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流量“裹挟”的天水们

2024-06-25 19:08
中国品牌 2024年5期

热辣的天水 火爆的麻辣烫

#天水真的有一亿人# #天水麻辣烫老板忙出痛苦面具# #天水旅游热度暴涨20倍#……前段时间,要说热度最高的城市,非甘肃天水莫属。

天水麻辣烫是如何火爆全网的?这其中离不开短视频的推波助澜。

2月13日,一位天水本地网友率先发布了一段短视频,内容大概是“建议全国普及甘肃麻辣烫”,画面中一桌天水麻辣烫散发着诱人的颜色,令人食欲大开,忍不住想钻进屏幕品尝味道,由此引发了首波关注。

随着热度在短视频平台的持续扩散与传播,一些美食博主捕捉到了流量的气息,开始前往天水探店。其中不乏拥有百万粉丝的KOL,在这些网络大V的带动下,天水麻辣烫的大街小巷逐渐被人流填满。

据天水融媒的报道,3月的某一周内,约有400个美食领域的KOL前往天水,发表的麻辣烫相关作品超500个,视频每天的播放量超2000万,累计播放量超8亿。

接下来一段时间,天水麻辣烫的热度仍一路飙升,居高不下。品尝一碗天水麻辣烫,成为社交平台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彼时,当地一家麻辣烫老板因为人流量太多的表情包随即出圈,促使天水的讨论度达到顶峰。

线下方面,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3月1日-26日,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35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亿元,甘肃天水地区麻辣烫堂食订单量较前2月同期增长超140%。3月27日当天,天水接待游客16.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586.6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天水爆火的时间点正好赶上清明小长假,由此也带动了甘肃其他地域的客流量。从某旅游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到,清明假期甘肃全省景区的门票销量同比增长6.7倍,兰州、张掖、嘉峪关、陇南景区的门票销量也同比上升超10倍。

接住人气 复制淄博?

由短视频爆火引发的线下狂热现象,天水早已不是第一个。从2023年年初到年末,淄博烧烤、天津狮子林桥以及哈尔滨等地,都是线上流量转换到线下打卡的典型案例。

“短视频推动了旅游营销效率的极大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可以在短期甚至极短期内得到迅速传播和广为所知。鉴于上述特点,短视频营销的短期引流作用变得非常明显,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构成很大压力,有些情况还引致价格的明显上涨,因此这对旅游目的地的应急管理能力以及旅游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张金山表示。

面对铺天盖地的流量给当地带来的考验,一旦地方政府在后期保障方面服务到位,将会对地域经济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最先受到影响的淄博,也正是做到这点,才接住了短视频赋予的打卡流量效应。

据多家媒体报道,淄博当地政府在爆火期间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保障大量涌入游客的体验感。

比如,开通淄博烧烤的高铁专线,在车厢上摆满大量礼品,派出执法人员连夜在烧烤夜市巡逻等。

通过建立一种真诚热情的城市形象,淄博留住了后续源源不断的游客,在守护和丰富游客体验方面,为之后的网红城市提供了一份可参考的样本。

天水们还做对了什么?

后续,无论是2023年年末人气爆棚的哈尔滨,还是今年清明节前夕走红的甘肃天水,都像是打开了“流量宝盒”的密钥,走向文旅话题的巅峰。

站在淄博政府的“肩膀”上,两个城市做了一些改良与完善,通过“保姆级服务”守住了网友的口碑。

据媒体报道,为了分流游客,天水市政府在远离中心城区的东煜广场专门开辟了“麻辣烫一条街”,安排三辆免费大巴车接送外地游客。另外,电力、市场监管、消防、应急等多部门纷纷出动,相互配合,各尽其能。

哈尔滨当地政府也对景区、宾馆、饭店、打车等相关区域进行管控,并组织和动员志愿者在大街小巷进行义务服务。

与前两个样本不同,此前的天津狮子林桥,因为大爷跳水的热门视频也迅速走红,但由于后续的管理措施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而导致景点的狂热打卡很快被叫停。一个有爆火潜质的网红景点就此画上句号。

总结当时存在争议的几个点,主要集中在跳水活动本身的危险性、狮子林桥年久失修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当地政府的规范化引导与管理的举措。

其实,由短视频泼天流量转化到地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尽管有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案例,但对地方来说,需要布局与考虑的事情还很多。

“如今,短视频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结合,算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双方都有较强的内生动力,地方围绕当地的文旅特色经济,打造一些生动鲜活的短视频内容,同时也为短视频的内容生态提供了一个新的扩容点。”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告诉《中国品牌》记者。

地方经济 卷在短视频

事实上,短视频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从2023年年末各地文旅的“花式喊麦”开始愈加明显。

从新媒体营销的角度看,各地方在短视频上的频繁互动,突破以往点对点营销的单线形式,建立了一个多维度互动营销的新局面。

比如,山西文旅的抖音官方账号推出“我姓山”“我姓垣”“我姓阳”三个不同版本,采用喊麦的风格,一时间吸引了无数粉丝;而陕西也顺势推出方言版的“额姓秦”视频;同一时间段,山东文旅也用类似的视频,回应其他省市,并且在内容上迎合山东人爱用倒装句的习惯,将网友的好感值拉满,直接将自己送上热搜。

在其中,公众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文旅局形象,增加了亲和力与印象分,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向的传播路线。而这种“花式喊麦”的营销互动方式,也为地方经济的正向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短视频与地方经济的深度结合,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陈端表示,对短视频而言,面向C端的流量红利已经难以为继,下一步必须深耕一些特定的赛道,找到新的增长点。

以这次出圈的甘肃天水为例,部分业内人士也提出背后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这种流量效应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在陈端看来,这种短视频带来的流量红利,事实上是一个竞合的过程,对地方政府而言,既是竞争也是合作。“城市的IP打造能力,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抓手。其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支撑点,是利用新媒体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地域的综合整合力。这样对各地域来说,才可以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新竞争力。”

要“流量” 更要“留量”

“在这点上,近两年也有可借鉴的样本,比如另一个网红城市洛阳,将古都IP与短视频内容生产、文旅、汉服产业链以及当地的剧本杀产业相结合,包括前两年的电视剧《风起洛阳》引发的线下体验场景,也深度围绕洛阳这个城市展开。总体来说,就是打通内容产业、流量经济与本地经济发展之间一个良好的内在闭环。”陈端进一步解释。

“地方政府这两年其实也在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找到新的抓手。对一座城市来说,资源的集聚能力、对游客的吸引力、招商引资能力,也包括各要素的聚合能力都与其形象密不可分。短视频上鲜活生动的内容,不仅展示了地方的风土人情、资源优势,也重塑了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这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当下的重要诉求。”

对于地方来说,相比短暂的引流与营销形象,在新的时代如何合理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提升全域资源的聚集与整合能力,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

陈端表示,地方政府有几点可以注意:短视频与地方经济的结合,需要系统思维,这是一个通盘规划的过程,需要立足长远来谋篇布局;同时深挖地方的文脉,找到自己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与文化基因,再通过短视频去放大,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流量与潮流。

从当前的情况看,地方政府从一开始盲目追求流量,转向深入思考的阶段。具体来说,当地可以打通特色产业资源全链路,包括短视频的前端导流,到后端不同价值链的开发,从而形成前后贯通的协同效应。“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用三个关键词总结就是经济化、科学化与系统化。”陈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