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4-06-23 00:15:28白清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对策研究高质量

摘要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和标志,生态农场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落地技术。

运用系统观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分析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从点面结合和长短结合角度,对生态农业高水平建设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战略思考,提出了以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场;生态农业;高质量;农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6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57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Taking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arms in Na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BAI Qing-min

(Nanyang Rur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ation,Nanyang,Henan 473000)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haracteristic and symbo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farm construction is a landing measure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Using systematic perspective and adhere to problem oriented and result oriented approach,this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present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tate of Nanyang City.From the combination of points,surfaces,and lengths,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pa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it also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e using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arms as a starting point.

Key words Ecological farm;Ecological agriculture;High quality;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作者简介 白清敏(1976—),女,河南南阳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08

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保供是农业基本功能,高效是农业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和标志,生态农场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落地技术。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纵横交错的水系、沃野千里的土地、三面环山的盆地,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南阳生态农业发展必将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增底色增亮度,必将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添力量添效益。基于此,分析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生态农业高水平建设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战略思考,以期为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1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人类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开始,并逐步由初级向高级形态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型农业、农业工业化、农业生态化4种发展形态[1]。

1.1 南阳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南阳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素有“中州粮仓”之称。近年来,南阳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农业强市建设扎实有力,成效显著。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4.36亿元,比2020年增长7.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3∶1。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0.68万hm2,比2020年增长0.4%;粮食总产量达到713.3万t,约占全省11.0%、全国1.0%(其中夏粮占全国的2.4%)。油料产量177.4万t,比2020年增长3.5%,占全国4.8%、全省26.0%。蔬菜种植面积25.30万hm2,比2020年增长0.9%,产量1 174.3万t,增长1.8%。猪牛羊禽肉总产量71.24万t,比2020年增长26.3%。禽蛋总产量37.36万t,比2020年下降6.2%。牛奶总产量20.89万t,比2020年下降9.7%[2]。花(月季等)、果(猕猴桃等)、药(山茱萸、南阳艾等)、菌(香菇等)、茶(茶园)规模分别达到3.87万hm2、3.87万hm2、12.67万hm2、4.20亿袋、1.60万hm2,花、药、菌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香菇、月季、艾草种植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81家、23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万多个,培育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猪、牛、奶、禽7大类1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西峡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南召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辛夷之乡”;卧龙区被命名为“中国月季之乡”。

1.2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市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技术模式和政策措施。1994年该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中部平原地区中等城市(农业为主)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五大示范区之一,制定了《南阳21世纪议程》,实施了“南阳市持续高效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承担了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等项目,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了《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2021—2025)》《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2022—2025)》等,推动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1.2.1 区域布局逐步明晰,发展动能渐次彰显。经过长期探索,南阳市生态农业区域布局逐步明晰,包括水源涵养地有机农业区、城市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平原优质高效(粮油)生态农业区、岗丘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4个功能区[3]。近年来,结合各功能区特点,统筹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和资源优势,以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抓手,努力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生态改善基础之上,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1.2.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南阳市遵循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3]。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畜禽、特色蔬菜、优质水果、水产、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新路子。2020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6.62%,比2015年下降0.59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83.65亿元,比2015年增长35.23%,其中种植业822.44亿元,比2015年增长52.38%,占比69.48%,提高7.82百分点;林业27.20亿元,比2015年增长40.27%,占比2.3%,下降0.08百分点;牧业285.87亿元,比2015年增长3.50%,占比24.15%,下降7.41百分点;渔业11.72亿元,比2015年下降26.77%,占比0.99%,下降0.84百分点;服务业36.41亿元,比2015年增长52.08%,占比3.08%,提高0.35百分点[2]。

1.2.3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十三五”以来,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总要求,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标准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50.53万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4,比2010年提高0.063;化肥施用量72.30万t,比2020年减少2.74%,比2015年减少20.77%,利用率由2015年的35.0%提高到40.6%;农药使用量1.30万t,比2020年减少5.80%,比2015年减少30.97%,利用率由2015年的35.0%提高到40.8%;农膜使用量2.42万t[2],比2020年减少2.42%,比2015年减少16.26%,回收率由2015年的60.0%提高到90.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0%,比2020年提高1.5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13.0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1%,比2020年提高1.0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7.6百分点,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扛得更牢。

1.2.4 推进农业标准生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完善标准体系,截至2021年底,制定地方农业标准293项,主导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9%,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养殖场等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市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367个,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9万hm2,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坚持“三链同构”,内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西峡香菇(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定为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中线渠首”“宛品天下”“宛艾”等6个区域公共品牌,现有国家级知名品牌6个,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69个。

1.2.5 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发展。以粮牧油菜“四大基础”产业、菌花果药茶“五大特色”产业为基础,坚持“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原则,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全域发展。截至2021年底,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6个、市级2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壮大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格局,培育“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绿色原料基地、绿色加工集聚区、绿色物流设施,实现绿色优质高效发展,推进主体融合、业态创新、利益共享,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1.2.6 培育生态农场建设主体,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后劲。2021年,南阳市抓住农业农村部开展首批“生态农场”考核评价机遇,经过认真筛选推荐、指导提升、专家评审,南阳琴溪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授予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全省仅3家);2022年,该市又有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生态农场”,2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至此,该市共有3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占全省13家的23%,河南电视台采访报道南阳琴溪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内乡县中以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2 南阳市生态农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生态农场”概念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即被提出[4],但仍沿用“生态农业”概念,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随着我国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生态农业实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概念,即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农业原

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对农业生物-农业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与管理,以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达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实体,目标是通过“农场”内部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

2.1 南阳市生态农场发展历程

与全国一样,该市生态农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过程,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由较差逐步向较高转变。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2.1.1 初始阶段。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农场实践[1,6]。虽然当时并未提出“生态”“生态农场”的理念,但在具体实践中,多数国有农场发挥计划经济机制,探索运用了有关生态技术。如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等。这一时期,受菲律宾玛雅农场[4]“稻田+经济林—猪+牛+鸭—沼气池—“三沼”利用—饲料加工”循环农业启发,全国各地探索了一批种养循环模式。南阳市的“沼液—养猪+养牛—养鱼+种莲”“沼渣肥田”等生态农业发展雏形;江西红星农场[6]的“种植—养牛—还田—产奶+奶制品”生态循环链,是典型的“生态农场”。南阳天冠集团(南阳酒精厂)的“酒糟发酵沼气—沼气供户—沼渣制肥”等,使南阳成为闻名世界的亚洲第一大沼气城。

2.1.2 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后的生态农场实践[1,6]。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提高,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同步抓好国有农场改造和生态农场建设。这一时期,在中央政策强力推动下,家庭农场包括家庭生态农场有了发展雏形,并随着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的生态化农场,南方的“猪-沼-果”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在该市均得到一定推广,并创新总结了“南阳八个一”模式、“南阳围山转”模式等,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2.1.3 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倡导的家庭生态农场实践[1,6]。进入新世纪,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土地经营主体在全国兴起,成为发展乡村产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党中央、国务院从政策体系、管理制度、服务机制及法律保障等各方面进行部署,提供保障,促进了快速发展。2021年,南阳市拥有农民合作社达到26 158家,家庭农场达到10 472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377家、示范家庭农场125家。这些新型农业组织均在不断探索应用生态技术,发展生态经济。如南阳琴溪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授予首批“生态农场”称号,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生态农场建设。

2.2 南阳市生态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种养循环结合比例低。生态循环是生态农场建设的根本指标,种养结合是生态农场的重要特征。但是受传统农业思想和集约经营的双重影响,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分离,独自向规模化发展,无法形成生态循环,影响废物循环利用,制约生态农场效益。据调查,目前我市种养结合生态农场不足10%,单一的种植生态农场占比超过80%。

2.2.2 生态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7]。高水平生态农业需要综合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撑。如何应对减少或不用农药又防治病虫草害、减少化肥施用量而满足植物营养需要、秸秆粪污农膜的资源化利用、有效改善农产品品质等问题,在相当多的农场中尚未根本解决。既反映出构建生态农场健康生产体系需要时间沉淀,也反映出生态农场建设缺乏技术有效支撑。据调查,目前该市生态农场采用沼液沼渣、天敌释放、豆科作物种植、间作套种、生态用地配置等技术措施仅有约30%。其他生态技术也存在应用瓶颈。

2.2.3 三次产业融合度低[1]。生态农场作为当代农业文明的实现形式,承载着当地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具有对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的继承和传播功能,并可通过观光、研学、体验等多种形式创造价值,增加经济效益。但目前75%以上生态农场在布局谋划中仅考虑农业生产功能,缺乏对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经营模式的统筹,导致三次产业融合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较少,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收益渠道单一,经济效益较差。

2.2.4 生产成本高、收益不稳定[7]。据调查,当前该市有20%~35%的生态农场收益为负收益,势必影响其长期稳定发展。主要原因是: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增加了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物理及生物防控投入,人工费用也大幅增加,影响农场的收益;生态农场产品成本高,而在销售过程中未能实现优质优价;产品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产品无品牌或品牌不知名,又缺乏统一的、可信度强的公共展销平台,单靠农场自身力量开拓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困难较大。

2.2.5 缺乏政府倾斜性补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刚刚起步,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激励保障体系和生态补偿制度机制尚未完善,生态农场的生态价值不能有效实现,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尚存在制度瓶颈。据调查,几乎全部生态农场仅获得了常规农业补贴,而其释放的环境效益未得到国家政策倾斜和相应补贴。

3 加快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完整全面准确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以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

3.1 总体策略

政策和策略问题既是解决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在总体策略上,要牢牢把握两个原则和重点:一是点面结合。既要抓好生态农场建设这个“点”,又要抓好生态农业这个“面”。用生态农业建设理念提升生态农场建设水平,以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长短结合。以解决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区分轻重缓急,统筹推进各个击破,推动生态农场高水平出效应,带动生态农业高质量上台阶。

3.2 发展方向

党中央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面对一系列的瓶颈和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生态农场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引领生态农业朝着“四化”方向发展。一是信息化发展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推动生态农场的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节本增效,信息公开,便捷服务。二是品牌化发展方向。品牌是信誉信用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记忆产品质量、产品特征的标志。当前农场经营者要坚持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两手抓,做好商标注册、知识产权、品牌保护、品牌运作,尽快塑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农场品牌,提高综合溢价收益。三是多功能化发展方向。推动生态农场向生产、生态和文化等复合功能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四是综合化发展方向。体现在生产综合化和业态综合化两个方面。生产综合化主要通过循环链和产业链延伸来实现,通过拓宽循环链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业态综合化即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

3.3 主要措施

目前国内生态农场尚处于发展前期,生态农业也处于低水平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避免一哄而上,又要克服裹足不前,更要杜绝只喊口号不见真章。要扭住关键问题采取有效对策。

3.3.1 强化规划引领[8-9]。生态农场建设与区域资源禀赋、生产条件、产业现状、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等密切相关,要站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稳定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立足特色化、整体性和稳定性,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制定区域生态农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好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和建设模式等。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实现精准发力、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务求实效,使生态农场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客观需要,变革农业经营方式的自觉行动。

3.3.2 强化科技支撑[8-9]。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加大智力引进,发挥市内科研、推广部门的作用,促进科研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针对生态农场建设的技术瓶颈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加强生态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尽快熟化并形成适合不同类型生态农场的技术模式与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力度,力争1个生态农场有1个专家指导服务团队,为生态农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技术服务。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在生态农场的应用,搭建农场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生态农场。

3.3.3 强化考核评价。目前生态农场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要建立涵盖营养质量、资源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公平贸易等因素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健全进入退出制度机制。按照“公开透明、试点先行、严进严出、分级管理、质量第一、区域平衡”的原则,开展生态农场评价工作,在全国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农场,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主体,推动生态农场高标准建设,带动绿色市场高水平发育,引领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3.3.4 强化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多数被纳入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需要市场、政府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10]。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原则,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建立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和补贴制度。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21〕24号),构建生态农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完善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农场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生态农场生态农业技术补偿标准清单,设计生态农场综合生态补偿方案。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全过程监督体系,推进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

3.3.5 强化品牌培育。生态农场既是生态产品生产单位,也是生态产品营销单位,品牌在生态农场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按照推进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支持生态农场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强自主创新、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加强品牌设计和宣传推介,开展产品展示和产销对接等,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含金量和附加值,提高品牌知名度、联想度、认购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同时,区别生态农场类型和特点,总结凝练典型模式,推进品种品质品牌培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提升,通过利益拉动和宣传推广,让生态农场成为落实生态农业技术政策的有效载体,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3.3.6 强化产业融合。生态农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单元,要统筹经济社会生态3个效益,推进农业“三链”同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要立足现实和可能,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努力实现物质能量的梯次利用、循环利用,提升生态农场的节能降污减碳等生态功能,同时开展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电商经济等,探索推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功能,提高生态农场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组织保障

3.4.1 强化组织领导。生态农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农业绿色发展新特征新趋势,正确处理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实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成立协调指导机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做好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生态农场提档升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落地。

3.4.2 强化宣传引导[8-9]。要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场的重要意义及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营造生态农场建设良好氛围。要深入普及生态知识,大力推广关键技术,推进生态农场提档升级。要密切跟踪生态农场发展状况,及时发现、挖掘、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遴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能见效的典型案例,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3.4.3 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强生态农场发展顶层设计,统筹国家涉农补贴政策,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落实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创新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长效投资机制,激励生态农场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

3.4.4 强化平台建设。组建生态农场多元服务平台,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培育生态农业健康发展新动能。整合涉农单位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解决技术瓶颈,增强多元服务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组织化、协同化水平。构建生态

农场投融资平台,创新开展“生态农场-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模式,开展线下线上投融资服务,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规范信用信贷监管,优化投融资环境。开发应用大数据平台,提升宣传推介、精准服务和风险预警能力。

3.4.5 强化绩效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农场培育和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年度综合绩效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属地责任。尽快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客观准确评价生态农场和生态农业发展成效。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检查监督机制等。要加强定期督查、考核和评估,严格考核结果使用,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廖江威,谭益民,王一帆.我国生态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20(5):104-107.

[2] 南阳市统计局.南阳统计年鉴2021—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2022.

[3] 南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南阳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规划[A]2022.

[4] 吴子锦. 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的新模式——生态农场[J]. 环境保护,1982,10(11):25-26,29.

[5] 高尚宾,宋成军, 徐志宇,等.中国生态农场发展空间与对策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1,29(10):1733-1741.

[6] 黄国勤. 论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J]. 农学学报,2019,9(4):95-100.

[7] 乔玉辉,甄华杨,徐志宇,等. 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考[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206-211.

[8] 白清敏.南阳市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214-217.

[9]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2-04-01)[2022-07-25].http://www.moa.gov.cn/nybgb/2022/202203/202204/t20220401_6395140.htm.

[10] 高晓龙,林亦晴,徐卫华,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0,40(1):24-33.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对策研究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 10:10:01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钻孔桩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