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有着多种发展途径,尤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地方特色文化成为高校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有力见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要发源地之一,数千年的文明在河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许多传统手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南阳的烙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价值。将烙画融入高校美术教育,既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又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激情。阐述高校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分析将烙画引入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意义,进而研究将烙画引入高校的应用案例,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思考,带领人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高校美术教育;烙画
一、高校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它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俗艺术,它们有着鲜明又独特的风格,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展现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精神风采。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其发展如履薄冰,在夹缝中寻求一线生机。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相对薄弱,导致许多富有传承价值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有些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世也面临失传和消亡。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非物质文化保护起来,并且形成了一些保护机制。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感到陌生及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缺乏一些法律法规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也缺乏相应的保护资金;二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的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带来的冲击比较大;三是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识,造成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脱节;四是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正面主导参与等等。在“快餐式文化”的冲击下,我国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巨大的打击,其发展也举步维艰。例如我国传统戏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仅受到较多老年人的追捧,而年轻人对戏曲文化的关注较少,使得戏曲文化的受众群体越来越老龄化。总体来说,戏曲艺术已经是大众所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部分文化仍鲜为人知,如烙画、叶雕、布艺等。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的美术教育建设发展也蒸蒸日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地方特色文化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美术教育的专家学者们也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探析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力图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将越来越多的新意象融入美术教育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高校的美术教育除了学习西方模式之外,也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发扬。其中,民间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民间美术也融入许多高校艺术教育当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方式去保护非物质文化,让非物质文化永续地传承下去。
二、烙画概述
(一)什么是烙画
烙画又称“火针刺绣”“烫画”等,是一种特殊的极其少有的画种。烙画由一种可加热、温度可控的器具,在一些材料上烙制勾勒而成。烙印可根据不同的温度、力度自然地呈现出淡黄、中黄、棕色、黑色,不同层次的颜色可以呈现出天然的笔墨效果,韵味十足,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来,烙画逐渐发展,形成了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河南南阳烙画负有盛名,它的整套工序烦琐,包括构图、选材、起形、烘烫、题款、装裱等;烙画的技法也十分多样,有平烘、点皴等;题材也非常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南阳烙画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并以传统的淡黄、中黄、棕色、黑色为主要基调,画面古拙质朴,清雅丽质。烙画的材料、制作工艺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经过加热的烙画材料发生碳化反应,以达到作画的目的,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烙画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当地通过举办培训班、在高校设立烙画选修课等方式,不断培养后继人才。南阳烙画已深刻融入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烙画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
(二)烙画本身的价值
烙画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烙画本身既具有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又包含了西方绘画中素描的明暗结构,极富造型美感。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又达到了西方绘画的严谨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烙画是中国画气韵生动的体现
中国画讲求笔墨意境、一气呵成。画家在作画时,要有一气连成之势,对所描绘的对象胸有成竹,将笔墨连成一气,从而达到笔断而气相连。这时,画家作画速度很快,用苏轼形容文同画竹的话来说,就是“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烙画的技艺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相似,要求作画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在画面中抒发情感。一旦开始作画,便达到物我合一的天人境界,尤其在画面中注重气韵连脉的表现。文人画家作画就是由主观情意转向客观抒发的过程,气韵就是中间的连接者,一脉相承,连绵不绝。烙画技艺就是运用了中国画气韵之势的表现,达到师法自然的效果。烙画的呈现与作画者的心情、绘画速度等密切相关,因为它是用滚烫的烙具在木片、布纸上作画,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的受力程度会影响画面的呈现效果,这与中国画中笔墨浓淡的表现方法一致,将笔墨的层次巧妙地表现出来。在烙写山水画时,能够充分展现出山水画当中的气势,远山近水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笔墨秀润,山峦跌宕起伏,极富清润之势,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一片云雾缭绕、峰峦浑厚、气势雄强的大自然景象。
2.烙画是西方写实技巧的再现
西方绘画具有“再现”现实的特性,讲究画面层次,强调强烈的感官效果,以细腻严谨的绘画风格著称。烙画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是西方写实技巧的再现。其题材丰富,可以描绘自然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花草等,所以在绘画时,也讲求物象的客观表现。例如在以烙画创作人物肖像时,要使人物的造型准确,精准地表现人物的特征。通过仔细描绘,真实地再现人物的五官、动作、表情等。另外,烙画还格外注重黑白明暗关系的精确表达,使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些小的物象表现也需要精益求精,充分再现事物本身面貌。烙画的画风严谨,有着西方素描的质感,准确而又客观,十分写实。
三、将烙画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烙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
就学生而言,学习烙画这一传统技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另外,学习烙画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将烙画融入高校美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就非物质文化传承而言,烙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借助高校这一传播平台,进入大众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的积极性,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在学生这一青年群体中筛选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注入新鲜活力、提供新的发展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的学习推动下,不仅能够得到持续传承,还能发扬无限的创新精神,带动非物质文化走进现代、走向未来。
四、烙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烙画的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烙画技艺相对烦琐,学习烙画并不仅仅需要天赋的支撑,更多的是后天的不断努力。南阳师范学院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大力弘扬烙画文化,于2019年3月28日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南阳师范学院传习基地。南阳师范学院与南阳市烙画厂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此次合作能够大力发展烙画文化,为学生普及烙画知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还能够深入掌握烙画技法和基本功,提升独立创作烙画作品的能力。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群体,烙画的传承需要当代新青年的助力,新青年也急需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实现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有效的支撑。
(一)培养学生兴趣,积极践行实践
烙画的学习相对烦琐枯燥,学习烙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高校可以开办各式各样的烙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要积极践行实践。由于学习烙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这就需要学生对其有着充分的兴趣和耐心。对此,高校可采取以下行动:首先,邀请烙画传承人亲自授课,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开办烙画工作室,积极落实学生学习烙画的行动;最后,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教学考察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教学资源整合建设。
(二)让学生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传播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高校学生本身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力承担者,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传承人。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和责任,是时代的先行者、创新者和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负起责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无限的创新发展思维,也将迎来非物质文化的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紧跟时代的脚步,并为其注入更新的能量。
五、结语
高校应该对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进行精准定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的积极性。在新时代环境下,传统文化不仅要在高校得到发展,还要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大学生就起着有效的传播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进行学习,能够让这个传统手工艺技艺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思考,带领人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高校的美术建设将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邢卫红.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对策探析[J].中国报业,2011(10):96-97.
[2]程多耀.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之美[J].学术界,2015(7):133-142.
[3]竹晓翠.南阳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南阳烙画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14):78-80.
[4]张云霞.高校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文化的融合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11):91-93.
[5]穆云华.“快餐文化”冲击下岭南戏曲频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视听,2018(12):26-27.
[6]张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向分析:评《创新视野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J].当代电影,2023(10):180.
[7]焦晓军.浅谈烙画的艺术美:以亳州烙画为例[J].艺术研究,2019(4):40-41.
[8]王晓丹.黑龙江民族民间美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5):114-115.
作者简介:
王嘉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