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视野下在地场所精神对院校艺术创作启示的研究

2024-06-25 22:37晏渝琳许倚凡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策展艺术创作场所

晏渝琳 许倚凡

当下,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 中,而是更加注重与地域、社会、环境等因素 的关联与对话。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角色也发生 了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创作者或展示者, 而是思考者、引领者和交流者。因此,通过对 展览实践项目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当代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 院校艺术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前言

在地性艺术展览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 重要方向,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对地域文化、社 会问题以及个体经验的关注和探索功能。展览 不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呈现,更成为一个反 映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综合 性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展览策展不再是简 单的展览安排,而是一种对当代艺术现象和社 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和呈现。

本论文旨在探讨策展视野下在地场所精神 对院校艺术创作的启示,以展览实践项目《群 岛 ·异步——青年艺术家交流展》为例。该展 览以“群岛”为核心理念,引发了对个体与群 体、异质性与共性、对话与包容等诸多议题的 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性艺术展览在推动当 代艺术发展和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希 望为院校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和启示。通过对展览实践项目的案例分析和理 论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策展视野下在地场所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对于艺术创作和社 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地方性艺术展览策略的意识壁垒

当前,对展览和创作环境的讨论几乎都围  绕着非本土语境和非自身语言展开。展览运行  和艺术品生产的策略经由全球化浪潮传入本土 逐步实现地区生态化。从历史角度看,这和改  革开放进程强关联,然而非本土话语对于本土  意识强的区域来讲仍然属于极难消化的舶来品。 目前在学术界讨论中,策展问题的东西方文化  对比是一个热点,无论是本土生长的或留学归  国的研究都在讨论“在地性”这一问题。

展览模式除了在作品尺寸、构图分割等方 面存在差异外,画面内容的观念、叙事、材料、 传播方式、陈列展示、商品化包装、阐释学等 层面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不仅源于绘画 行为本身的发展,还受制于社会语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的某些领域,容忍怠惰、敌视务实, 取巧被视为效率高,不作为被视为淡泊,功利 被视为有进取心,自我包装被当作无可奈何。 大多数人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模式受限于被动接 收知识,而非主动体验。这种知识传递模式容 易导致感知狭窄、探索欲缺乏、丧失好奇心、 追求他人经验来包装自己的现象。

强调多元与变化是后现代思维的一大法 门,然而强调多元性的前提是了解自身。我们 意识到当前环境的单一割裂特征,并试图通过美育、批评、审美独立和文化自信等方式寻求 改变,但缺乏对这些概念和微观内容的明确解 析,使得我们的文化焦虑逐渐增加,产成了 “速通模式”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的知识 仍然受限于文化舶来品的影响,导致环境焦虑 和文化焦虑。

在历史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以来,地缘 传统被拆解,逐步形成了解离传统的新秩序。 这种断代现象导致我们无法完整复原传统。当 前的文化现状表现为能够找到所有“文化零 件”,但无法将其复原,因为这是一个文化寻 根的问题。

基于这种状况,地方性艺术展览面临着 意识壁垒的挑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解决。必 须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外来影响的 泰然接纳,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和方 法。

三、策展空间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出自自身空间自带的视觉属性 和环境形式,目前最主流的展示方式是白盒子 空间和对空间进行主题形式分隔。从展示策略 上讲,白盒子空间是一种最直接、最突出的作 品内容的呈现方式,它剔除了空间内容上的杂 质,剥离出 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式的平面关 系,使得作品的呈现成为一场平面实验,也保 证了作品进驻后空间上的充足,强化感受力和 记忆点,也就是一种置身此地的现场感和现实 感。但同时一个四方白盒子的空间在分离空间 特质,或者说将原本属于特定空间的独特物质 视作杂质进行剔除时,同样剥离了原有的场域 气质,当原初的场所结构被拆解时,场所精神 也会随之消散,绝对理想会产生方位的迷乱, 从而在视觉上极易倦怠。所以大量的艺术空间 采用了墙体赋色、场内分割、透明立面和引导 标志等效果来缓解这种迷失感,使场所本身的理想化和场域气质得以与作品结合,形成一种 物性崇高。

然而现实问题在于,这一策略从曾被视作 重要路径,到如今成为大量展馆策展思路上唯 一可行的模式,导致场所内外环境与作品的对 应极其生硬。这其实是受制于简化思维,因为 创作一旦在平面上进行,创作者就会受限于“我 需要在一块平面上反复做功”的思维,对画布 周围的空间充耳不闻。而当脱离平面时,其对 整个场所是茫然的,因为平面视觉空间和真实 空间所具备的场所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 “场所精神”就是“我的作品应该如何做陈列, 才能和整个场域的气质适配”的问题,在展厅 时代,大量艺术品似乎在陈列方式上极其有限, 所有作品都是立面悬挂的,观众在观看时仍然 无法聚焦于场所,而是一头扎进大平面内的一 个个小平面中去“找不同”,实际整个空间是 单调甚至呆板的。所以从作品展示陈列的角度 讲,画面如何适配空间关系,作品可不可以使 用非立面展示是值得考虑的。

根据这一观念,展览实践在地点的选择上 需要尤为谨慎。展览实践需要重新思考展示空 间的利用方式,以更好地呈现作品并丰富观众 的展览体验。这不仅需要考虑作品本身的特点 和意图,还需要充分考虑展览空间的特性和环 境,以实现作品与场所的有机结合。因此,在 选择展览场地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的大小、 结构、环境以及与作品主题的契合程度,以确 保展览的场所精神传递效果最大化。

展览实践项目《群岛 ·异步——青年艺术 家交流展》最终确定的展览地点是一个高校周 边的综合商店,它是一个三层独栋建筑,每层 均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布局具有多空 间、多层级的展示容量。该店不局限于售卖固 定单品,商店老板是服装设计出身,店内售卖 自己设计的服装,同时提供咖啡、果茶等饮料, 也让多数在校学生获得可以自习的空间。将作品放置其中,其空间天然具有的分割属性, 与店内原有装饰形成了视觉上的多重性,这对 于布展来说是一个挑战:非白空间布局一方面 脱离了白盒子的理想状态——物化展示,另一 方面杂多的视觉元素使得原有空间自带场所气 质,所以作品的安放不仅需要考虑视觉属性, 还需要将作品传达的意图和观念与不同小场景 进行匹配,让作品、器物与场域精神的结合是 自然的、含混的、凝实的。

四、以策展实践观照院校艺术创作

在设定好围绕特定场所进行脱离白盒子的 策展实践后,需要敲定整体的展览理念为何。 最终在策展人的构想下,展览被命名为《群 岛 ·异步——青年艺术家交流展》。何为“群 岛”?群岛即持有各自的棱角融入同一片汪 洋。岛屿之间不再是一种体量对比、强势命题 的征伐,它们从以往的界定转向对话,它们的 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统摄你我”。

而是在关联的、共存的洋流中获取疗愈失语境 地的可能性,在对话中建立个人经验与公共空 间的包容与批评,在互换信息、认知自我、寻 访真诚的艺术反思中携带特质和差异寻觅对话 的可能,互为“灯塔”。

“异步”是群岛的子主题,一方面针对展 览需要,艺术需要有走出白盒子的可能。另一 方面在现实语境下,叙事、媒介和观念在艺术 创作和理论阐释的结构性层面存在大量趋同。 面对过剩和内爆,艺术家如何赋予自身更强大 的动能,青年艺术学习者能否捕捉异于常态的 调性?面对这些问题,展览期待的是去同步的 “异步”解法。

在展览基调确定后,策展团队通过实地考 察、网上征集和艺术家访谈三种方式,共收到了 50 余份投稿,征集到 40 余件作品,最终有 19 位艺术家的 39 件作品被纳入展览(见图 1)。 经过为期一周的布展,《群岛 ·异步——青年 艺术家交流展》于 2023 年 12 月 7 日开幕,展 期持续 24 天,于 2023 年 12 月 31 日正式结束。

本次展览为何在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 复合式空间进行落地?在传统美术馆和博物馆 中,艺术品是高高在上的。但眼下,人们对日 常生活的需求正在超越物质层面,这个时候是 艺术走进生活的最恰当的时机。本次策展的初 衷是希望作品在脱离原有的绝对理想化空间 后,让含混、陌生和浮想的空间氛围启发越来 越多的朋友能够多反思、多对话、多批评,这 样才能够长久保持作品的生命力和展览的活 性。期待公共空间策展能在重庆北碚持续维持 下去,且不论在地或异域,艺术创想应当欢迎 开放、好奇和热情,也应当期待更加灵动鲜活 的想法不断生发落地。

在当前的艺术创作环境中,焦虑是否存 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此前的研究已经表 明,许多艺术家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会经历焦 虑情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情 绪可能会减轻甚至消失,但也有可能会再次出 现,这取决于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艺术创作过 程中的焦虑情绪往往是由于对于作品创作的 不确定性和压力导致。在当前的艺术创作环境 中,艺术家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应 对这些挑战并保持创作的动力和激情是一个值 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艺术家在面对外 部环境和社会压力时的应对策略。过去的研究 表明,一些艺术家可能会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 策略,如寻求社会支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等,以应对外部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而另一 些艺术家可能会选择消极的应对策略,如逃 避、沉默等,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 情绪。因此,了解艺术家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 策略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具有重 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焦虑情绪对作品质量和艺术家 个人发展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焦虑情绪对艺 术创作的影响机制,我们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 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的发挥。

五、结语

通过观察地方性艺术展览在当代艺术领域 中策展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艺术已超越传统 展示方式的约束,更注重与地域、社会、环境 等要素的互动和交流。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身份 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仅是创作者或展示者,更 多地成为思考者、引导者和交流者。因此,展 览不再仅限于对作品的呈现,而成为一个反映 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的综合性平台。 面对意识壁垒的挑战,需要深入理解本土文化 并接纳外来文化影响,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 策略和方法。同时,展览空间的选择和设计至 关重要,必须考虑作品与场所的有机结合,最 大限度地展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以策展实践观照院校艺术创作,本文 以展览项目《群岛 ·异步——青年艺术家交流 展》为例,探讨了在地方性场所中展示多样化 艺术作品的方法,以期能够促进艺术家之间的 交流和思想碰撞。该展览的命名体现了策展人 对个体与群体、异质性与共性、对话与包容等 议题的思考,同时也呼应了当代社会语境下艺 术创作面对的挑战和发展的可能性。

[ 作者简介 ] 晏渝琳,女,汉族,重庆人,西南 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 与理论。许倚凡,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西 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 理论。

猜你喜欢
策展艺术创作场所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关于策展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