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之上,寻找多彩共鸣

2024-06-24 08:23周洁
党员文摘 2024年11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贵州

周洁

2024年,一首弥漫着春天气息的歌曲《上春山》,激起游人们对春色的无限向往。《上春山》的创作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据说在那里,还有专门的“说春”人。他们头戴乌纱帽,手端“春牛”,身着长袍、背上褡裢,口唱“春词”,挨家挨户“说春”,劝勉人们珍惜农时、及时开展农业活动,务实又浪漫。

春山究竟是哪座山

春山究竟是哪座山?大家众说纷纭。

贵州以高原山地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跬步皆山,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关遗迹最丰富、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地貌景观最奇特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将贵州变得支离破碎的同时,又让贵州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绝世美景。

“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渺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这里的春山是最多姿多彩,最富有魅力的春山。”贵州著名历史学家、《贵州历史笔记》作者范同寿骄傲地说,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许多植被是常绿的。同时,因为有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风”的气候特点,它的春天更像逐渐铺开的丝毯,随着地势高低渐次由东南向西北展现开来。

贵州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常海表示,作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黔东南被誉为“歌舞之州、百节之乡”,森林覆盖率高达68%,被誉为“森林之州”,有数不尽的春山。

春山究竟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波浪宽宽的大河,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座春山,和想见的人一同上山,才是中国人的审美共鸣。

大山里,把每一天过成节日

傍晚6点,贵州省贵阳市一条马路边灯光格外耀眼,民谣、流行歌曲、侗歌等旋律接连上演,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台上的美声歌手唱到一半,将话筒递给路边的大爷,大爷也毫不怯场,拿过话筒起范儿,一开口惊艳全场,声线竟比台上的专业人士更雄厚,让人直叹“高手在民间”。

这并不是印象中的传统演出和互动,而是发起于文昌阁的“贵阳路边音乐会”。每逢周末,不光是贵阳的文艺青年到这里一展才艺,全国各地的音乐青年都会专程到此打卡,是名副其实的“狂欢随时在线,快乐满载而归”。

这样的场景在贵州并不唯一,音乐的感染力在乡村同样强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村歌邀请赛从2月一直唱到5月。“这是今年的一个新尝试,它和选秀节目不一样,参赛人员不分男女老少,所有侗族大歌流传地区都可以报名参加,展现我们黔东南歌舞之州的真实生活面貌,就是这么快乐。”常海说,“村歌嘹亮”主打一个“想唱就唱”。

村歌比赛不仅沿袭了此前爆火的“村超村晚”的策划思路,更结合了当地侗族大歌的表现形式,让非遗活了起来——侗族大歌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贵州的侗寨,人人都会唱歌。

范同寿回忆自己20世纪90年代末到从江县小黄村听到侗族大歌演唱时的情景,歌声一起,全场静得几乎针掉可闻。“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耳里听到的侗族大歌,已经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幻化成了侗族人日常劳作与生活的图景,我似乎能从中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

侗歌中,蝉鸣、流水、风吹树叶这些自然的声音,被模拟得惟妙惟肖。静心屏气聆听,让人如沐春风。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技惊四座,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成为当地村歌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贵州是歌舞的海洋,不仅是侗族,这里的人们在婚丧嫁娶、礼尚往来、谈情说爱、劳动休憩时都要唱歌,因此创造了古歌、飞歌、酒歌、情歌、叙事歌等,拉家常时用小歌抒情表意,青年男女谈恋爱用歌声互诉衷肠,长辈用歌声给小孩讲做人的道理……村寨可以是舞台,高台雅座可以是舞台,整个大自然都可以是舞台。

“我们喜欢过节,稻谷寄秧撒米种要庆祝;稻谷可以收获了,要庆祝;山上花开了,爬山庆祝;每个节气到了,也可以庆祝;到了苗年,更是要热烈庆祝。总之,大事小事,我们都当作节日来过。加上每个苗寨的风俗不同,庆祝方式也不同,贵州的节日也是多得数不清了。”多年来一直从事苗族题材文学创作的韦文扬介绍。

而为了过节,大家都要穿戴上美丽的衣服和银饰,唱歌、跳舞、斗牛、演奏乐器……“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一切都围绕着快乐而生。

用民族语言与世界对话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却始终没有统一文字的民族,族中流传的神话传说、知识技艺、民俗礼仪历来靠口头传承,口授心记。苗族妇女无论家境贫富,从少女时代就开始学习刺绣,她们用勤劳和智慧一针一线织就自己五彩世界的同时,这些色彩斑斓的服饰纹样也记录下本族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欧东花8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刺绣,现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绣的传承人。几十年间,欧东花收藏了各地民族服饰、鞋包、各类配饰等制品1万余套。2015年,她开办了自己的服饰博物馆。建馆以来,馆内藏品、苗绣制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亮相国内展览200余次,国际展览80余次。

大量接触精品老绣,让欧东花的刺绣审美和技艺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多人找她买绣品。

忙不过来时,欧东花就把订单分发给当地待业在家的妇女,让她们按照她的工艺要求来绣,同时也保证了她们的一份收入。

事实上,不论是苗绣还是其他的民族特色,当下都已焕发新的生机。

范同寿曾在其个人著作中概括:许多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在贵州却得以延续,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在贵州,不少古老的文化环境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若干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贵州也由此成为多元文化保存与共生的代表。

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些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们自成一套语言,凭借自身的多彩烂漫,“圈粉”无数年轻人,也让生活变得更有仪式感。想要真正领略其中风味,唯有亲身躬行,方能“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摘自《新民周刊》)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贵州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