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理实践力探究

2024-06-23 04:36:12廖建玲
高考·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分析能力教学

廖建玲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使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文以高中地理教育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探讨如何发展高中地理实践力和深度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深度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它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进行较好地培养,让他们扎实掌握地理知识,成为现阶段的一大教学难题。为此,教师要探究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构建高品质的地理教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一、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中发展地理实践力的优势

(一)提升空间认知与跨学科学习

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的多样性,从实地考察到数据处理,这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学生能够直观地领会空间关系、地图解读等概念,同时在探索地理现象时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如生态学、地质学,从而促进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亲身体验地理现场,学生更能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他们将目睹自然环境的脆弱和保护的迫切性,这种感知对于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也能培育学生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参与感[1]。

(三)促进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面对自然环境的复杂问题,学生需要运用创意和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设定促使学生思考多角度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不仅是对他们现有知识的考验,同时也激励他们发展新的思考模式和策略,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记忆力而非批判性思维

目前的教育方式过于强调记忆地理知识,而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这种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机械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调的教学资源与方法

尽管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但一些地理教育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上,如黑板、教科书和基础的投影。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于互动性和技术融合的期待。

(三)单一且有限的评估系统

传统的评估体系往往紧紧围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采用分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一评估方法忽视了评价地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等多维能力的重要性,因而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素质及其发展潜力。

三、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中发展地理实践力的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统一而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相互联系的自然要素。教学中应突出这些要素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整合气候、生物、地形等要素,揭示它们如何共同塑造地理环境。案例分析可以涵盖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到河流对地形改造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起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综合认识。

(二)实践性原则

地理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与观察才能深刻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地图制作和GIS分析等活动,让他们直接观测不同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这样的实践操作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与现实关联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收集数据和田野工作的技能。

(三)差异识别原则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这些差异性,理解其背后的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成因。比较热带雨林与沙漠生态系统,探讨它们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方面的不同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可持续性原则

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应伴随对其可持续性的关注。在解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推动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讨论案例时,可以引入生态足迹、保护区建设等概念,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和实践参与意识。

四、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中发展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

(一)多尺度观察与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如全球、区域、国家、地方)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通过比较不同尺度下环境特征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不同气候带、植被类型或地形结构,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这些尺度如何影响地理环境。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多尺度观察与分析策略鼓励学生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探究自然环境。这种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系统分析能力。理解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现象与区域性影响的关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以气候变化对北极冰川融化的影响为例,教师可以从全球暖化讲起,再逐渐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变化如何影响北极地区的生态和居民生活。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方法,理解全球问题与地方环境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教师可以引用教材中关于气候、河流、山脉和沙漠等自然要素的内容。例如,分析亚马逊雨林砍伐如何影响地球的碳循环,同时探讨其对地区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这样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地理和气候学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上述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在教学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其与地区差异性的关系。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教材内容的融合,多角度观察与分析策略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互动式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

运用GI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通过GIS软件,学生可以直观地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识别地理现象的分布模式。GIS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特征及人类活动的空间科学。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有利于提升他们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如何结合GIS教学,加强自然环境整体与差异视角下的教学效果。自然环境的一体性和多样性是地理学的核心观点。一体性强调地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统一性,而多样性则揭示了相同地表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特征差异。为充分掌握这两个方面知识,合理运用GIS工具变得尤为关键。GIS结合了地理数据与高级计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分析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通过GIS,可以展示地形、气候和生态系统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该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创建地图和数据收集,还可以进行精确分析,从而揭示不同地理区域的独特环境。教师可以借助GIS来分析环境问题,如污染和气候变化,并探讨可行的解决策略。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因此,将GIS融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地球自然特征理解、探索其一体性与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研究和项目驱动学习

通过研究具体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活动及其生态效应。例如,可以设计关于沙漠化、水资源管理或城市化等主题的小组项目,要求学生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这样的项目驱动学习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化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理解。

在地理教育领域,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这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对环境进行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地理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认识到地球上各个自然环境组成的系统是相互关联和互相依存的,同时这些环境在不同区域展现出独特性。整体性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各自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问题。差异性则专注于识别地理差异,如各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或土壤性质。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在探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地域作为分析对象。以亚马逊雨林和撒哈拉沙漠为例,让学生调查两种生态环境的特点,比如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并探究它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作用,以及在区域层面上展现出的显著差异。同时,项目驱动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在教授地理内容时,可以设计与学生所在区域环境相关的项目,例如进行地方河流的环境考察。学生需要现场收集数据,分析各种自然要素如何在他们居住区内呈现出整体性和差异性,并讨论这一点对于地区发展的影响。项目可以是研究报告或者GIS展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课本中有关自然环境特性的内容往往包括地理学的多个分支,例如气候学和生态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对比不同的自然环境。例如,通过课本描述的不同气候区,学生可以对比各区的特性,并通过项目活动,在本地观测和记录气候数据,将实地观察结果与全球气候理论相对照。因此,综合应用案例研究与项目驱动学习方法,并结合地理学理论,是一种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培育了他们的批判性思考、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野外实习与实地调查

将野外实习和实地调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直接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学习进行土壤样本分析、生物多样性调查或气候变量测量等。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在地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调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于地理概念——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他们的实地观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的现象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各自然元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地球系统,而差异性则着眼于不同区域间相同元素的多样性。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理论教学必须与现实世界相连。以实地考察中国不同气候区为实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前往华北平原和云南高原进行野外考察。这些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对比不同气候条件下植被的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加深对气候影响的认识。在野外实习基础上,学生可以开展具体的实地调查项目。在不同气候区选择河流、湖泊或森林等自然环境,开展生态调查和数据收集,进而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区差异性。将实地经验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将实地调查的发现与地理学概念相连,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应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因此,野外实习和实地调查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和学习,这样的经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也为将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动的角色,更好地发展其地理实践力。教师作为引导者,积极倾听、鼓励和回应学生的思考和问题,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多种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整体性与差异性原则的理解,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它要求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尤其在探讨自然环境的整体和局部特征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涉及跨越地理学多个分支的内容,如气候学、生态学和地貌学等。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这些要素,创造性地思考和链接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应从引发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入手。比如,可通过提出“山区与平原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海拔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具体地区作为案例,例如,比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理解地形、气候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组织短途田野考察,考察当地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周边环境。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数据收集与分析,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深入研究。组员之间可以交流见解,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并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些经验。评价时,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探究过程和最终展示的成果,以全面评估其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体而言,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将能够实现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高中地理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地理实践力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新课程,2021(49):210.

[2]王俊伟.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微探[J].高考,2021(33):21-22.

猜你喜欢
分析能力教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