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铁华?高海冰
【摘 要】晚清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普遍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基础。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孕育于维新变法前后,认为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变革科举、创办新学、培养新民、开启民智等途径实现,逐步勾勒出人才培养的蓝图。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凸显了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的历史意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新时代,教师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学生国民意识培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科学理论素养,发扬个性,适时变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 人才思想 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系统阐释了人才、科技、创新三者之间的内在属性与联系,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描绘了人才强国的战略蓝图。反观百多年前的中国,因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润与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封建社会对人才的评判往往以“科举考查”为评价基准,以“四书五经”的内容记忆为评价方式,以科举考试获取的政治地位印证“人才”的身份。传统的人才思想与教育观,使得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动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外生型“老大帝国”。面对晚清以来列强瓜剖豆分的悲惨现实,梁启超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谋求发展,“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1]。
学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研究不辍,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与论著。近年来,学者从不同的维度论述梁启超的科学教育观[2]、青年教育观[3]、科举观[4]等,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诸多研究中,虽然许多学者都论及梁启超对人才培养的思想与观点,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述,所以本研究期望通过系统地论述梁启超人才思想的内涵及举措,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思考与镜鉴。
一、梁启超人才思想的基本内涵
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发轫于维新变法前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从发展的视角审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变科举以育人才
1895年,严复发表《救亡决论》,强力谴责科举制度对中国学子的危害,着重指出科举的弊端有三:一是锢智慧;二是坏心术;三是滋游手。梁启超在严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系统地思考科举制度的兴衰与发展。1898年,梁启超上光绪皇帝《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指出科举引导下的学习,学与用分离,不知所学,不知所用,其结果只能是“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5]11。于是,他主张变革科举考试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实用人才。
由于科举制度盘根已久,对于科举的变革,梁启超提出上、中、下三策,三策虽实效不同,但都旨在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三策之中,梁启超对上策最为重视,在上策中他完整地构建了学校发展的框架,主张将科举与学校相结合,由学校培养人才,依此设立小学、大学,学生学成以后由政府给予学业资格的认同,如参与小学学习为诸生,参与大学学习为举人,大学毕业生为进士,等等[5]21。
2. 办新学以育人才
传统学堂办学仍以儒家传统的四书五经、训诂章句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课程枯燥,课业繁重,不重实业,学习之目的在于入仕,而不是培养人的国民意识与服务国家的意识。梁启超所创办的新学,不同于洋务运动时的学堂,有多重“新”意。
其一,新在教员选择。梁启超认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聘用的洋人教习,多是“无赖之工匠,不学之教士”,聘用的中文教习,大都“学焉而未成”,教习的教学能力有限,不足以教授学生[5]31-34。有鉴于此,梁启超认为要聘请学问专精的西学教习,聘请通儒为中文教习,中西兼重,才可以培养优秀人才。
其二,新在教育内容。梁启超认为新式学堂的教育内容除了要系统地讲述西方科技的发展之外,更要坚持“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5]69的内容导向,他指出将政治的学习放在首位,学生唯有熟识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了解西政西学,才可以成为国家治理所需要的人才。
其三,新在课程设置。梁启超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张西学与中学并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梁启超反对洋务运动时中学与西学割裂、西文与西学界限不清等现象,认为课程设置应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只羡慕西学,必无心得,只依赖中学,必难得义理。同时,新式学堂不仅要讲授西文,更要介绍西方的思想、制度、法律,“以备他日特达之用”。除此以外,鼓励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以后,再选择一门或两门专门课程学习,并鼓励学生发展实业,以培养实业人才。
其四,新在教学制度的完善。梁启超认为创办新式学堂的关键不仅在于课程设置,还在于教育设施的筹备以及教科书的编写。一方面,梁启超主张集中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新式学堂教学的教材;另一方面,他注重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主张修建图书馆与实验室,图书馆的书籍资源应容纳中西,实验室的设备要全面,足以支撑基本的科学实验。除此以外,梁启超对于学生的作息、管理、作业、考试、考核都做了详细的表述。梁启超赋予了新式学堂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着重强调了学校教育的关键性。
3. 作新民以育人才
18世纪以来,西方理性主义的思潮开始席卷世界,而此时的中国仍旧包裹在封建思想的外衣下,八股、章句是学子日夜研讨的对象,“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准则使得学子不知国情,不问国事。在内忧外患的迫使下,梁启超逐渐意识到民众之于国家的关系,于是他提出了作新民的主张,他认为国家停滞不前的关键在于民众思想落后,“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6],则国不能立。他认为只有培育出新的国民,国家才会产生新的动力,出现新的制度、新的社会,生成一个崭新的国家,并且,他客观估计只要注重国民教育的开展,数十年以后国家发展的情况尤为可观[7]。
对于“新民”的培养,他认为首要在于培养国民的识力,即国民思想、意识与信仰,国际竞争的关键不在于武器的强大,而在于国民危机意识是否形成,如果国民同仇敌忾,定能抵御外侮。其次,激发国民的进取之心,培养国民的主人公意识与民权思想,摆脱愚昧,敢于进取,勇于创新。再次,培育国民的“公德心”,封建思想使得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只有王朝意识,无论王朝更迭抑或列强入侵,仅仅只顾一家之生计,所以要培育国民的公德心,将社会意识融入个体的观念之中,凝聚国民的民智、民力与民德。在培养新民时,要及早地从学校教育出发,注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适时地开展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和个性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教育的内涵融入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之中。
4. 开民智以育人才
开民智的教育思想不仅是梁启超对严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梁启超作新民主张的主要实现路径。梁启超认为,中国旧学,“考据、掌故、词章为三大宗”,“何者可以治今日之天下”[5]103。鉴于此,梁启超认为开民智的关键就在于破除思想的桎梏,革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开民智的表现有三:一是具有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梁启超认为开民智的关键就是破除科举带给学生的思想樊篱,受近代西方民主意识的影响,他主张学生应关注国家发展的实际,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了解西政西学,熟悉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与科学,明晰中西方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差异;三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格修养,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小学学记》中提出了学生学习修养的八大事项,即立志、养心、读书、穷理、经世、传教、学文、卫生。梁启超开民智的教育思想,已初步涉及“人的现代化”的问题,为后来学者关于民智的争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8]。
二、梁启超人才思想的历史意蕴
“独立性者,孕育世界之原料也”[9],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具有独特的历史意蕴,其孕育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萌芽时期,其形成既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又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视野,其核心在于作新民,其过程在于开民智,其目的在于培养能使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新式人才。显然,梁启超人才思想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意蕴。
1. 培养新式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现代人[5]192。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的牵制下,古代学校培养的是“臣民”“顺民”“良民”甚至“愚民”。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封建人才,也依旧是君权的“附属品”,秉持着“君为臣纲”的价值操守,成为封建社会里的“臣民”。因此,梁启超强烈批判此观念,阐释了新式人才的定义,概言之主要有三点:一是要熟知近代科技的发展,二是要熟知中外的政治与法律,三是可以服务国家管理政务。维新变法以后,梁启超对于人才的定义就是新民,即新国民,新国民具有家国意识、民权思想、追求自由、勇敢尚武、进步合群等精神特征。
1898年以后,梁启超先后翻译了大量西方民主人士的著作,如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等,介绍了西方自由、民主、民权等思想,并于1902年完成《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在该文中梁启超大篇幅地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价值观,希望以此告知社会青年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是一样的道理,“苟不自新,何以获存”[10]1030,应当自力更生,培养生存能力与独立能力,勇敢追求自由与民主。所以,梁启超人才思想希望打破传统思想对学生的禁锢,破除科举对学生的诱惑,鼓励学生发明本心,大胆地追求自由、进步、文明、科学,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
2. 发展新式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洋务运动以来,一大批新式实业学堂开办,为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体制的滞后。梁启超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新式学堂教育教学制度与章程。
从宏观角度来看,梁启超注重教育系统的完整,提出建立大中小学堂,由国家出资,开设义务教育课程,筹办新式学堂,以达到“欲养人才以共天下”[5]9的理想。从中观角度来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段入学,依次接受不同时期的教育,同时详细地规划了儿童升学体系,注重基础教育与中学教育,强调学生发展“不可以躐等进也”[5]109。从微观角度来看,梁启超完整地论述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建立全备的教育设施,统一发放教科书,调整课程设置,革新教育内容,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完善考试、评价等一系列考核体系。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在客观上勾勒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
3. 培养个性人格,实现思想现代化
梁启超认为,“国民树立的根本义,在发展个性”[11]。封建时期的保守思想,使得国民身上自始至终都挥发着奴性、愚昧、虚伪、胆怯等特性,如果不祛除这些陋习,那么国家的强大从何谈起。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催生了理性主义、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等思潮,国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鉴于此,梁启超在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以后,认识到人才觉醒的重要性。于是他主张发扬个性,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可以切实地从实际出发,彻底破除封建迷信带给人的精神枷锁。
有学者认为,“新民”的个性表现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勇敢竞争意识[12]123。梁启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之所以胜于东方,其原因在于西方人极力地推崇竞争精神与勇敢意识,这与中国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因此,他对于“新民”的个性人格发展提出了四要素,即希望、热诚、智慧、胆力[10]668-669。同时,他也将儒家的人格教育融入新民的培养中来,主张培育国民的健全人格,尤其是国民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在社会公德培育的过程中,他主张要兼顾“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私德给公德让位,推崇国民的公德意识,认为社会之所以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得益于全体社会成员力量的有效发挥,以此达到“群己和谐”的社会目的[12]124。
三、梁启超人才思想的现实观照
梁启超的人才思想不仅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又兼容西方康德、伯格森、詹姆士等民主思想,在救亡图存的形势下,他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教育举措,形成了兼容中西、立足现实、谋求发展的人才思想。放诸新时代,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对于当下如何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镜鉴与启发的作用。
1. 勿忘初心,厚植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梁启超有言,“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云也”[5]119。梁启超人才思想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爱国心的人才,他认为学校要开展历史教育,学习古代史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习近代史可以培养自尊心[13]。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是百年前的动荡时期,还是百年后和平稳定的当下,都应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领学生重温历史,注重实践,深思现实。一方面,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传统典籍、诗歌、典故中的爱国元素;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实践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体悟爱国主义的价值内涵。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深厚的文化土壤,学会在历史思辨的过程中,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以文化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都蕴藏在中国古典文籍之中,其智慧与思想需要后人的挖掘与探索。梁启超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儒家思想的浸润与滋养,他虽然主张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但始终没有一味地依赖西方,而是强调中学务本,西学求实,主张学生在学习西学知识时仍要重视儒学的文化涵养。
有鉴于此,时下科技的发展,引起传统媒介的革新,媒介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带来了隐忧。“亚文化”“丧文化”“绝对自由”“生命悲观主义”等新式词汇的诞生,引起了人们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与隐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厚重的文化内涵是破解文化乱象的一剂良药。所以,学校教育要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内涵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鼓励教师有效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地创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参与其中,与教师一起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义理,引领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入世态度。
3. 发扬个性,养成新时代理想人格
梁启超认为,发扬学生的个性,就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他注重兴趣教育,认为兴趣是生活的原动力[5]186。发扬趣味主义的教育精神,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尤其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少年儿童,会对他们今后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起到引导作用。青少年阶段,学生“好动”“好思考”“好提问”的性格特点,促使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的学习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实现兴趣与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灌输式教育”,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实现课堂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统一。
4. 尊重科学,培养科学理论素养
梁启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落后,学生只学章句训诂,轻视科学技术,使得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因此,梁启超的人才思想着重强调要将科学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之中,培养国民的理性意识与科学精神。
观之当下,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与科学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理性意识,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科学教育一直以来“重知不重行”的弊病。在学校层面,要重视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完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在教师层面,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深入探讨,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意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诘难,不偏听偏信,保持理性思维,善于自我批判。
5. 适时变革,营造和谐共生的学校环境
人才的培养,基于家校社的协力合作,共同育人,而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构建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对梁启超人才思想的考量,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应因时制宜,敢于革新。首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破除“唯分数论”的顽瘴痼疾,还给学生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其次,改革学生评价的方式,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制作学生评价的多维度量表,公平客观地开展学生评价,力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再次,鼓励学生发挥兴趣,重视社团作用,尤其在中小学阶段,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兴趣,提升自我;最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布置学业内容,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总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兴则国家兴,注重教育的发展,就要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发展,唯有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中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作为晚清以来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大有建树的学者,梁启超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生于儒学世家,长于危机之时,能够放眼世界,敢于变革维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谓深远。纵观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整体,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但其在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又传递出人才培养的理念与价值,对当时及时下的中国教育都有着启迪与借鉴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14],人才是国家振兴、发展、繁荣、强大的基础,培养人才也是一个国家长期建构、思考的主要议题,审思梁启超人才思想的价值内涵及其历史意蕴,对实现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7.
[2] 杨晓,张杨阳.论梁启超科学教育观的人文转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4):82-87.
[3] 刘黎.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的“全人格”理念[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4):32-37.
[4] 马川茼.论梁启超科举观中的“变”与“不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8(6):56-62.
[5] 梁启超.梁启超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 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上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02.
[7] 宋志明.梁启超的新民构想[J].湖南社会科学,2021(6):137-142.
[8] 朱必祥.对“开启民智”之争的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46-51.
[9]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二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659.
[10] 梁启超. 梁启超全集(第二册)[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 梁启超. 梁启超全集(第十册)[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980.
[12] 陈小阳,王立新.新理想人格的寻求:论梁启超的“创造”观念[J].学术探索,2021(10):119-125.
[13] 安尊华.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56.
[14] 本报评论员.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6-04(1).
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批准号:2020B1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