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后期,主政台湾的蒋经国,反对台湾“独立”,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主张海峡两岸最终必须实现统一,台湾和平回归祖国面临一次难得的机遇。
蒋经国调整“大陆政策”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经过艰苦的谈判,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同意与中国台湾“断交、废约”,并撤军,于1979年1月1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为争取台湾和平回归祖国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这时,台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宣誓要“光复大陆国土”,开始了台湾历史上的“蒋经国时代”。蒋经国延续了蒋介石的大陆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并对“台独”分子进行了镇压。同时,他也坚持反共政策,拒绝进行谈判。蒋经国这种复杂的心态,在他的谈话及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中不时地流露出来。
1981年3月,国民党召开十二大,蒋经国致开幕词,说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表明,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希望和平统一,在大陆政策上前进了一步。10月,蒋经国表示:“台湾海峡虽然把台湾和大陆分开,但是历史上、生活上、精神上,我们都是在一起的。”
1982年6月9日,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孙运璇答记者问时说,只有大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台湾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和平统一的条件就自然会渐趋成熟,到那个时候,统一的障碍自然就会减少了”。这意味着,台湾当局开始考虑两岸和平统一的条件、方式等问题,流露出探索和平统一的意向。
台湾《自由之声》杂志还发表文章,专门探讨中国和平统一的具体问题。文章建议,和平统一可以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双方进行改革,消除统一障碍”;第二阶段,“通商、通航、通邮”“人民相互交流,相互认识,寻求共识”;第三阶段,“双方可以进行商谈,由人民选举代表,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举行大选,制定宪法,完成中国的统一”。这篇文章不是空穴来风,它反映了台湾当局试探和平统一的意图。
此后,台湾报刊公开探讨和平统一的文章也越来越多。1983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一次有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美国与台湾关系法”起草小组实际负责人丘宏达发表了《台湾对统一的看法》的论文,提出和平统一的四项条件:第一,自卫权,包括统一前后购买防御性武器;第二,统一后,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谈定的条件;第三,台湾完全自治;第四,适当的国际地位。文章说,中共如果能够同意这些条件,“在台湾的中国人自然会愿意考虑和平统一”。该文后来在台湾的《青年战士报》上公开发表。这是台湾当局首次向祖国大陆提出和谈的条件。
两岸关系开始解冻
台湾当局在制造舆论的同时,对大陆政策也进行了缓慢的调整。国民党当局首先在两岸民间交流上放宽了限制,默许台湾人士以民间身份与祖国大陆接触,两岸民间交流缓慢起步。
1983年10月,台湾当局发言人宋楚瑜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采访时说,两岸运动员、学术界人士等“双方民众”在国际上接触“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这表明,台湾当局认可了两岸的民间交流。
1984年1月,孙运璇正式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祖国大陆人员接触。2月,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提出,在国际民间活动中将采取“不逃避、不退让、不畏缩”的原则,并以“迂回、间接、无形等方式推动工作”。7月,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李达海说,台湾当局对于两岸转口贸易采取三原则:不与中共通商、不与中共驻港单位人员接触、不干预转口贸易。这是台湾当局首次公开表示对两岸转口贸易采取默许的态度。
政策的松动,使得两岸经贸交流、民间文化交流和人员接触,经由第三地逐步发展起来,官方人员也开始进行接触。1984年7月,海峡两岸同时组队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开启了两岸体育交流的序幕。这一模式被称为“奥运模式”。“三通”也渐渐开展起来,两岸文化、科技、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十分活跃,两岸谈判也开始起步。
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经香港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上共有3名机组人员,机长王锡爵要求在大陆定居,与亲人团聚。祖国大陆有关方面对其要求表示支持。事发当天,中国民用航空公司致电台湾中华航空公司通报此事,邀请中华航空公司尽早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另外两名机组人员的处理问题。
蒋经国得到消息后,命令组成专案小组,负责此事,并制订出“不隐瞒、不渲染”的宣传要点,通过第三者解决此事。中国民用航空公司不同意台湾方面的意见,认为华航货机事件纯属中国内部事务,用不着经第三者处理。最后,蒋经国决定,由两岸直接谈判。双方代表在香港经过四轮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这一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两航香港谈判打破了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开始了两岸第一次半官方性质的直接接触。这种模式被学术界称为“两航模式”。
两党对等谈判、中央层次模式
1981年,蒋经国默许其亲信沈诚赴大陆,与有关人士进行接触,对中国共产党和谈的诚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沈诚就成为沟通两岸的秘密使者。
1987年3月,中共中央以全国政协名义,邀请沈诚到北京商谈。出发前,沈诚到台北,秘密会见蒋经国,接受其指示。3月1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接见沈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两岸和谈的基本原则:“第一,双方谈判主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因为今天以两个政府来谈,诸多不便,可能产生不对等的现象,你们可能有困难。而党对党谈起来就灵活多了。所以,我们还特别说明,党对党中还加以强调,(一)中央层次;(二)对等地位。这两点,以示对你党的尊重。第二,谈判主题——先谈合作,后谈统一。”
当天晚上,沈诚通过香港,把他与杨尚昆谈话的主要内容向蒋经国作了汇报。两天后,蒋经国就作出了答复,同意“两党对等谈判、中央层次模式”“但在技术上还希望正式有个具体表达”。 3月25日,中共中央研究决定,以杨尚昆名义致函蒋经国,并通过沈诚秘密转交,邀请国民党派代表到北京进行和平谈判。
4月4日,蒋经国约见了沈诚,说:“在党对党谈判原则下,一定要保密,在双方没有取得一定的协议前,尽量不要赴会……以视形势发展,为了配合两岸关系,我们一定会在政府部门成立一个协调党政工作的机构来运作。”同年9月,沈诚再次去台北探望病中的蒋经国。蒋经国说:“我正在研究他们(中共中央)来的那封信的处理问题。信已给老夫人(宋美龄)看过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作决策。”12月7日,蒋经国再次约见沈诚,说:“下一拨正式去北京的人选,大概在下个月初的党的中常会中作决定。”蒋经国和他的几个亲信商量了国共和谈的问题,并在国民党高层进行了沟通,准备在翌年国民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和决定两岸谈判的问题。与此同时,蒋经国还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改善两岸关系。经过慎重考虑,蒋经国于1987年7月15日宣布废除在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令”,打开了两岸交流的大门。
然而,就在两岸人民期待蒋经国采取更大的行动推动中国统一进程的关键时刻,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去世。
(摘自《党史纵览》薛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