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晨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负责收藏、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科普教育是其主要的功能与使命之一,其能够向公众提供启发性的信息,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受环境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的社会科普教育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难以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科普教育服务,因此,博物馆的社会科普教育成效不甚理想。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等得到普及,为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只要运用得当便能强化博物馆的社会科普教育功能,增强其社会科普教育成效。现首先阐述博物馆在社会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其次,分析新媒体的概念及其对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影响;最后,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博物馆在社会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承者,负责收集和保存各种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或社会价值的文物、标本和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文化和技术,使之能够为后人所利用和欣赏。同时,博物馆也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会科普教育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博物馆是科学知识的宝库,可以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科学文物和标本,涵盖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是科学知识的直观体现和生动诠释。通过参观博物馆,公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原理和方法,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的素养和思维。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普展览、讲座等活动,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解答科学问题,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其次,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艺术品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象征,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通过参观博物馆,公众可以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感受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数字技术等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博物馆是历史见证的记录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变革,是历史的“活化石”和“活教材”。通过参观博物馆,公众可以了解和感受悠久的历史,把握历史规律,铭记历史功绩,增强历史责任感。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讲述革命故事等,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对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而言的媒体形态,它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电视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音频、视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
新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化。新媒体的内容和传播都是基于数字信号的,这使得信息的存储、处理、传输和展示更加高效、灵活和多样化。数字化使得信息的质量、清晰度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同时也降低了传播的成本和门槛。第二,交互性。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实现实时沟通和反馈,从而增强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交互性也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获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第三,超链接。新媒体的信息是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的,每个信息单元都可以通过超链接与其他相关的信息单元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超链接使得信息的检索和浏览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得信息的结构和逻辑更加灵活和开放。第四,分布式结构。新媒体的信息是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和终端上的,而不是集中在某个中心或机构上。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平等,也使得信息的安全和稳定更加有保障。分布式结构也使得信息的更新和维护更加容易和快速。第五,虚拟现实与网络化的生存模式。新媒体的信息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的,它可以模拟和创造出各种现实或非现实的场景和体验,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新媒体对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可以提高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新媒体的特点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成本低廉,这使得博物馆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等,向公众提供更多的科普信息和服务,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新媒体也可以提高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互动化的科普内容和形式,激发公众的兴趣,增强科普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其次,新媒体可以丰富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新媒体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使博物馆的科普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立体,突破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的局限,增加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让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和知识。此外,鼓励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等进行跨界合作,共享资源,拓宽博物馆的科普内容和视野,让公众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再次,新媒体可以增强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新媒体的特色是可以实现双向沟通,打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博物馆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与公众进行实时的交流、反馈、评价、咨询等,了解公众的需求,听取公众的意见,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同时,博物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在线问答、投票、竞赛、游戏等,设计和开展各种有趣的科普活动,邀请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科普能力和素养,实现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共建共享。
最后,新媒体可以激发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新媒体的优势为博物馆强化科普教育功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帮助博物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公众的需求。博物馆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打造科普教育场景,让公众能够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博物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文学等,运用流行文化元素,创新科普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
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社会科普教育功能的强化途径
利用新媒体搭建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是利用新媒体与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中的展品转换为数字化形式,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提供在线浏览、学习和参观的方式。数字博物馆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拓宽社会科普教育的受众范围。
在利用新媒体搭建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创新界面设计方式。博物馆可以利用互动投影、触摸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界面,让公众可以与文物、展品、场景进行互动,增强公众的沉浸式体验感。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等数字产品,使文物更加清晰、立体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二是要加强虚拟展馆建设。博物馆可以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拍摄、数字沙盘等技术,打造虚拟展馆,实现博物馆的线上展示和传播,让公众可以在线上浏览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建筑、环境等,实现“云游博物馆”的效果,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三是要优化传播媒介。博物馆可以利用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社交媒体等,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传播媒介,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博物馆的信息,实现博物馆的线上、线下互动,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新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博物馆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游戏以及各种应用程序,与公众进行互动,使社会科普教育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首先,博物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知名度。社交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博物馆可以通过开通官方账号,发布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展览信息、活动预告、幕后故事等,吸引公众的关注。同时,博物馆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收集公众的反馈和评价并及时回应,提高公众的参与感。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活动,如直播讲解、专家访谈、互动问答、话题讨论、创意征集等,丰富公众的学习体验,提升公众的科普素养。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拥有数百万的粉丝,通过发布各种有趣的内容,如“国博小讲堂”“国博故事”“国博解读”等,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其次,博物馆可以利用游戏,创新展示方式,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性。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它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挑战、任务、奖励等,激发公众的探索欲和竞争欲,提升公众的学习效果。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发各种类型的在线游戏,如解谜、冒险、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等,让公众在游戏中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历史、文化等,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进行合作。例如,在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玩家较多、影响力较大的游戏中,植入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元素。最后,博物馆可以利用应用程序,优化服务功能,提高便捷性和智能性。应用程序是一种便携式的数字工具,它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为公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如预约、导览、解说、互动、分享等,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公众的参观效率和满意度。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发各种功能的应用程序,如虚拟展览、数字藏品、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让公众在应用程序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实现博物馆科普教育的目的。
开展在线公益性民间收藏文物咨询鉴定等服务
博物馆可以通过新媒体,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开展公益性民间收藏文物咨询、鉴定、讲座等一系列服务,引导公众学习掌握文物收藏知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在文物咨询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收藏者提供文物收藏鉴赏知识、文物保护技巧、文物利用渠道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采用在线问答、在线咨询、在线留言等方式,及时回复收藏者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在文物鉴定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上,为收藏者提供文物鉴定意见,采用在线提交、在线审核、在线反馈等方式,让收藏者上传自己的收藏品的图片和相关信息,由博物馆的专家进行初步的鉴定,给出文物的真伪、年代、价值等方面的意见,帮助收藏者辨别和评估自己的收藏品。在文物展览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收藏者提供文物展览的机会,采用在线展览、在线投票、在线评论等方式,让收藏者展示自己的收藏品,或者参与博物馆的展览活动,欣赏博物馆的藏品,提高收藏者的参与感,提升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文物讲座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收藏者提供参加文物讲座的机会,采用在线直播、在线录播、在线互动等方式,邀请博物馆的专家或者知名的收藏家,为收藏者讲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色、鉴赏要点等,帮助收藏者提高文物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收藏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再者,博物馆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收藏者提供参加文物研讨会的机会,采用在线论坛、在线聊天、在线视频会议等方式,促进收藏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享收藏心得和经验,讨论收藏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形成良好的收藏氛围和文化氛围。
利用新媒体制作、传播文物微电影
文物微电影是一种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物与影像相结合,以短小精悍和故事化、拟人化的形式,呈现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创意产品。利用新媒体制作、传播文物微电影,可以使博物馆的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首先,文物微电影可以采用纪录片、动画、剧情片、访谈等多种形式,展现文物的不同侧面,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文物微电影的内容也可以涵盖文物的来源、制作、流传、收藏、修复、展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风俗、思想等,使文物“活”起来,引发公众情感共鸣。其次,文物微电影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如高清摄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对文物进行精细化、立体化、动态化的呈现,突出文物的细节、质感、色彩和美感,增强公众的视觉冲击和沉浸感。再次,文物微电影还可以运用音乐、配音、特效、剪辑等手段,增强文物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打造文物的品牌形象。最后,文物微电影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进行发布和推广,覆盖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文物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几分钟以内,适合公众在碎片化时间内进行观看和分享,可以利用口碑效应扩大文物的社会影响力。总之,文物微电影可以作为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资源,或者作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工具,传递文物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博物馆既是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人类知识和创新的展示者和传播者,更是公众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场所。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应当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强化社会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科普教育中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和服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