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燕?景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动力。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正在从简单的艺术活动展示走向文化塑造和经济驱动。现从产业、市场、技术三方面进行背景要素的系统构建,将时间维、空间维和关系维进行三维价值解构,并从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生态系统、功能系统、产品系统、区域系统和服务系统五个方面入手,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性重构,旨在进一步挖掘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作用,促进艺术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在数智时代,艺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多个产业和学科领域进行了新的历史定位,担当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在此过程中,艺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意义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为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而不懈努力。同时,这也成为文艺工作者和研究者当前面临的关键课题。
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必须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更新,需要应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转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因此,本文尝试从“三维价值”入手,探究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背景要素的系统构建,以及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三维价值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促进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
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背景要素的系统构建
文旅产业发展:革新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理念
文旅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文旅融合进程的加速三个核心要素驱动。单纯依赖既有的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支撑文旅产业发展,文旅产业必须探索自身的创新发展策略和路径。第一,艺术介入历史文脉传承,激发乡村美学价值。以创新的方式融合艺术与乡村振兴,不仅能激发乡村内部的活力,还能提高乡村对外部的吸引力。第二,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时,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艺术作品的创造和展示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艺术作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第三,现代科技的应用为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可以使艺术作品突破空间限制,让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形式,而是能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提高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可达性和影响力。
市场演变驱动:提高艺术文创产品的价值
随着艺术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产品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的介入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可以发掘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民俗艺术,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文创产品,创作出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艺术可以作为保护传统文化与乡土记忆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既保护了乡村的文化遗产,又使其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三,构建多元化的艺术促进机制。鼓励政府、企业、艺术家和社区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政府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企业可以投入资源,艺术家可以提供作品,社区则提供具体实施的环境。
数字技术升级:开拓艺术介入的创新方式
开拓艺术介入的创新方式是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动力,市场变化带来的产品质量提升是融合发展的支撑力,而技术升级带来的方式创新则是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第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感受乡村艺术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用于保护和展示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可以提高数字化信息管理效率。通过搭建数据资源中心,可以基于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城乡之间信息共享、销售渠道共享及数据共享。同时,可以对艺术活动、文创产品、乡村资源等进行统一管理和推广,以便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应用数据分析工具能够洞察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为艺术品的创作和营销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经营决策的精准性。第三,利用数字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扩大影响。艺术家和村民可以通过创建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或利用其他社交媒体工具,将反映乡村风貌的艺术作品推广到全国,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三维价值的解构
时间维:整合多元时间要素
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应从时间维度上进行细致规划和持续优化,确保两者在不同时间节点上能够有效对接,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一是需求时间的多样化。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需要考虑不同群体在时间安排上的差异,如本地居民、外来游客、艺术家等。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周末以及其他适宜时段,安排各类活动和项目,以适应人们不同的时间需求和生活节奏。二是产品时间的差异化。艺术活动和乡村振兴项目应考虑到季节、气候条件、农事活动周期等因素,合理规划活动时间。例如,在旅游旺季时,可以结合农业生产活动推出体验性较强的文化产品。三是竞争时间的激烈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的文化艺术市场变得更为活跃。因此,乡村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艺术展示形式,推动乡村的差异化发展,把握市场机遇;同时也需要考虑文化产品和艺术活动的生命周期,及时更新迭代,以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投资者。
空间维:集聚空间融合要素
艺术与乡村振兴在空间维度上的融合,着重于如何将艺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缩短艺术与游客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如何在空间上实现艺术产业的集聚。一是资源整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往往呈分散状态。要想实现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就必须对乡村艺术资源进行整合。这意味着要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供体验的产品,进而形成可供游客体验的文化产品集群。二是缩短空间距离。为了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需要缩短艺术与游客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不仅要求在物理空间上进行优化,还需要在文化传播和体验上进行创新。三是产业集聚。乡村的艺术产业要发挥集聚效应,需要通过空间上的规划与优化来实现。例如,通过打造艺术特色村落、文化创意园区、艺术教育基地等形式,形成艺术产业集群,促进乡村内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乡村整体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品位。
关系维:赋能关系融合要素
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需要从关系维的内容、方式和场景三个角度入手,实现要素融合的有效赋能。一是内容赋能。将艺术融入乡村发展,不仅能够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创造独特的艺术产品提高乡村的吸引力。例如,将乡村建筑、习俗和传统故事等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产品。二是方式赋能。组织艺术节、工作坊、展览等活动,使艺术活动成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点。鼓励艺术家入驻乡村,与乡村居民互动,通过艺术创作反映乡村生活,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场景赋能。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展览、乡村美术馆、文化创意市集以及艺术主题的乡村旅游等形式,将艺术引入乡村生活场景。打造具有艺术氛围的乡村环境,不仅能够提高乡村的文化品位,还能为乡村居民和游客创造丰富的体验。
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三维价值的重构
生态系统促进共同发展
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重新修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联,但仍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与联系。通过打造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生态系统,可以真正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艺术的介入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此外,艺术也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通过“艺术+农业”,推广天然种植的有机食品,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升级,更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一种长期投资。二是整合艺术资源与乡村产业链。通过挖掘乡村的独特艺术资源和文化特色,并将其与当地农业、传统工艺等产业链相结合,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产业链。这样既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可以为乡村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促进艺术创新与乡村振兴联动。鼓励艺术家与乡村居民共同进行艺术创作,为当地带来创新思维和艺术活力,在推动乡土艺术创新发展的同时改善乡村的整体风貌。
加强功能系统优势互补
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载体,而乡村作为艺术落地的实体平台,不仅有助于艺术作品的传播,还能促进艺术在乡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重构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功能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艺术和乡村振兴各自的功能优势。艺术可以提升乡村的美学价值,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乡村振兴则可以为艺术价值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在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创新艺术的推广和展示形式。例如,结合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组织艺术展览和工作坊;或者开发艺术驻村项目,让艺术家与乡村居民共同创作,助推乡村的经济发展。
打造游客体验产品系统
按照乡村的基本地域特征,乡村生态体验产品既有景观物质形态的表现,又有各种参与活动的体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构成了乡村的总体特征,其构成反映了乡村环境、产业发展、民生环境等要素,也促进了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一是打造乡村艺术IP。在游客体验产品系统中,可以通过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IP,创造能够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且迎合市场需求的艺术品牌和产品。二是构建艺术主题乡村场景。可以在乡村中建立以艺术为主题的公园、工作室等,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体验。三是设计艺术旅游专线。依据乡村的艺术资源和文化特色,设计一系列艺术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乡村风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推广乡村艺术,还能为艺术旅游路线增添文化内涵。四是结合乡土艺术、民间工艺和乡村自然资源,开发系列体验活动,如陶艺制作、农耕体验等,让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乡村艺术的魅力,增进对乡村文化艺术的理解。
创新空间集群区域系统
在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过程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相继设立,“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一是丰富乡村旅游功能。为了让乡村振兴与艺术融合的区域系统更具吸引力,需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功能。这包括开发可供游客参与的艺术节、农业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同时,通过优化旅游服务,打通乡村旅游线路,可以使文化景点之间形成有效的串联,提供有故事、有特色、有个性、有体验的文旅产品,提高游客满意度。二是整合区域资源。发掘各乡村的独特艺术和文化资源,并加以整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文化链条。例如,创建乡村艺术节或艺术品市集,对区域内的艺术资源进行系统展示和推广。三是促进社区参与与合作。鼓励乡村居民参与艺术项目和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联合周边乡村共同打造区域性的艺术资源平台,通过合作开发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聚焦智能文化服务系统
一是完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保证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备,如提供充足的公共卫生间、休息区、清晰的指示牌等。这些都是提升游客体验的基础。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如设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息亭、使用本地艺术形式装饰的公共卫生间等,使艺术与乡村场景的每一个细节相融合。二是在基础服务设施中融入文化元素。在乡村基础服务设施中融合当地文化元素,以增强文化的可感知性。例如,当地手工艺品中的元素可以用作景区的装饰,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游客,又可以展现乡村的文化魅力。三是应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使服务变得更加便利和人性化。例如,通过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定制化旅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或开发旅游App,集成地图导航、预定、支付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广西高等教育教改项目“‘虚-实活动影响下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3JGA260);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科研、教学、产业三维协同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特质与模式建构研究”(编号:JGY2023258);202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立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架构研究——以城市设计为例”(编号:2023CXCY01);202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南‘老少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与三产融合新业态研究”(编号:202310607033)。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