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支原体肺炎的影响与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2024-06-24 13:47:30刘朝盛少阳于加高李波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6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

刘朝 盛少阳 于加高 李波

摘要: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患猪常因咳嗽、气喘、生长不良等影响生产而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猪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其影响和危害进行剖析并提出防控措施,旨在为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支原体肺炎;影响与危害;防控措施

猪支原体肺炎俗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又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以咳嗽和气喘、生长不良为临床症状的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年来,该病常与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是造成养猪业经济损失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文对生猪养殖业中的猪支原体肺炎流行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浅析并提出防控措施。以期对猪支原体肺炎防控及生猪健康养殖有所裨益。

1 流行特点

猪支原体肺炎无明显发病季节,多发于天气突变、季节交替的冬、春时节,在冬季气温低时发病较多。本病仅见于猪,尚未发现其他动物感染发病报道。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以哺乳猪和断奶仔猪易感[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虽然仔猪易感发病,但其临床明显症状表现多见于6周龄以上。其次是妊娠后期母猪及带乳母猪。育肥架子猪及种猪发病较少,多呈慢性或隐性经过,症状轻微。

2 传播途径

隐性携带病原体猪与患病猪是猪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传染源,其可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传播,而水平传播是猪场里猪群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在患猪咳嗽时,病源可通过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距离可达数千米[1]。患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时,可通过咳嗽和呼吸将病原体以飞沫形式排出体外,健康猪只通过吸入含病原体的飞沫而感染。实验表明,以病猪肺脏组织的悬浮液或野毒支原体培养物通过呼吸道的方法,包括喷雾、滴鼻和气管注射接种健康猪,均能引起典型病变,而给健康猪的皮下、静脉和肌肉注射或胃管投入病原体则不会发病。也有报道称患病猪的血液、尿液及粪便中不含病原,病原仅能从呼吸道中排除,且排出体外36 h方可失去毒力,而垂直传播主要表现在带菌母猪可传染新生仔猪。

由于猪支原体肺炎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肺脏组织中,而胎盘感染的发生机制是需要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在实验中,一旦在妊娠母猪静脉中注入大量猪肺炎支原体时,就可能会引发本病发生,而在生猪生产中,这种病原量在临床中很难存在。

3 临床症状

猪支原体肺炎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临床表现为咳嗽和气喘,会发出“咔咔咔”的干咳声,有时会咳十几声而无鼻涕,早晨和晚间喂猪时咳得尤为严重,体温不高、采食量和运动都很好;本土猪发病率高,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外来品种猪虽也易感,但发病相对较轻。一般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三种类型。

3.1 急性型

潜伏期1~2周,多见于新疫区,常见于仔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患猪发病突然,张口喘气、呼吸频率剧增,口、鼻流泡沫液体,发出有类似拉风箱的哮鸣声,咳嗽少而低沉,有时发出痉挛性阵咳、呈犬坐姿势、腹式呼吸,体温一般正常。继发感染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3.2 慢性型

潜伏期可达4周甚至更长,临床多见于急性发作后转为慢性型的患猪,长期咳嗽、气喘,以清晨或夜间多见、运动及采食后显得尤为严重,病猪咳嗽时,站立不动、弓背伸颈、头下垂,一直咳至将呼吸道中分泌物咳出或咽下为止。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呼吸频率增加现象,且多呈腹式呼吸,夜深人静时可听到呼吸困难的鼻鼾声,症状时轻时重,且常流鼻液,眼角有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食欲稍有减少,体温变化不大。

3.3 隐性型

多见于育肥架子猪或成年猪,多由急性型及慢性型转化而来,外观基本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无异常,这种猪通常在饲养中不易被发现,但它是猪场健康养殖中危险的传染源。在实际生产中因多种病原感染存在,很难确定潜伏期的时长[2]。

4 影响与危害

4.1 破坏猪呼吸系统防御机制

猪支原体肺炎野毒通过对猪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纤毛及呼吸道表层柱状黏膜上皮细胞的不可逆损害,可弱化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净化功能,甚至缺失,使空气中的各种病原直达肺部,导致肺脏成为细菌病毒库,形成多种病原感染发病的隐患。

4.2 免疫抑制影响

猪支原体肺炎对生猪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及获得性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具有一定影响,它可抑制淋巴系统的免疫应答,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加其他病原感染发病率。

4.3 经济影响

猪支原体肺炎号称 “猪场利润杀手”,据报道,猪场出现感染或有隐性携带病原体猪只时,由于患猪病程长、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慢,或继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等,可直接影响饲料转化率5%以上,出栏延迟2~3周左右,且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用药成本也会明显增加。

4.4 影响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

猪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可增加多种病原进入猪体,且一般不会立即发病,但诸多病原会不断消耗猪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资源,而猪非特异性免疫资源的健全和提高,是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5 防控措施

5.1 药物防控

应结合本场猪支原体肺炎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对本病防治有效的泰妙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控制发病率,增强猪群免疫力;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时,可在隐性感染期添加支原体肺炎抗菌活性高的抗生素去控制本病的发生,即有效作用表现的抑菌剂,而不是杀菌剂。对正在发病或呈现混合感染的猪群,要合理选择敏感性药物及时治疗。

5.2 疫苗免疫

猪支原体肺炎弱毒疫苗通过胸腔注射或喷鼻免疫,可通过早期优势占位,提前将野毒首要感染的靶位点完全占位,使带有野毒的患猪失去感染健康猪群的机会,且野毒感染和弱毒疫苗免疫占位两者很难交替或逆转,弱毒疫苗免疫保护后,效果持久确切。因而要根据自身猪场特点制定合理的猪支原体肺炎疫苗接种计划,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有效预防本病发生,还应一头猪一根针头的按时、保质保量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基础性疫病免疫。

在感染了猪支原体肺炎野毒的猪群中,及时对全群猪免疫支原体肺炎弱毒疫苗,既可保护未感染猪只,也可明显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而乳仔猪在出生后9日龄以内(本土猪5日龄)很难被野毒感染。因而乳仔猪出生后,越早免疫效果越好,建议3~7日龄乳仔猪胸腔免疫,0~7日龄喷鼻免疫 [3]。

5.3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饲养管理,是保证猪群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健康生长的基础。要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合理控制好饲养密度;将同年龄(日龄)、同来源猪只混养在一起,以减少猪群转群、混群应激反应;把控好猪舍内温度、湿度和舍内空气质量,保持圈舍通风干燥,以减少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避免因猪舍湿度和氨气浓度高而导致本病发生。

要根据猪群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不同季节配制各类猪的营养均衡饲料,提高猪群抗病能力;要把控好饲料粉尘含量,尽可能使用颗粒饲料而降低猪只吸入粉尘几率,如是自配饲料,应根据猪的体重确定粉碎饲料筛片,如猪体重大,而选小筛片,将饲料粉碎过细,猪只就容易将粉尘吸入肺部而诱发本病。

5.4 加强生物安全防控

生物安全防控是预防疫病既经济又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猪支原体肺炎散发流行下,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要定期做好场区内外环境消毒工作,做好灭鼠灭蝇及防鸟工作、不得在场区饲养犬猫。

要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不从场外引进外来猪只,以避免带进外来病源,确需从场外引进或购进猪只时,需做好相关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调入猪群后,应经隔离饲养无异常后方可混养。

在做好有效生物安全防控时,要做好净化种源工作,定期按计划对猪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发现不良个体或患病猪只,应立即隔离观察,对疑似猪支原体肺炎病例及隐性感染猪只,及时淘汰;粪污要进行干湿分离处理或通过沉淀、堆积、覆盖封闭发酵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病死猪尸体及其污染过的剩料、饮水、粪便等要经过集中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对其所在圈舍与使用过的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以防病情进一步扩散。

6 结语

猪支原体肺炎作为猪的“门户病”,一旦感染,可诱发多种病原侵入而增加养殖成本,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等疫病常态化管理下,其可增加多种病原进入猪体诱发非特异性免疫资源的缺失或下降而增加疫病防控成本,因而在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做好基础性疫病疫苗免疫的同时,通过选用抗支原体活性高的抗生素预防、结合使用猪支原体肺炎弱毒疫苗免疫的方法防控猪支原体肺炎可起到一定的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焕春,文心田,董常生.兽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787-790.

[2] 史立芬.猪肺炎支原体性疾病综合诊断[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4):41-42.

[3] 戴爱琴.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禽业,2021,32(11):104-105.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
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控措施
新形势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
中国经贸(2016年22期)2017-01-16 18:14:52
加大农贷款风险防范力度 保证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措施探讨
财会学习(2016年23期)2017-01-07 13:23:52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防控
居业(2016年9期)2016-12-26 21:51:50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25:19
配电线路安装施工危险点及防控建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