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极具东方艺术与美学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是中国绘画中的特殊技法,通过勾勒设色,色彩华丽,极具美观装饰意味,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代以后,山水画以水墨画为主,色彩丰富的青绿山水成熟作品逐渐稀少,因此宋徽宗想要复兴青绿山水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则产生于此时,成为闻名于世的青绿山水名作。以《千里江山图》为例,在中国传统青绿山水意境之美、表现手法、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王希孟青绿山水意境表达和审美分析。
关键词:青绿山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意境表达;审美分析
一、王希孟青绿山水的意境表达
(一)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隋唐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以唐代王维为开创者的文人画派,希望通过绘画寄托情感,因此他们特别讲究在山水画中营造一种意境,打造一种“行望游居”的绘画格局。意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灵魂,画家想要通过绘画将他追求的理想世界在现实当中呈现出来。而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形式,同样也追求整体绘画作品中意境的呈现效果。意境之美的呈现方式十分丰富,既包含了对真实世界的执着与向往,也体现着超脱于真实世界之外的空灵之心[1]。首先,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意境之美表现在以神写形、神形相合、神韵为上等方面。这是与大自然情感交流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当时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层次,是艺术真谛之所在。中国传统青绿山水从自然中感受生命之妙,感受人生之道。其次,中国传统青绿山水意境之美根植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纲领。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当中,画家必须深入了解绘画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源泉来自客观的物质世界,要遵从创作的源泉,同时注重“心源”的参与,内外同步,传达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自我和谐的美好意境。最后,中国传统青绿山水意境之美还在于注重思想感情的表达[2]。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特别重视“诗情画意”在书画艺术中的融合,这种艺术观念被当时乃至后世认可。文人画家在进行青绿山水创作时常常将思想感情融入书画意境当中,形成独特的青绿山水意境之美。
(二)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意境营造,主要表现为实景山水的重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结合、绘画表达多样化,并以此来衬托传统青绿山水的意境之美。第一,实景山水的重构。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神似而轻形似,对于山水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不局限于与真实事物的相似度,而是将画家本人主观能动性融入绘画作品当中,通过各种绘画技巧和色彩的搭配描绘出山水本身的神韵。第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结合。青绿山水属于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因此它也具有中国山水画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特征。在青绿山水画中,虽然人文景观并不是画作主要描绘的对象,但是大多数画家还是注重将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放置在山峰河湖当中,用人文景观来点缀山水景色。人们生活的日常景观点缀在自然景色当中,能够让整幅青绿山水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更加意境深远,既包含自然之美,又不乏生命活力之美;既彰显出山水等自然环境本身之美,也用人文景观点亮绘画作品的意境美。第三,绘画表达多样化。传统青绿山水绘画表达方式多样,比如在色彩表达上,以青、绿为主要色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青色描绘天空、水面、山头,绿色描绘林间草木和远处山峦,用墨色描绘深度和细节,以此实现画面层次感和空间感的建构。在水墨技法的运用上,通过渲染勾勒等方式来呈现山水的形态和质感。这些绘画表达方式使得青绿山水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也更加有利于青绿山水意境的营造[3]。
(三)王希孟青绿山水意境表达——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1.山水意境营造
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刻画了辽阔的青山绿水,为整个画作的意境提供无限想象。山川与林木之间,树木茂盛,房屋穿插其中、错落有致,河湖畅通,山水景观与小桥、房屋以及人们劳作等景象交相辉映、相互映衬,将山川的宏伟辽阔与湖水河水的柔美通过绘画方式融为一体。整幅画卷中,山脉的造型大多以之字形呈现,高耸入云,营造出多样无尽的山景。山景在全景画面中大致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金字塔塔尖居于画面的最中心位置,也就是主峰,主峰周围群山环绕,营造出宏大的山峦意境。山体周围河湖环绕,形态多样,与山体的厚重感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画面的柔和度和流动性,也衬托出山峦叠嶂的巍峨,营造出盛世之意境[4]。
2.山水实景转换为审美意境
王希孟在刻画山体时,通过笔墨手法加强了山体高低远近之间的明暗变化,注重整个山体结构与周边其他景观的和谐共处,营造出纯朴简单但又真实的意境。通过设色选择来进行山水意境营造,在隋唐青绿山水设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赭色,强化了其与石青、石绿这两种颜色之间的色彩差异,在蓝绿色的基础上使颜色色调产生更加多层次的变化。除此之外,又通过虚实相间的呈现手法,在写实的同时又将山水实景营造出有想象空间的意境。这也是当时对山水实景进行审美转化的重要形式[5]。《千里江山图》意蕴深厚,整个山水意境营造给了观赏者无限的想象力和亲和力,让观赏者仿佛置身其中。通过笔墨轻重和绘画技巧,画家对于画面进行自然而又理性的表达,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氛围。
3.人文环境对意境的影响
《千里江山图》中不仅仅有对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刻画,还有小桥流水人家、寺庙、宫殿,以及人们生活场景和休闲娱乐场所等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出人类社会在山川、湖泊之间生生不息的延续。王希孟刻画的人文环境中,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举止自然,而且各种人物的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男耕女织、车船摆渡、装卸货物以谋生,有的则闲静淡然地欣赏风景,有的相对而坐闲谈品茶,等等。这些场景交织在自然环境中并呈现在观赏者面前,悄无声息却又散发着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引发观赏者联想。这幅全景巨作可谓是一步一景,刻画巧妙精细。放大局部仔细观摩,可以看到,江面上有渔民划着渔船,撒网捞鱼,细节活动场景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就连在家中庭院洒扫的场景也活灵活现,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千里江山图》在刻画山川自然湖泊之余,对朴实无华的百姓田园现实生活等人文环境的细致描绘为整幅画作增添了些许人间烟火气,对全篇画面的意境营造增加了多样性和层次感,在青山绿水之间营造出别样的生活意境[6]。
二、王希孟青绿山水的审美分析
(一)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审美特征
中国山水画题材中主要有两种十分盛行的绘画方式:一种是色彩艳丽、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画,另一种则是以黑白灰为基调、色彩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两种题材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审美特征有三:
第一,色彩之美。青绿山水画,顾名思义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其主要颜色来源于石青、石绿等矿物质提取物。其材料珍贵,色彩浓郁,十分符合以自然为主的山水题材色彩选择。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直接继承与发展了展子虔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形成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一派。他们用这种色彩创作出许多青绿山水名作。“青绿为质,金碧为文”,华彩之作的青绿山水也因此成为歌颂盛世的模板。从现存于世的青绿山水名作来看,青绿山水也似乎完美契合了皇宫贵族的审美选择[7]。
第二,装饰之美。为了美化整体画面,装饰是绘画当中一种常用的绘画手法。画家在创作时对现实对象进行重新整合,突破现实当中事物外形与色彩的真实性,将画家本人的主观认识与感受融入绘画创作当中[8]。青绿山水就完美展现了绘画艺术的装饰之美,在借助现实事物固有颜色的基础上,不受光影的束缚,运用色彩与笔墨的统一协调将色彩选择从现实事物中脱离出来,大胆取舍,赋予绘画作品色彩上的装饰性。
第三,平面呈现之美。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来说,其整体画面呈现出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强调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相互组合和整体构图,强调在平面中色彩内在张力的具体表现,不过分追求对景象的真实再现。在这种主观选择下的结构形式中,不再过分依赖光影、远近、明暗对于绘画作品整体呈现的影响,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空间关系简单化,更能突出画家思想及作品主题表达的深刻性。
(二)王希孟青绿山水的审美分析——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首先,从构图方面分析。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构图是作画的关键,对绘画作品的整体呈现起着重要作用。《千里江山图》整体作品十分宏大,全长大约有12米,如何构图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王希孟在这幅作品中,采用“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构图法,运用丰富的层次变化,让画面中的山峦叠嶂、茂密林木、小桥流水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浩然之气,注重色彩浓郁和清淡的相互搭配,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整幅作品松紧适宜、造型精准,无不体现着王希孟对于山水林木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不局限于真实景物的描绘,而是对其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升华、提炼,融入其本人的思想感受,完美展示出王希孟高超的青绿山水绘画技艺,让这幅全景式长卷绘画作品呈现出迎面而来的磅礴之气[9]。
其次,从色彩选择方面分析。一般来说,一幅绘画作品的色彩最先抓住观赏者的眼球。在以往的山水画中,大多选用的是水墨、浅绛这两种色彩,青绿在山水画中选择较少。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对于色彩的选择非常考究,仔细选择色彩的材料来源,使整个颜色在浓墨厚重和淡雅清透中相互平衡、相得益彰。整幅绘画作品采用了青绿设色,在山体勾勒中采用了刚柔相济的晕染手法。山体结构北方多险峰,南方多山峦;绘画材料绢的选用增强了山体的连贯性。同时,《千里江山图》的色彩选择具有装饰性特点,画面中的山河林木、木屋舟船的色彩选择非常完美,展现出真实场景的远近、虚实、浓淡等特征。在不同场景的连接处,色彩选择也恰到好处,过渡自然,整幅画面的色彩选择和情感宣泄相辅相成,更加增添了该幅作品的独特魅力。
再次,从绘画技巧方面分析。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的方式展现崇山峻岭。他的绘画技巧主要体现在皴、染、烘三个方面。一是皴。在绘画过程中,先用浓淡不一的线条勾画出山石的大概形状,然后用柔软细腻的线条进行加皴。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崇山峻岭的层次感。但在具体染色之前都要进行留白,对于大概轮廓的勾画细致不乱。二是染。整幅画面山峰的底色全铺以赭调,山体的颜色自下而上、由深入浅。王希孟为使整个山体的空间关系更加明确,使山峰远近适宜,在远处山体的上方用石青和石绿着染,再用基础颜色堆叠使得整个山体空间层次分明,增加全图山体的厚重感。三是烘。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对树干进行浓墨处理,用石青、石绿画出枝条,使用墨进行点染,再用绿色水染汁点出绿叶。从整幅画面的绘画技巧来看,王希孟整个画面处理十分严谨细腻,笔法运用十分熟练,既有前人青绿山水绘画技艺的基本特征,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10]。
最后,从文化内蕴方面分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这一青绿山水画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山水观和自然观,整幅画卷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简单的线条对山峦进行勾勒,细致地运用“三远法”描绘空间关系,通过山峦叠嶂和亭台、小桥、屋舍等人文环境的交织,展现出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该幅画还反映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观念,将道教主张的养生观念在画面中展现出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
三、结语
在中国璀璨的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山水画无疑是这一璀璨艺术当中的一颗明珠,展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艺术之美。而青绿山水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绘画艺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希孟十八岁时所画的《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代表名作,既融合了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中的艺术成分,又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的绘画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意境构成方式和审美价值。因此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探究王希孟青绿山水意境表达和审美分析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文平.解读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意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203-204.
[2]林木.由意境的塑造到笔墨的抒写:对中国山水画史上一个重大转折节点的研究[J].国画家,2019(5):9-16.
[3]肖小艳.论宋代山水画诗意的表达[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4]余辉.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5):6-34,158.
[5]郑虹玉,王卓男.《千里江山图》中的宋代园林意境营造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0(3):109-110.
[6]王文勇.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意境[J].名作欣赏,2021(33):183-184.
[7]吕澎.溪山清远:宋代山水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45-48.
[8]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2):50-61,3.
[9]钟芸.论隋唐宋元山水画的演变[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
[10]赵涛.咫尺有千里之趣:解析宋代王希孟青绿巨作《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J].名作欣赏,2010(27):143-144.
作者简介:
康峰,韩国牧园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