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体系研究

2024-06-23 06:56:33于代松高珊红刘琳鑫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四川省

于代松 高珊红 刘琳鑫

[摘要]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结合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共兴”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利用熵权法评估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能力,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四川省创新协同网络进行分析,探究了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是四川省的创新高地,成都平原整体的创新能力显著强于其他四区,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四川省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成都市的极点效应辐射范围仅在成都平原内,未能同整个四川的创新系统融合;遂宁、南充、自贡等地的中介作用效果不佳,创新辐射的承接效果较差,未能有效带动四川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提出要建立成都平原与各区间完备的创新互动机制;强化成都辐射,重视中心节点的承接作用;立足区域特点,促进特色发展;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协同体系;社会网络分析;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4)03-0076-09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4.03.009

一、引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出“三新一高”战略发展部署,同时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出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省内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有助于促进内部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能力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新格局,2022年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继续提到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五区共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一干多支,五区共兴”既准确对接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又适合四川当前区域共兴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川内各区域的创新分工,打造特色经济发展区块,形成以成都创新高地带动其他经济区域的创新体系。就成都地理位置而言,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理区位便决定了其辐射力有限,因此从辐射范围、带动性及战略区位的弱势来讲,要高度重视关键节点的发展,逐步推进区域协同网络的建设。因此,本文将城市关联网络引入四川省创新协同发展的研究之中,在测度各市(州)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剖析各区域之间创新联系强度和创新协同网络特征,明确各支干上的重要节点,从而为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共兴”下的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从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绩效的角度来看,在政策导向下协同网络的区域都会自发演进为更为先进的自组织协同区域,同时对协同网络中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区域的影响更大[1]。政府主导与制度安排以及自组织协同机制是协同创新网络作为自增益循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2]。近二十年来,中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显著的“中心—边缘”结构,并且区域间存在互补关系[3]。地理、技术和组织层面的协同作用也会对创新系统的结构产生影响[4]。而随着基建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得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地理的临近不再是组织合作的先决条件[5]。完善、优化相关的机制,增强当地组织利用协作网络才能更好地支持创新绩效的发展需求[6]。从构建区域创新协同网络的重要性来看,各区域通过畅通创新要素的流通,强化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发挥创新极点的正外部性[7],带动周边创新能力发展的组织网络。其所建立的核心在于创新的正外部性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促进区域间创新的协调发展,提升创新的溢出效应[8]。在区域竞争力之中,核心节点将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区域经济性以及非经济性因素的差异是引起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比如产业集群环境、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等,由此中国各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明显且逐步扩大[9]。

综上,当前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网络体系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对省际的研究不够,研究主体多为全国整体层面;二是从社会网络角度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测度研究分析也较少。因此,本文的贡献如下:一是利用2008年到2019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熵权法对四川省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丰富了省域创新能力的测度研究。二是利用引力模型衡量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联系,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四川省创新协同网络的发展现状,为四川省就如何提升创新成果效用,扩大创新极点的辐射范围,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改进区域创新能力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实践启示。

一、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单元为四川省的21个市(州),研究时段为2008年到2019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2009—2020),21个市(州)的统计年鉴(2009—2020)等,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全。

(二)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方法

本文在参考创新能力测度相关研究[10-11]的基础上,考虑四川省的地域特征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对比性,构建四川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四川省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突出四川省的创新引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产业发展同创新发展相结合,以科技促产业、以产业拉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于高效的利用区域范围内的相关要素资源,并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区域内的创新发展能力,主要依托于区域内知识创造产生的扩散作用、企业发展所推动的技术创新,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基础环境对创新的“孕育”作用。因此,本文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基础环境3个维度、15项指标构建四川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权法作为指标合成手段。

(三)四川省各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借助熵权法评价2008年到2019年四川省五大区共兴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时间序列上,2008—2019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发展一骑绝尘,增幅明显且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其他地区的创新能力虽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增幅相对较小。发展阶段上,2008年到2015年各区域都保持增长,但在2015年之后呈现波动上升,创新能力增速减慢,究其原因在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大背景下,政府拨付大额的创新资金促发展,使得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发展,但长效的创新发展较少,短期、即时性的创新较多,创新热潮过后,涌向创新的社会资源迅速向其他社会经济方面转移,从而引起创新能力的波动。空间水平上,就2019年的数据来看,成都平原因为前期的强省会政策,依旧领先发展;川南地区的发展得益于创新资源丰富的宜宾和自贡,排名全省第二;攀西地区的发展较差,2019年攀西和川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几乎持平,证明单一的产业发展体系不适合当前的创新发展。总体来看,四川省创新发展存在“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因此,四川省如何依托成都平原地区的创新发展优势,来带动其他区域的共兴发展是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共兴”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析

(一)城市关联网络分析方法

1.创新网络

本文使用引力模型衡量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联系,并使用各市(州)创新联系的所得结果构建四川省的创新网络,计算公式如下:

Cik=ci·ckd(i≠k)(1)

Cik表示i、k两地的网络强度,ci表示i地的创新能力,d表示i、k两地空间距离。

2.网络中心性

点度中心度是通过测度节点在整个关联体系中的联系数来衡量不同节点的中心度,公式为:

CD=d(ci)/(n-1)(2)

其中d(ci),表示城市i的绝对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是通过测度距离来衡量节点的中心程度,反映当前城市对其他城市资源和要素的获取能力,公式为:

Cc(ci)=(n-1)/∑nj=1di(ci,cj),(i≠j)(3)

其中,表示城市i和城市Z之间的最短距离。

中间中心度是通过计算网络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来判断中介作用程度。公式为:

CB(ci)=∑j

其中,gjk表示城市j到其他城市k的捷径数。

(二)区域创新网络分析

1.四川省创新网络

使用各市(州)创新能力得分和各市(州)经纬度距离替代引力模型中的质量和距离,计算出四川省各市(州)之间的创新联系强度,并基于两地之间的联系强度构建创新协同网络,使用五分法将各市(州)的创新联系强度划分为五个等级。

从图2中可知,成都平原影响的川东北的关键节点为遂宁、南充,影响的川南地区关键节点为自贡、内江,影响攀西地区的关键节点为凉山,而影响川西地区主要依靠成德绵创新走廊。2008年,成都平原内部创新网络联系相对较为密集,并且同川南地区的联系较多,但是同甘阿凉三地的联系较少,说明成都平原对东部的创新影响更大,即成都的创新辐射力具有空间异质性。这种创新辐射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政策等要素的空间异质性。此外,川东北经济区的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内部各城市间的联系较为薄弱,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基础较差,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成都平原的创新辐射未能通过南充、绵阳、广元、广安等中介点促进川东北地区的创新发展。

2019年成都平原的网络体系越发完善,并以成都为中心向川南、川东北地带辐射衍生。川东北地区同其他经济区的创新网络也逐步完善,表现在巴中、达州两地同成都平原和川东北内部其他城市的创新联系程度加强。川南经济区的创新网络同成都平原和川东北经济区也在逐步强化,攀西地区的凉山州同成都平原和川南经济区也建立了新的创新联系,但程度不高。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阿坝同成都平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但同其他城市相比发展较慢,创新联系较为薄弱。

2.网络中心性分析

从点度中心度来看(表2),2019年成都的数值高于其他市(州),成都对四川省的创新溢出和承接相对较多,德阳、绵阳、眉山、遂宁、资阳、乐山均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区,排序也相对较为靠前。川东北地区仅有南充市数值较为靠前,因为南充同绵阳、遂宁两地空间距离临近能较好地承接成都平原的创新辐射作用,川南地区的自贡、内江两地也同样起到中介节点的作用,但效果相对较弱。从接近中心度来看,2019年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地数值较高,与其他城市的创新联系程度较高。在川东北,南充市不仅是川东北地区的创新高地,还作为中介节点承接成都平原的创新溢出,以带动川东北地区的创新发展。在川南,自贡、内江两地临近成都平原,且宜宾、泸州两地在四川省创新评价中的排名较为靠前,意味着川南经济区整体的创新发展水平较好,且网络体系相对完善。从中间中心度来看,在21个城市中有15个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低于均值,占比高达71.5%,南充、凉山、绵阳、眉山四地中间中心度相对较高,而成都远超其他城市。同时凉山的发展较为迅猛,得益于凉山州与成都平原的位置相对较近,可通过较为便利的创新网络同川南、川东北两大经济区联系。

表3数据来自五大区城市数据加总,由表3和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可知,从点度中心度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数值远高于其他区域,成都平原经济区对四川省创新溢出和承接相对较多,相对应区域内成都、德阳、绵阳数值较高,具有较高的创新辐射能力,而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的数值相对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在该区域内部城市数量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该区域内城市的创新溢出和接受其他区域创新溢出的能力相对较差;从接近中心度看,成都经济区最高,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差距不大,数值都较高,与各区联系密切,接受资源和要素的能力较强;从中间中心度看,只有成都平原经济区数值超过10,川东北、攀西这两个区域的中介作用相对较强,其中攀西经济区得益于区位上临近成都平原区,凉山州发展态势良好,有较强的实力对接创新的溢出和联系。成都平原是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共兴”战略中的主干毋庸置疑。因此,对四川省而言,强化成都平原内部创新协同,打造四川省创新高地,是强干措施;设立副省会城市,确立川东北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川南、川东北地区内部创新网络,是壮支手段;构建跨区域经济带,如德绵眉乐雅广西攀经济带,是强化区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区域创新协同网络的发展,是五区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

3.凝聚子群分析

对四川省创新网络的凝聚子群进行测算,结果如图3所示。四川省关联网络二级层面有4个凝聚子群,三级层面有6个凝聚子群。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成都、乐山、雅安、资阳、眉山五个城市构成了一个三级凝聚子群,该子群在成都平原剔除德阳、绵阳、遂宁,倾向向南发展,另一个三级凝聚子群是川南经济区的城市集群,也证明川南经济区创新发展网络相对较为完善。二者又共同构成二级凝聚子群,子群地市横跨成都平原区和川南经济区,使得成都平原创新增长同川南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其次,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边缘,同其他创新能力较强的市(州)空间距离较远,且本地的创新资源禀赋相对薄弱,创新发展能力不强,难以同其他市(州)形成有效的创新互动,因此在该二级凝聚子群上仅有攀西经济区的两大城市。再次,绵阳、德阳、阿坝以及甘孜共同位于一个二级群,子群地市横跨成都平原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其中绵阳、德阳创新能力发展较强,而甘孜、阿坝较弱,在后续的发展中需要强化成德绵创新走廊作用,发挥好绵阳的中介作用,扩大成都平原创新增长极辐射范围,增强川西北创新能力。最后,遂宁、南充、广安构成一个三级凝聚子群,再加上川东北经济区的巴中、广元、达州共同形成一个二级凝聚子群,子群地市横跨成都平原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南充是川东北地区的创新极点,遂宁位于成都平原区起到连接成都平原同川南经济区的中介、纽带作用,需进一步强化遂宁承接成都平原创新溢出的能力,提升川东北地区的创新发展潜力。总体来说,四川省打造的创新格局“成徳眉资一体化”“成德绵创新走廊”,都意在扩大成都市创新极点的辐射范围,但成都创新的溢出效应对成都平原的影响作用更大,逐渐形成了成都平原同川东北、川南两地的创新网络体系,“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加持下,同川南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而川东北的省际战略为“钻石空间”,整体的重视力度相对较弱,未能有效促进川东北、攀西经济区整体网络体系的强化。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引力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对2008—2019年四川省各市(州)、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以及探讨区域创新协调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较好,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呈现出“中心—边缘”的显著空间分布格局,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成都平原地区始终高效发展,川西北地区发展最慢且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成都市的极点效应辐射范围仅在成都平原内,未能同整个四川的创新系统相融合。2)四川省的创新网络密度逐年增强,空间分布格局稳定,区域之间的创新互动发展不均衡,其中攀西地区和川东北地区的建立与其他区域的联系虽有所增加但程度较低,不能有效利用创新优势区的有利资源,互动效率差。3)四川省创新网络的凝聚子群,在网络结构上存在4个二级子群,6个三级子群,首先,成都平原区、川南经济区范围内的集群密集程度极其突出,且与其他子群也有较多联系。分析发现节点城市是自己子群的核心也是互动的重要节点。其次,城市的创新基础环境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凝聚子群中成为核心节点城市的重要条件,会对城市间的创新合作联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城市的经济差距大,不利于创新互动,但创新能力差距大,促进创新协作。最后,聚集子群的分化使得各城市创新资本的差距加大,进而也导致资源分化,不利于科研资源的合理流动,这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与调节。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成都平原与各区间完备的创新互动机制。“十四五”规划提出成都要同川东北、川南、攀西经济区形成互动经济带,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区域间的创新合作,推动创新网络的完善与发展。充分发挥成都的主干作用,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实现各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破发展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困境。推进成渝发展主轴建设,该项工作的完成能为该轴线上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合作基础。

第二,强化成都辐射,重视中心节点的承接作用。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需要继续强化成都市创新高地的作用,重视对应经济区中介节点的承接作用,如川东北地区的发展就要依托于遂宁、南充两地的中介作用,并强化川东北区域内的创新合作。川南地区同成都平原的创新合作较为紧密,目前,创新基底殷实,因此,在“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乐山、宜宾的中介作用,推动川南经济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以及攀西经济区的创新互动。从政策层面支持成都的加速发展,打造较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持续增强成都对全省各区域的辐射作用,发挥主干的引领作用。

第三,立足区域特点,促进特色发展。基于成都“一家独大”,川内发展支点不足的发展现状,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来推动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产业、环保等的一体化发展,为各区的后续发展打下发展基础。立足于五大区的发展优势,推进不同区域的特色、专业化发展。比如,阿坝州和甘孜州气候条件差、地广人稀且生态环境脆弱,常规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此地不适用,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旅游业和适当的农牧业,以实现全省范围内区域的协同发展。川西生态区就资源状况来说,偏向生态发展,且当前我国正处于在“碳中和”的发展背景,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发挥好生态资源作为基底,借助同绵阳、德阳两地的创新互动,打造以绿色发展和生态资源为特色的创新聚集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一是要从政策层面消除各区域之间的制度限制和市场壁垒,降低区域间创新协作的发展成本。二是要发挥政府科技支出的导向性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进而改善川西北地区等创新发展落后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落后子群吸引大批科技人才,注入创新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WANG S, DUX, GUOX Y. Synergy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s[J]. Sustainability, 2018(10): 3385.

[2] SUN, Y.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ra-and inter - reg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ve networks: The case of China (1985-2008)[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6, 108: 70-82.

[3] LEYDESDORFF, LOET, IGONE PORTO-GOMEZ. Measuring the expected synergy in Spanish regional an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9, 44(1): 189-209.

[4] HERRMANN, ANDREA MONIKA, JANNE LOUISE TAKS, et al. Beyond regional clusters: on 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al proximity for R&D collaborations in a global economy—the case of the Flemish biotech sector[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2, 19(6): 499-516.

[5] DE NONI, IVAN, LUIGI ORSI, et al. The role of collaborative networks in supporting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of lagging-behind European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8, 47(1): 1-13.

[6] 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7] 白俊红,王钺,蒋伏心,等.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7,52(7):109-123.

[8] 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9,(7):119-136.

[9]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76-85.

[10] 周晓艳,陈琪,陈雨昂.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网络特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42(5):26-33.

[11] 王婉娟,危怀安.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3):471-480.

[11] 孙丽文,张蝶,李少帅.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测度及评价[J].经济与管理,2018,32(3):12-16.

[责任编辑:魏净]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Main Axis and Multiple Branches, Common Prosperity of Five Regions”

YU Daisong, GAO Shanhong, LIU Linxin

(School of Economic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Sichuan)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y integrat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ayout of“One Main Axis and Multiple Branches, Common Prosperity of Five Reg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utilizes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assess the innovation competencies of various cities (prefecture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employ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network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explores feasible path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hengdu City is the innovation hub of Sichuan Province, exhibiting significantly stronger overal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the Chengdu Plain compared to the other four regions, as a result, a clearly defined discontinuity is found in these regions.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exhibit a spatial pattern of “center—edge,” with the polar effect of Chengdu City radiating only within the Chengdu Plain, failing to integrate with the entire innovation system of Sichuan. The intermediary effects in regions such as Suining, Nanchong, and Zigong are unsatisfactory, with poor absorption of innovative radiation and insufficie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the Sichuan regio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innovati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Chengdu Plain and various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radiation effect of Chengdu, focusing on the reception of central nodes, leverag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specialized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ing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to achieve integrated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innovation capability assessment;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regional collaborative system;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ichuan Province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先锋(2022年5期)2022-06-13 22:58:01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冶金(2019年5期)2019-12-23 09:04:34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建筑(2019年6期)2019-07-21 02:59:28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 12:32:46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旅游学刊(2016年9期)2016-12-06 20:02:50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7:09:4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青岛市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