要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第四,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讲述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倾听幼儿的意见和反馈,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2.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向家长介绍有关民间故事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让家长了解教学目的和内容。同时,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馈幼儿的反应和在家中的语言发展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这种双向的沟通有助于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除了沟通,教师还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与民间故事的讲述、表演等活动来加强合作。家长可与幼儿一起准备道具、布置场景,或者一起参与故事的表演和讨论,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还能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此外,教师和家长可以共享有关民间故事的图书、视频等教育资源,家长可为幼儿提供一些有关民间故事的图书、音像资料等,帮助他们在家庭中继续进行阅读和学习。这种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最后,教师和家长可共同参与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评价和反思,共同制订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幼儿在民间故事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他们还可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民间故事在幼儿园大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将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故事在幼儿园大班语言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民间故事的作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家园共同努力,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息和趣味性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