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

2024-06-23 03:39李亚格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西融合蒋兆和

摘 要:蒋兆和是20世纪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习并吸收了西画严谨、准确的比例结构和透视关系,将西方造型观念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中西绘画相互融合且相互借鉴的水墨人物画语言。在蒋兆和的艺术生命中,始终有一根红线贯穿其间,那就是关注民生。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引领了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转型,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蒋兆和;水墨人物画;中西融合;笔墨造型

蒋兆和是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革新的先锋。他从自己的苦难人生出发,取材于自己所见所闻的劳苦人民生活,创作出许多形象动人、意味深长的佳作。蒋兆和生于四川泸州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自幼即精于绘画,颇具艺术天分。贫困的家庭环境使他与贫穷的苦难人民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蒋兆和的作品多以骨法用笔为基础,融合西方写实主义造型特点及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画风质朴,人物传神,开创了水墨人物画体系的基本方向。可以说,蒋兆和的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是20世纪中国写意人物画现当代转型的开端。

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打破

(一)眼光的转变

艺术创作涉及入画的问题,在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儒、释、道三大学说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视角大多集中于政治道德教化、重要庆典等官方活动场景、上层统治者肖像、文人雅士生活等。他们有意识地避开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也回避对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的表现。这种约定俗成的共识持续传承下来,成为一种默认的规范:现实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基本上是不能直接作为人物画描绘对象的。古人画中虽不乏市民和农民,但多是为点缀田园雅致,或为宣扬政教统治。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是以货郎在城乡间卖货为主题的绘画,作为图像志的一种,成为宋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活跃于城乡之间的挑担货郎的描写,这幅图生动地反映了货郎给人们带去了生活所需,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幅图被视为南宋商业经济之直观反映。这也证实了底层人物本身绝不会成为描绘主体,更不会成为表现的目的。

中国传统人物画对于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表现出回避,不对现实生活做直接表达;但蒋兆和勇于创新,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战争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大胆地把描绘对象转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民众。在蒋兆和的艺术盛期,他的创作视角主要集中在当时战争灾难下底层人民的悲苦生存状态上。在《卖小吃的老人》这幅作品中,画家描绘了一位在重庆街头卖小吃的穷苦老人。这幅画深入刻画了人物当时穷困潦倒的状态,以及战乱年代人们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凄惨场景。同时,它也深情地展现了劳动人民在战争时期不向命运低头,为生活而抗争的艺术形象。

蒋兆和对于中下层民众的描绘并不是表现生活的诗意,而是展示他们艰苦的经历、困苦的遭遇。这些人的形象并不美,甚至可以说是以丑入画的;但是这就是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对象。他的笔触直接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展示出他们生存的艰辛和对生活的无奈。

蒋兆和是现代较早受到西方思想和绘画技巧影响的画家。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洗礼之下,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审视世界,并进行深刻的反思。蒋兆和将这种视角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出一批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这种创作视角的转变,看似是一种艺术自身的突破,更深层的实质是一种新的艺术理念的产生。可以说,正是时代的思想观念推动了画家的探索和追求,也开启了现当代人物画的新时代、新篇章。

(二)主题的变奏

中国古代画家所画人物,大多并不是某一个人物的写照,绘画的着眼点在于抒发作者胸中之情、心中所想。中国传统人物画主要表现的是文人的雅兴与情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将作者的真情流露出来,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可以说,整个中国画史上很少有直接表现悲情的创作,作品大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很少触及社会的整体层面。

从传统大写意人物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画面是对“意”与“境”的追求与表现,是以最直白的语言和最简洁的笔触表现深远的境界,当然,其造型从不追求精准,这是中国大写意人物画的特点。但艺术家们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改变和歪曲,而是在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朝着更有内涵和神韵的方面变形发展,意在笔先。而蒋兆和身处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之中,这个时期,文艺思想反映民生被宣扬并提倡。这股潮流对蒋兆和的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不仅实现了对题材的转变,而且还以自己的人物画艺术来反映民生,以民主思想情怀来重新审视民族同胞的生存状态,使中国画反映更加宏大的主题。《卖报童》是蒋兆和转向水墨人物画的首创,也是从这时开始他确定了自己中国现实水墨人物画的艺术方向。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诉说着这些孩童的凄苦命运。《流浪的小子》中这三个流浪街头巷尾的乞儿,衣衫褴楼,原本应茁壮成长的孩童成了拄杖的残疾人,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之下儿童生存的艰辛。蒋兆和将人物画塑造成关注民生与民族命运、具有宏大主题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在时代的宏大格局中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之中。正是这种“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使得他在中国画领域打开了现实主义和宏大主题的端绪,开启了人物画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是蒋兆和艺术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融合中西的造型语言

(一)中西绘画语言的异同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事物的直观印象,首要的就是对于形的感觉,而形最直观简洁的表现方式就是以线造型。用线是中西方绘画的共性所在。西方绘画中的线不仅仅是形的边界和造型的结构,我们从希腊和古罗马留存至今的艺术品,以及后来西方名家的作品中,都能感觉到西画线条的多样化,以及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特点。

线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中国画白描即是线描,以线来造型是白描画的根本特征,以“骨法用笔”为原则,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等塑造形象。中国画中的线条不仅表现物象的轮廓和韵律,其在中国绘画中具有“造形、传神、传意”的功能,是中国画的基础,更是画家主观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载体。线条已不再是线条本身,已超越塑造形象的范畴,蕴含着线条以外的情感与意趣,传达更多信息,对中国画意境的营造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中国式美学境界。因此,线条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它以线为骨,以线为筋。线条是中国画家塑造事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表达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最主要媒介手段与表现形式。

西方写实主义素描是通过塑造结构、体积、明暗来描摹物象的一种写实技法。西方绘画注重整体美感,通过对线的理性思考,以线造型来展示物体的构造,更富有科学性,更能够精确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早期西方绘画的重点主要是模仿和再现。由于透视学和解剖学等理论因素的影响,线条在西方绘画中通常隐身在造型和光影之中。因其注重于具象与写实,以主张绘画艺术就是模仿客观自然物象,所以线条往往被视为构建形体的手段,其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中西人物画都是对于人形象的塑造,都在表现人的不同造型与内在气质。中国画的造型历来围绕着形的似与不似展开,以传神为最终目的。中国画笔墨讲究气韵生动与神似,中国绘画不是客观事物的仿照,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相似,是不似之似。聊以自娱是文人画家绘画创作的主流理念,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以形似为工,而追求神韵。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对“不似之似”的品评,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主张。这种造型观念一直影响至今。

西方的绘画更加注重现实主义,追求客观的表现。他们希望还原画面中的真实性,他们的绘画是随着物理的发展而前进的,比如透视与光学理论的运用。西方的审美观念以客观的光线、色彩为基础,比较重视写实、装饰性。其中,以古典绘画为代表的理性审美,是西方艺术思想的精髓所在。人物、背景和光影的穿插呈现,均严格遵守人体构造和视觉透视法则。

(二)蒋兆和中西融合的艺术实践

蒋兆和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造型艺术的关系,吸取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与西方写实人物画的优点,将西方写实主义人物画的造型理念融合到中国的笔墨韵味之中,呈现出和谐优美的画面效果。这种理念上的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试错的过程。蒋兆和融合中西的水墨人物画经历了几个明显的变化阶段,从直接大量运用素描因素到逐渐减弱素描关系的呈现,并且他作品中的笔墨表现力也开始逐渐成熟,特别是线条表现力得到更多的发挥。

从蒋兆和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中,可以看到西方绘画的现实主义造型手法和中国笔墨技法的结合。蒋兆和这个时期的特征在于他非常注重素描关系,大量使用墨色来表现光线的变化和虚实关系。线条被巧妙地融合到形体与光影的造型中,笔墨技法则隐身于素描关系中。在蒋兆和1936年的作品《卖小吃的老人》中,我们看到了明显的素描痕迹,甚至可以说他使用中国的绘画材料进行了素描创作。蒋兆和精心描绘了老人鼻梁和颧骨上的明暗交界线,从而突显了明暗关系的层次感。整体来看,这幅画的笔墨运用都紧密围绕着素描关系,作为蒋兆和水墨人物画初创期的代表,充分展示了素描与中国画结合的可能性。

在蒋兆和1938年的作品《与阿Q像》中,他重新审视了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并开始着力于加强笔墨的表现力。与《卖小吃的老人》相比,人物面部的塑造在《与阿Q像》中有了显著的变化。蒋兆和不再采用大面积的墨色渲染来展现体面与明暗关系,而是通过精细的皴擦和少量的渲染,准确刻画了面部结构和质感。此外,由于光的照射,明暗面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再像之前那样分明。蒋兆和于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充分展现了他对于造型与笔墨融合的进一步探索。在这幅作品中,他更加注重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并相对弱化了西方素描技法的影响。蒋兆和运用线条来塑造形体,创造出了形象概括、笔触精炼且具有平面特征的人物形象。

蒋兆和这个时期的作品,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在水墨人物画形式技巧方面的融合和提升过程。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他不断强化中国笔墨的表现力度,同时适当地减弱了素描效果的影响,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种融合中西的水墨人物画,既能增强中国传统人物画对现实真实感的展现,又能利用中国传统绘画笔墨技法独有的气韵来弥补“重形”的弊端。

三、蒋兆和水墨艺术语言的意义

蒋兆和是中国近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上,也体现在他对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价值上。通过探索蒋兆和一生的苦难和战争硝烟的洗礼,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选择和创作理念。首先,蒋兆和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传承。他对传统中国画的技法、构图、用色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笔墨的神韵和其精神内涵。他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西方写实主义素描的养分,开拓了一条中国当代水墨发展的新路。蒋兆和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开辟了一条融合中西绘画的新道路。他把西方的写实主义和光影效果等概念与中国绘画的笔墨意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水墨画。他的成就不但反映在他的创作上,而且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促进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他以自己的创作与教学为契机,向新生代的艺术家传达了中国画的精神。在教授技法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引导他们深刻地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样的继承与发扬,既保证了中国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又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次,蒋兆和的艺术成就还集中在其创作理念上。他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以刻画下层人物的苦难形象来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索,以及对人性的关怀。正是由于蒋兆和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他的创作才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与人道主义精神,为我们认识社会,关注人性,思考人生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总之,蒋兆和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他的艺术风格与技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他对中国画深刻的理解与继承、革新与发展、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都使得他这一生的成就有了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薛玉敏.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色[J].收藏与投资,2023(9):16-18.

[2]蔡青秀.传统与创新[D].烟台:鲁东大学,2020.

[3]蒋兆和.蒋兆和人物画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4]刘曦林.蒋兆和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冯朝辉.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大写意人物画发展[J].艺术品,2020(10):60-61.

作者简介:

李亚格,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猜你喜欢
中西融合蒋兆和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蒋兆和简介
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蒋兆和自叙
人道之光蒋兆和
蒋兆和之子: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用符号三分法分析中国旗袍文化之美
移位与定位:林风眠不同时期对“中西融合”艺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