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地之间,感受文明的激荡

2024-06-21 00:00:00孔德淇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6期
关键词:哈萨克人阿勒泰牧场

近段时间,《我的阿勒泰》打动了无数年轻人。

森林在右边浩荡,群山在左边嶙峋;身边的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在原著《我的阿勒泰》中,李娟以第一人称描述了在阿勒泰地区度过的童年时光,与当地哈萨克族牧人为邻的生活场景,记录了自己、母亲、外婆与牧民换季迁徙的日常,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境地区丰富而深远的生存景观。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剧集融合文学思维和影像表达,将地域之美、细节之美放大,推送到观众面前,大地、星空、草原、河流浑然一体,激发年轻人对万物的感恩与敬畏之情,让阿勒泰成为让人向往的介于虚实的“第三空间”。

自然风光只是“吸睛”的第一维度,剧版《我的阿勒泰》还将茫茫草原背后的生命哲学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在从春秋牧场向夏季牧场转场的画面中,一行人骑着马、赶着畜群,穿行于辽阔天地间,并与浩瀚星空构成“平行世界”。类似画面剧中比比皆是,让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宿命感流动了起来。创作者将这种“流动”视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节点,人物命运的转折不只发生在“此处”,也暗含在边地“逐水草而居”和到城镇生活所带来的选择冲突中。这些关涉个体人生轨迹和价值实现的命题,被具象为一幕幕宏大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我的阿勒泰》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化作一剂发人深思的清醒剂。无数年轻人观后直呼“后劲太大”,沉浸在关于自由和宿命的思考中难以自拔。

倘若说,绚丽的自然景观、诗性的镜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秉续了原作的抒情表达与人文意蕴,那么富于包容力的哈萨克民族文化则是连接散文与电视剧的内在脉络。哈萨克人常年共同游牧,在草原上互爱互助,对部落和族群有着深情厚谊。他们更重视维系族群关系,而不是计较个人利益得失。

剧集还交代了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自家放养的牛羊马驼,都只作为供自己、朋友和客人享用的食物而存在,不可作为商品出售。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将哈萨克人的淳朴热情展露无遗。

当然,剧版《我的阿勒泰》也毫不回避当地受现代化裹挟的影响,进而出现文化传承危机。通过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行动,剧集向年轻观众展示了一个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精神历程,以及游牧文化与当代文明的融合过程。

游牧民族后裔巴太是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新生代,作为历史演化的“对立面”,他的父亲苏力坦则是一个因循传统、安土重迁的老旧派。当哈萨克牧人向现代化行进,转向更趋安稳的农商经济时,苏力坦却固守世代沿袭的游牧生活;当巴太希望信守约定、留在马场工作时,苏力坦却执意将他带回牧场、要求他继承祖辈沿袭的生活。表面看来,苏力坦专横且傲慢,在日益僵化的旧秩序前不肯退步分毫,但隐身于背后的却是老一代哈萨克人面对传统的消逝,内心升腾而起的恐惧与无奈。

在剧集的结尾,苏力坦被迫同意巴太离开牧场和托肯带走孩子的决定,将最后一把猎枪上交给村主任,发出“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的喟叹。而他自己也变卖半数的羊马,孑然转场去深山牧场,将余生寄托给草原。阿勒泰不是安于世外的桃花源,对于留守的哈萨克人而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交融是他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视觉美学的极致渲染、东方故事的写意留白、民族题材的个性表达,共同构成《我的阿勒泰》壮阔谦卑又平等慈悲的世界观,年轻观众在平稳的叙述节奏、明亮的意象氛围里“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或许,这正是《我的阿勒泰》“出圈”的奥义所在。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哈萨克人阿勒泰牧场
海上牧场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8
印象·阿勒泰
宝藏(2019年9期)2019-01-15 02:01:16
浅析与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习俗
山东青年(2017年6期)2017-10-11 16:38:57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
阿勒泰水电站“以阀代井”研究
叮当牧场
阿勒泰考古之行
大众考古(2015年7期)2015-06-26 08:41:00
Gift Horse
哈萨克斯坦“茶道”文化
海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