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艳 杨贵
摘要 以CSSCI收录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相关的840篇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描绘出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作者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等。分析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四大类研究热点主题:就业质量、职业特征与就业形态、教育培训、职业生存与发展;梳理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规律;提出了可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分为外生驱动型生存研究、外生驱动型发展研究和内外双驱型优化研究阶段,对未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主题的拓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预测。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发展; CiteSpace;演变路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18-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47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grant Work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Knowledge Graphs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U Xing-yan, YANG Gui
(School of Manage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118)
Abstract By using data sources from 840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cluded in CSSCI journals in CNKI database between 2000 and 2022,with the help of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we described the author map,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and cluster map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and analyzed the four major research hot topic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cluding employment quality,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ployment pattern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caree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We combed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put forward tha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exogenous driven survival research, exogenous driven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n optimization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 we predicted the expans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topic of migrant workers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Career development;CiteSpace;Evolution path;Development trend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YJC840009);福建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GY-S23032)。
作者简介 杜兴艳(1982—),女,湖北恩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3
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大群体,农民工队伍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壮大,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非农就业收入也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的收入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仅为7.6%,2020 年该比例已提升到 41.3%,工资性收入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但40年来农民工就业问题仍然面临着流动频繁、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因此农民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面对十九大提出的就业优先发展战略,面对国家提出的共同富裕和橄榄型人口结构目标,面对乡村振兴与社会公平的诉求,农民工的职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黄祖辉[2]认为,面对经济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农民工应着力于向市民化、创业型、职业型农民工转型。
在市民化、创业型和职业型3个发展路径中,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针对市民化和创业型2个方面的农民工研究综述和演进发展梳理,如众多学者们陆续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综述研究[3-11],也有学者开始针对农民工创业研究进行了综述[12-13]。但近10年来针对职业发展的梳理、综述和趋势等系统性思考较为缺乏,仅有彭国胜等[14]针对以青年农民工为例开展了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综述。可实际上,近年来对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且成果众多,如赵建国等[15]探讨了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探析互联网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机制,尹希文[16]探讨了农民工职业选择与流动的深层原因,研究得出技能约束和职业培训的缺失是影响就业稳定性的核心因素,刘雪梅等[17]对疫情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妥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妥协对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等。
基于此,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农民工向职业型转型,推动我国农民工整体群体的职业发展,进而促进就业优先战略的顺利实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笔者立足农民工职业发展,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梳理近年来关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脉络、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通过量化整理和系统性分析来凝练研究重点、探索发展规律、思考未来趋势,从而为农民工职业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由于农民工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形成的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群体,因此主要选择中文数据库来展开分析,主要立足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职业”或者“农民工工作”等关键词进行文献,从而得到研究数据。具体来说,以“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职业”或者“农民工+工作”为关键词,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默认为目前中国知网所有年份,大致涵盖了2000—2022年的数据,文献数据采集时间为2022年8月6日,去掉重复文献,最后得到840篇文献。
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通过绘制各种建立在数量统计基础上的科学图片来展示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变路径。采用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作为图谱的可视化工具[18]。通过利用CiteSpace的量化统计来科学地揭示近年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脉络和总体状况,凭借CiteSpace的聚类、突变词等可视化图谱直观反映这些年以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和未来趋势。
2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总体情况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 近年来,农民工的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其职业发展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来被中国知网收录且进入CSSCI检索的文章共计840篇,每年的发文量统计如图1。由图1可以知,2014年发文量达到峰值,年发文量高达76篇。
2.2 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在这些研究中,长期聚焦于农民工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但长期专注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学者不是特别多。通过CiteSpace软件根据作者进行统计,形成476个节点,177根连线,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发文量越多,字体显示越大,其中发文量较多的为史清华、邓睿、周闯、冯虹、周小刚等,均为7篇;发文量6篇的程名望次之;接下来是张广胜等。在发文机构统计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以32篇位居首位,接下来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8篇、南京农业大学22篇。
3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3.1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根据关键词进行分析,形成如图3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共计形成了540个节点、969条连线。
从图3可以看出,节点较大的“农民工”“就业”“就业质量”研究主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而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大要素次之,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研究也十分重要。排名前20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比较见表1。
3.2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根据CiteSpace软件聚类科学性和清晰度分析标准,主要包括以下2个指标:一是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简称Q值),主要是描述聚类结构显著性,Q值大于0.3则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二是聚类的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简称S值),一般认为S值大于0.5聚类就是合理的,当S值大于0.7则意味着聚类令人信服。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如图4所示的聚类图谱,其中Q值为0.536 2,大于0.3,视为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12 2,远远大于0.7,视为聚类结果是科学有效且具有说服力的。这些年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总共可以分为14类,分别是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职业流动、职业培训、金融危机、市民化、社会保障、非农就业、就业模式、包工头、对策、就业行为和农民工子女学校。
3.3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根据CiteSpace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年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主要热点主题。根据CiteSpace聚类分析结果整理为表2,可以分析得出这些年以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四大热点研究主题:
一是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对策4个聚类,这是涵盖内容最多、时间跨度最大的一个研究主题。彭国胜[19]针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探讨,钱芳等[20]构建了一套客观、全面的农民工就业质量测算指标,明娟等[21]着重探讨了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21],邓睿[22-23]利用了多种计量方法先后探讨了社会资本中的关系资源、工会会员身份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系,刘长全[24]探讨了权利认知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联性。
二是农民工职业特征与就业形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了职业流动、非农就业、就业模式、就业行为和包工头5个聚类。职业流动是农民工就业的典型特征,因此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周运清等[25]研究认为,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社会地位与身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仅仅是一种水平流动;在进城方式的选择上也以非正式流动为主。王超恩等[26-27]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代际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职业分层对职业流动有较大影响,相对于低端职业,中高端职业的流动性和向上流动动机均更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频率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当然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主题愈发细致,董云芳等[28-29]专门针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进行专题探讨。作为职业特征和就业形态的深入探究方式,非农就业、就业模式和就业行为等方面的文献数量不是很多,但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例如,白晓梅[30]探讨了如何实现农民工从流动就业模式向稳定就业模式的转变;黄闯[31]认为,农民工的短工化就业行为实际上是个人的一种理性选择,但对个人层面的工资提升、企业层面的整体发展、国家层面的市民化都有不利影响,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3方一起努力,张卫东等[32]探讨了互联网对于农民工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机理。包工头是农民工的一种典型就业形态,这与建筑业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任树正等[33]对此做了专题的系统探析。
三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职业培训和农民工子女学校2个聚类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农民工自己的教育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培训问题。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形成手段,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占据了十分独特的地位,对于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也同样如此。而针对农民工教育培训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学者们的特别青睐,不仅仅有大量期刊文章的出现,如魏敏[34]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指导提供了很多针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建议和措施。汪传艳[35]从农民工参与培训这一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年龄、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性别、婚姻、收入状况等因素会影响到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近些年仍然针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张毓龙等[36]研究认为,农民工相关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育补偿政策,通过职业培训来提升其人力资本积累和相关工作技能。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形成了专著[37],李美长[38]专门立足《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这本专著,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了探讨。农民工子女学校实际上是探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学术界多年来的努力探索,目前形成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但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周佳[39]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需要国家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经费。接下来开展了各个地方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如易承志等[40-48]学者均针对上海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他学者也对北京、广州、浙江、厦门等多个省市与地区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最近两年也有一些综合的调研和研究,如李晓琳[49]调查了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研究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需要从户籍制度、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入学政策、异地高考等关键环节加快优化相关政策设计。
四是农民工职业生存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金融危机、社会保障、市民化3个聚类。金融危机让众多行业面临生存危机,农民工就业也不例外,所以这项研究集中在2011年,如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隐形失业、返乡创业等问题展开研究[50-51]。而社会保障和市民化的融入研究则为农民工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社会保障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而且截至目前仍在探索中,如李强[52]较早探讨了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而程名望等[53]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与最低工资等问题进行探索。市民化是近10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话题,在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制度设计、路径探析、代际差异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非常丰富。近年来也有将社会保障和市民化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如秦立建等[54]将农地收益、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放在一起进行探讨,刘帅等[55]将非农就业、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
4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演进路径分析
4.1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突变词分析
通过 CiteSpace 软件的突变词分析可以发现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演进路径,从而有利于搜寻一段时间内变化规律和前沿趋势。在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历程中,突变词分析如图5所示。
4.2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演变路径分析
在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突变词分析中,一共有22个突变词,分别是就业、和谐社会、对策、权益保障、金融危机、再就业、就业能力、流动就业、职业教育、影响因素、职业流动、职业发展、工作嵌入、代际差异、城镇化、城市融入、工作转化、人力资本、就业质量、城市规模、社会资本和社会融入。根据突变词出现的顺序和时间长短,可以清晰地发现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3个阶段:
(1)第1阶段,外生驱动型生存研究阶段,即2000—2013年从外部生存条件来探究农民工职业问题。该阶段的突变词主要是就业、权益保障、金融危机、再就业等,表明该阶段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关注点在农民工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基本的权益保障如何、遇到金融危机这样的外部变化如何实现再就业等这一类职业发展最基础的话题。这与当时农民工的现实实际是相呼应的,也可以从当时的一些农民工的政策中得到印证,农民工当时面临的是职业生存问题,2003年“温家宝总理替民工讨回八年欠薪”的报道中,当时拖欠农民工工资曾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历史问题,每到年底农民工讨薪问题频频上新闻。除了工资之外,劳动合同、工作条件等都是当时农民工职业生存存在的问题。为此,劳动保障部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规定所有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都应当依法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用工登记备案,这是全国范围内专门针对农民工合同签订进行发文。2006年,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解决农民工的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就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就业服务和培训管理、社会保障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自2006年该规范性文件下发开始解决农民工职业生存与发展中的系列问题,从合同签订等劳动关系建立起点予以规范,进而就工作条件、工资支付、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予以规范和推动,也逐步开始攻克农民工工作中的问题,进而破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的难题。
(2)
第2阶段,内生驱动型发展研究阶段,即2014—2018年从内部驱动要素来探究农民工职业问题。该阶段的突变词主要是人力资本、就业能力、职业教育、职业流动、影响因素、工作嵌入等,代表着该阶段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开始走向了从生存到发展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如何让农民工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提升人力资本、增加就业能力、加强职业培训、合理规划职业流动等。这与当时的农民工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也是息息相关的。国务院于2014年还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支持、劳动保障权益、城镇落户问题、社会融合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推动农民工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 000万人次、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等目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还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具体制定了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3年行动计划纲要。住建部为了配合做好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重点行业的农民工权益保障难题于2018年出台了《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有效遏制农民工合同签订、超额工作时间和欠薪等突出问题。2014年该纲领性文件出台意味着对农民工的职业生存与发展从“问题解决”阶段上升到了“做好服务”阶段,但该职业仍然面临着生存境遇问题,更多的是上升到职业发展层面。该阶段历时不长,但在面对整体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3)
第3阶段,内外双驱型优化研究阶段,即2019年至今从内部要素和外部条件同时驱动来探究农民工职业问题。该阶段的突变词主要是职业发展、城镇化、社会资本、代际差异、工作转化、就业质量、城市规模、社会融入等,代表着这个阶段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开始走向质量提升阶段,学者们开始从本身职业发展、社会资本的补充、不同年龄农民工代际差异、城镇化与城市规模等外部条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等话题进行探讨。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带给农民工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12月30日公布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正式出台,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针对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有了专门的法律支持。为了保证这些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全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暨农民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拿出更有效举措有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中的突出问题,坚决不允许拖欠农民工工资这笔辛苦钱,针对恶意拖欠者必须依法依规从严惩处。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通的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已在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正式上线。任何人可以通过登录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提供线索。这也意味着此阶段的农民工职业发展无论是在就业质量等内在要素的优化提升,还是科技环境等外在要素的配套赋能,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由此可见,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经历从“生存—发展—优化”,从“外驱—内驱—内外双驱”的演进路径,国家政策也是从“解决问题”到“做好服务”,再到“全方位优化”的路径,实际上也是一个从关注农民工如何实现就业到哪些因素能够更好就业,再到就业与发展、融入相结合的深入路径。
5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该研究以2000—2022年被CSSCI来源期刊所收录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从研究的总体状况来看,针对农民工的研究成果丰富、不断深入,2008和2009年实现了一个跨越式增长,而在2014年达到研究的一个峰值,发文量高达76篇。
第二,从研究机构和作者共现图谱来看,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核心作者基本形成,但研究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虽然也有一批学者常年深耕其中,可大部分学者是比较分散的,研究结构分布也相对分散,中国科学院、高校仍是研究的主要聚集地,而且相互之间的合作网络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第三,从关键词的共现图谱来看,词频较高的是“农民工”“就业”“就业质量”,以及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大要素。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总结归纳了四大类研究热点,包括就业质量、职业特征与就业形态、教育培训、职业生存与发展。
第四,基于关键词的突现变化图谱,梳理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可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00—2013年的农民工职业生存研究阶段、2014—2018年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阶段和从2019年至今的农民工职业质量优化研究阶段,该演进路径也展现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对后续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5.2 研究展望
通过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演变路径的梳理得出,农民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研究机构与作者之间可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多元化,尤其是研究视角和主题也有多方拓展的可能。研究主题的深入拓展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而弱势群体的就业是多重关注的焦点。如何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不仅仅是农民工本身发展的一大课题,更是推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研究课题。
二是进一步细化农民工职业流动的研究,流动性大是农民工就业的根本特征。面对新冠疫情这样不利的外部条件,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科学合理规划农民工职业流动显得格外重要。
三是进一步优化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泾渭分明的文化差异,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真正实现社会融入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四是进一步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形式也同样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而生长于农村又吸收了外面世界先进技术的农民工无疑是理想的候选人,当然,怎样的培养机制才能成为真正的经营管理人才仍需要继续探讨。
五是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职业发展社会建构相关研究,探讨各种外部因素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如城市规模、技术进步、数字经济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2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 黄祖辉,胡伟斌.中国农民工的演变轨迹与发展前瞻[J].学术月刊,2019,51(3):48-55.
[3]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16(4):73-85,91.
[4] 杨莉芸.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3(5):120-124.
[5] 丁凯.农民工市民化障碍与难点研究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3(4):89-92.
[6] 何敏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3(8):57-62.
[7] 单菁菁.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回顾、评析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8-21.
[8] 符宁,葛乃旭,陈静.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16(6):124-127.
[9] 张善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30(4):68-71.
[10] 李蓓蓓,王钰冰,张军谋.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31(1):77-83.
[11] 郑爱翔,李黎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技能开发策略及动态演进规律: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3):25-33.
[12] 胡雯,胡俊波,张毓峰.农民工返乡创业历史流变:阶段演进及内在逻辑[J].农村经济,2013(8):97-101.
[13] 于欣誉,郭伟,李国正,等.乡村振兴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约束:一个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181-185.
[14] 彭国胜,陈成文.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以青年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72-75,67.
[15] 赵建国,周德水.教育人力资本、互联网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6):117-127.
[16] 尹希文.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的机制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61-69.
[17] 刘雪梅,刘妍慧.疫情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妥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22(5):117-127.
[18] CHEN C M.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9] 彭国胜.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阶层认同: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J].青年研究,2008(1):18-26.
[20] 钱芳,陈东有,周小刚.农民工就业质量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9):189-192.
[21] 明娟,曾湘泉.工作转换与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5(12):22-33.
[22] 邓睿.社会资本动员中的关系资源如何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J].经济学动态,2020(1):52-68.
[23] 邓睿.工会会员身份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吗?——来自流动人口专题调查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20,42(3):117-128.
[24] 刘长全.权利认知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基于样本选择分位数回归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2,28(3):2-14.
[25] 周运清,王培刚.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J].青年研究,2002(9):44-49.
[26] 王超恩,符平.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职业分层与代际差异视角的考察[J].人口与经济,2013(5):89-97.
[27] 王超恩,符平,敬志勇.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13(5):2-9.
[28] 董云芳,范明林.女性农民工的生命轨迹与职业流动: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4):26-38.
[29] 李旻,谭晓婷.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分析:基于1242份农民工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8):48-57.
[30] 白晓梅.农民工流动就业模式转变之路径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6-20.
[31] 黄闯.个性与理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短工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80-83,108.
[32] 张卫东,卜偲琦,彭旭辉.互联网技能、信息优势与农民工非农就业[J].财经科学,2021(1):118-132.
[33] 任树正,江立华.建筑业包工头-农民工的关系形态和行动策略:基于某地铁建筑工地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7(1):115-120.
[34] 魏敏.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求索,2005(4):92-93.
[35] 汪传艳.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东莞市的调查[J].青年研究,2013(2):40-46,95.
[36] 张毓龙,刘超捷.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积极补偿[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6):123-128.
[37] 凌子山.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46.
[38] 李美长.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探讨: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35.
[39] 周佳.遏制贫困: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15-18.
[40] 易承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治理:以上海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6):137-143.
[41] 沈之菲.在互动中适应 在融合中成长:外来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8(10):62-65.
[42] 李兰兰.上海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调查:基于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简易小学和普通小学的比较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16-18.
[43] 陈娟.城市中职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实践与思考:基于上海试点学校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Z1):44-46.
[44] 周翠萍.政府购买学位的政策分析: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9):16-18.
[45] 熊易寒,杨肖光.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2(1):71-82,96.
[46] 黄忠敬.让公平在校园中闪光:上海农民工子女学校转制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2):58-62.
[47] 宁本涛.农民工子女学校“转制”的产权分析:以上海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4(3):53-57.
[48] 李伟涛,郅庭瑾.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家长满意度分析与建议: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7):43-50.
[49] 李晓琳.进一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基于对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问卷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2022(6):38-45.
[50] 赵爱清,黄家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民工的隐性失业问题[J].农村经济,2010(6):109-111.
[51] 史识洁,刘湘琳,应雄巍,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8):48-50.
[52] 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46-48.
[53] 程名望,韦昕宇,张家平.农民工社会保障与最低工资标准:一致抑或冲突[J].农业技术经济,2019(10):4-12.
[54] 秦立建,童莹,王震.农地收益、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J].农村经济,2017(1):79-85.
[55] 刘帅,郎敏,郭庆海.非农就业、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基于双变量Probit模型的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4):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