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作坊传承与创新非遗的实践探究

2024-06-25 03:42:53杨春锋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杨春锋

摘 要:非遗作为亟需保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校去传承与创新。广西幼专依托嘹歌地缘优势,以高校教师工作坊为平台,联通校内外资源,建立“1+N”嘹歌工作坊运行机制和“一核多点”的校、政、企一体化非遗艺术传承与创新机制,形成内外结合的“研、练、演、赛、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传承和创新嘹歌,培养嘹歌人才。

关键词:非遗嘹歌;教师工作坊;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089-04

高校教师工作坊是教师参与、体验、互动、合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从研究中学习”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这种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高校以教师工作坊为依托,把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艺人“请进来”,让校内专业教师“走出去”,在自由交流、研讨、实践中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发展之路。笔者通过知网检索发现,目前有关“高校教师工作坊”的文献约有43篇,与非遗“高校教师工作坊”相关的文献有5篇。校园非遗艺术工作坊已大量涌现,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工作坊”的分类、构建体系、人才培养的变化、运行方式的探讨等。我们研究小组从更深层次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入手,着力探索高校教师工作坊传承与创新非遗的独特性和价值,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场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和社会都在急剧变迁,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和新技术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疏忽原有的文化,特别是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一些依靠口传身教传承下来的非遗在不断地消失,有的传统技艺甚至濒临消亡。因此,加强我国非遗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1]。

《壮族嘹歌》是壮族著名的歌集,它由一代又一代的壮族人民通过口口相传传诵和流传下来,后来经过壮族文人加工、整理,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而形成的歌谣集[2]。它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民间文学类)。这种主要依靠口头传承的非遗,面临消亡的风险。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广西幼专)平果校区处于壮族嘹歌(简称嘹歌)发源腹地,研究嘹歌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探索高校传承非遗的途径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教师工作坊在非遗传承上的独特优势

“坊”,古指市井、街市上专注手工制作的小作坊,它形式简单、产品单一、管理灵活。高校“教师工作坊”,意指在高校借鉴传统手工作坊的特点开展“小作坊”式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将这种工作坊用来保护和传承非遗和其他传统技艺具有明显优势。原因有二,一是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是政府主导的教育机构,具有服务社会职能和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可以不以利益为追求目标,通过无偿服务地方的形式为资金紧张和生存状况堪忧的非遗开展传承与研究活动。

相较于“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不太注意保护和传承“无形”的非遗。许多非遗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境地。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和重要的阵地,具有知识、文化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具有培养人才的优势。它可以借鉴教师工作坊的工作模式,将非遗教育教学、传承和发展研究引入工作坊,把文化遗产艺人引进课堂,传授非物质文化,传承民间工艺及技能。笔者了解发现,目前有不少地方高校已经成立了文化服务团队来保护本地文化遗产。例如,云南艺术学院邀请32位文化遗产艺人录制“云南民族音乐”省级精品课;广西幼专以“嘹歌传承与创新工作坊”搭建校内外基地沟通交流渠道,开展“嘹歌进校园”“民间艺人校园授课”“师生深入基地采风培训”等活动。这些做法较好地保护了非遗,并开展研究工作,使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高校要利用好人才优势,担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当好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人。

二、构建嘹歌传承与研究构架

高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大多要走向幼儿教育工作岗位,当幼儿的文化启蒙者,更应该主动担负这个责任,利用自己的优势把非遗引入幼儿教育中,发挥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广西幼专平果校区地处国家级非遗嘹歌地区之中,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拥有音乐演唱类课程的职业院校之一。依托地缘优势,广西幼专平果校区艺术教师团队开始系统地研究嘹歌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发动了一批有志于研究和发展壮族传统音乐的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强的音乐教师与平果当地以嘹歌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优秀民间艺人组成协作团队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广西幼专教师团队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非遗嘹歌音乐传承方案。以工作坊为平台联合校外基地,形成内外结合的“研、练、演、赛、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研”是研究嘹歌的发展历史及其形成过程、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与演唱技巧、分类等,研究传承模式、线路、发展与创新等。“练”是练习唱嘹歌,要求学生学会看、听嘹歌歌词,掌握基本的唱法。“演”是指演唱,这个比练要高一个层次,要求能熟练地掌握嘹歌的演唱技巧,能够将唱与演结合,展示更加立体的嘹歌特点,给人美的享受。“赛”是指导比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嘹歌,扩大嘹歌的影响,培养唱嘹歌的兴趣,创新嘹歌的演唱方法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歌唱比赛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校外歌唱比赛活动。“创”就是创作和创新,研究者和传承人根据生活、生产实际,创作新的嘹歌,不断丰富题材,增添嘹歌曲目,创造新的歌唱形式、表演形式等,使嘹歌跟上时代步伐并保持新鲜感。

广西幼专积极构建集实践性、体验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艺术教育新型课堂。例如,增加壮族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开设有关嘹歌的课程;与平果当地嘹歌传承团队深入合作,邀请嘹歌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授课,使学生了解嘹歌,学会唱嘹歌;成立嘹歌社团,组织学生到农村采风并收集民间嘹歌,参加当地的嘹歌对唱,开展歌唱与表演活动,组织比赛、展演活动,创作新嘹歌,排演新创作的嘹歌曲目,宣传和推广嘹歌;培养嘹歌后备人才,推荐优秀学生到嘹歌传承单位就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非遗嘹歌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架构。

三、非遗嘹歌教师工作坊实践探索

(一)组建非遗嘹歌教师工作坊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嘹歌,保持嘹歌长盛不衰,广西幼专组建“嘹歌传承与创新工作坊”(亦称非遗嘹歌教师工作坊或工作坊),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传承、研究嘹歌,培养嘹歌人才。经过调查研究,研究者将工作坊分三个阶段建设,如图2所示。

1.第一阶段(2011—2013年):非遗嘹歌初探

2011年开始,广西幼专音乐教师开始与平果本地嘹歌接触,深入当地各种机构及民间组织采风,探寻嘹歌文化的源头。同时,开始尝试让部分校内学生学习和演唱原生态嘹歌,并逐渐登台表演及参加当地嘹歌比赛,在校内外初步传播嘹歌文化。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嘹歌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2.第二阶段(2014—2017年):初步建立工作坊

2014年,广西幼专成立“嘹歌传承与创新工作坊”,广西幼专教师以工作坊为平台,探索“既存有原生态民歌的野性,又不带喊叫感的声音”的新式嘹歌表演形式,并创编新式嘹歌曲目。同时,成立嘹歌表演团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表演队排演新式嘹歌,有计划地进行比赛和展演。原创嘹歌曲目《天街》和《呜哇那》分别在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中荣获二等奖。此阶段,非遗嘹歌传承工作坊的模式逐渐形成。

3.第三阶段(2018—2021年):拓展工作坊的内延和外伸

此阶段,主要将工作坊的工作内容进行内延和外伸探索。广西幼专教师以工作坊的模式,以研促教,以教带研,不断深化非遗嘹歌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承。2018年,广西幼专开始编撰适用的嘹歌校本教材,在试点系部开设广西民族歌曲演唱系列课程以及本地民族音乐传承系列课程,与嘹歌传承团队合作,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将工作坊积累的成果辐射更多学生。此外,广西幼专不断寻求与校外平台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推进非遗嘹歌传承。2018年,广西幼专分别与平果嘹歌协会、平果嘹歌博物馆共同建立嘹歌演唱培训基地和嘹歌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逐渐将嘹歌非遗的传承向外延伸至社会大众,进一步扩大非遗嘹歌文化的传播范围。

(二)建立非遗嘹歌教师工作坊运行机制

广西幼专着力建立工作坊运行机制,促使非遗“活态传承”。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1+N”嘹歌工作坊运行机制,“一核多点”的校政、校企、校校一体化非遗艺术传承与创新机制。具体来说,以学校音乐教师与嘹歌传承人为核心,将行业、企业、个人、团体统合,与政府、企业、其他学校、艺术团体、个人等深度合作,建立政、校、企一体化传承与创新机制,建立多个实训基地与学习、交流平台(如图3所示)。与平果嘹歌协会合作建立“嘹歌演唱培训基地”,与平果嘹歌博物馆合作建立“嘹歌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通过共建校外实践、培训基地,使学生深入了解嘹歌的演唱风格及特色,学习演唱嘹歌、研究嘹歌。将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工作坊对接,实现资源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工作坊开展嘹歌进校园活动,把嘹歌表演与培训带至小学、幼儿园,实现校校合作。通过机制的创新,建立了一支强大而专业的嘹歌教学、研究团队,坚持非遗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与创新,形成内外结合的“研、练、演、赛、创”一体化的良性循环的“活态”非遗艺术保护、传承与创新机制。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根据工作坊的特点建立非遗嘹歌传承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把理论研讨、传唱、表演、采风、采集、宣导等融为一体学习与研究嘹歌,成立嘹歌队,并采用校内教师负责、校外民间艺人监督的训练方式,由工作坊分配任务,轮流分时段进行排演,形成比较固定的“学、唱、演、传、创”课程教学形式,从而使非遗传承更加深入而全面。一是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开设6个学时的嘹歌音乐选修课程;二是邀请平果嘹歌协会及嘹歌传承人入校授课;三是校内音乐教师与嘹歌传承人共同选曲、编撰适合学生使用的教程教材《嘹歌基础及创新曲目汇编》;四是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嘹歌曲目,在普通的音乐教学中教授嘹歌。

在演唱方面,采取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方式。根据广西幼专学生特点及现有条件,对声乐课程进行优化配置,把课程分成小课、小组课和大课(如图4所示)。比如,给歌唱天赋好、能力强的学生单独上小课,教授更高级的歌唱技巧,演唱具有嘹歌民族元素且难度较大的歌曲,目的是塑造“校园明星”,以激励师生的歌唱学习兴趣;小组课主要针对歌唱天赋一般但表现力比较强的学生,这类学生舞台感强,因此选用情感丰富、旋律欢快的歌曲,并适当加入舞蹈动作,让他们练习演唱;大课主要针对那些既没歌唱天赋又缺乏表现力的学生,一般选择合唱曲目给他们练习。集体演唱和表演可以掩盖很多个人缺点,也能让他们在合唱中感受音乐的美,提升自身音乐素质[1]。

(四)以原生态嘹歌为基础进行创新

为了赋予嘹歌新的活力,广西幼专嘹歌演唱队对嘹歌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创新。在教学与演唱中,教师以原生态嘹歌为基础在内容与形式上注入新的元素。例如,在唱法上,以“学院派”唱法为演唱基础,根据嘹歌的演唱特点修正歌唱位置,折中达到歌唱“既存有原生态民歌的野性,又不带喊叫感的声音”[2],并参照现代音乐的演唱手法使单线条的双声部取得和声效果;在表演上,根据壮族舞蹈进行动作创编,以体现壮族特色又不失美感;在装扮上,依据壮族传统服饰特点对服饰道具进行改良,并加入铜鼓、会鼓、蜂鼓、铜铃等道具,以取得好的舞台效果。经过创新后,嘹歌展现了新的活力,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取得了成功。比如,广西幼专嘹歌队新创作的嘹歌曲目《天街》《呜哇那》《尼呱呀》连续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获得广西大学生艺术展一等奖;《天街》和《呜哇那》连续两届(第四届、第五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事实证明这些尝试是可行的,以内容与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非遗嘹歌传承与创新的重点是正确的,因此新嘹歌要以原生态嘹歌为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原生态嘹歌进行重塑。

广西幼专以校内工作坊为平台,联合校外合作基地,集中校内外“专、精、尖”音乐人才,建立融“研、练、演、赛、创”为一体的灵活、高效、易推广的非遗传承模式。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教师以实训基地为着力点,带领学生深入乡间市井追寻嘹歌的足迹,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接触,切身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工作坊把原汁原味的非遗艺术引入学校,让学生深入了解嘹歌的风格和地方特色;传承当地优秀民族艺术基因,吸纳新时代优秀文化,通过嘹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非遗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学校要以工作坊为切入点,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非遗嘹歌新品,把非遗嘹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倪序.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融入嘹歌的实践研究[J].音乐时空,2015(5):60.

[2]刘明华.广西嘹歌唱法与“学院派”民族唱法之比较[J].艺术评鉴,2016(11):43.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0:33:22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9:54:43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9:03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7:02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西方翻译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