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周铁:“中国风筝之乡”飞天下风筝

2024-06-21 00:00:00王祎程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6期
关键词:风筝节太湖风筝

夏日暖阳,行走在太湖西岸的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太湖山色如画、水汽氤氲,绿荫小道上的枝叶随风摇曳,斑驳的光影散落一地。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农民说说笑笑忙于劳作,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画卷徐徐铺展。

“中国风筝之乡”周铁镇人杰地灵、文脉厚重,素有“阳羡状元地,周铁教授乡”的美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筝文化传承,为江南注入了丰富的风筝文化内涵,也让国内外的人们通过风筝这一“文化窗口”,感受到历久弥新的“中国陶都、世界‘陶’醉”的文化魅力。

古镇儒风韵千年,周铁风筝越古今

“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湖平天宇阔,山翠黛烟朦”的太湖,赋予了周铁镇以灵动之气,成为维系古今的情感血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古老的周铁镇根脉相融的湖水赐予了周铁人才华和精气神,让这个江南文化古镇在2700多年的绵长书卷里,写下了一个关于话风筝、造风筝、放风筝,飞越太湖、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周铁风筝文化的精彩时刻。

周铁镇自古就有放风筝的习惯。周铁风筝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代,传统风筝类型有六角鹞、八角鹞、七星鹞、蜈蚣鹞等,鹞绳上系有鹞笛和鹞灯。从1980年开始,周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筝热”,1993年成立了宜兴风筝协会,至今已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风筝团体,在风筝的制作技艺和放飞技能上堪称炉火纯青,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频频取得佳绩。周铁镇还培养出岳仲荣、陆旦军两位国家一级风筝裁判,长达两公里的“巨龙风筝”一度成为周铁镇向世人展示风筝文化的符号。

周铁镇把风筝叫作“鹞子”,因此鹞笛自然就是风筝笛,鹞灯自然就是风筝灯。

鹞笛是用当地的“孵鸡竹”制作而成,这种竹子的竹竿细瘦而匀称,纤维致密而柔韧。制作前,先将砍下的竹竿阴干一年,然后才能用以制作鹞笛。按照竹管的粗细,可以制成音频不一的鹞笛;依据风筝的大小,每只风筝可以单用一支鹞笛,也可以配用一组鹞笛。配备了鹞笛的“鹞子”飞上蓝天,会随升空的高度和风力的大小演奏出奇妙的天籁,放风筝的人和往来的游客都能获得不一样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空中奏响的天籁之音还能随风而动,让看不见“鹞子”的人也能共享一曲。

“鹞灯”则是用细铁丝编成铁丝篓,再在篓里装进适量的木炭与木屑,然后将其系在风筝放飞线上,在放飞前将篓底的木炭点燃,让它与“鹞子”一起飞向蓝天。

周铁镇是太湖流域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风筝种类繁多,特别是鹞笛、鹞灯风筝,更是独具特色、别有风韵,其制作技艺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周铁镇的风筝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浩瀚的太湖为“周铁风筝”提供了辽阔的净空。因此,在古代,在天空翱翔的风筝是茫茫太湖中渔民回家的“航标”。

“中国风筝之乡”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文脉千秋贯,太湖万古流。周铁镇因周朝设铁官于此而得名,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

2014年,周铁摘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

2015年1月31日,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第31集播出《周铁村——积钱不如教子》,让这座历史名镇走向全国。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授予周铁镇“中国风筝之乡”荣誉称号,彰显周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独特性和现代性,激发周铁镇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

2023年2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周铁春耕备耕工作,展示了周铁镇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2023年9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周铁风筝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周铁镇风筝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周铁镇与风筝不期而遇,为太湖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风筝文化盛宴,周铁镇风筝文化成了太湖流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御风高飞”,举办国际风筝大赛

风筝比赛是一项独具魅力的体育赛事,既是继承历史、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切磋技艺、放飞梦想的广阔舞台,还是交流合作、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周铁镇自古就有在太湖之畔放风筝的传统。在风筝下系上鹞笛,夜晚放飞时系上鹞灯,是周铁风筝的一大特色。

2023年10月28日上午,中国·宜兴第二十四届太湖风筝节暨2023年国际风筝邀请赛、全国风筝精英赛(宜兴站)、江苏省风筝公开赛在江苏省太湖风筝基地周铁镇竺山湖湿地公园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44支代表队、近300名风筝高手齐聚周铁镇,在秋光云影里放飞风筝。

周铁镇由创办风筝节,到主办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的风筝节,再到承办中国风筝协会国际风筝大赛,在“全国风筝精英赛、国际风筝邀请赛”的牵引下,在风筝舞台上的每一次跨越,都体现出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持续巩固在全省的风筝文化龙头地位,日益提升在全国的风筝文化品牌地位,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走高。在中国风筝品牌坐标系中,周铁镇始终承载着世人对风筝意象的无限赞誉和对“强富美高”的无限憧憬。

顺势而为——打造风筝体验区,

让风筝文化“走近身边、走进生活、映照现实”

太湖风筝是中国江南风筝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推动风筝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风筝文化走近身边、走进生活、映照现实,周铁镇充分调动各类要素、资源及社会各方力量,集聚有情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策划团队和运营平台,围绕“全方位、全过程、全人群”和“可感知、可体验、可持续”的目标,围绕“挖掘、传承、演绎、体验”的目标,精心打造江苏省太湖风筝基地和太湖风筝博物馆。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太湖沿岸的自然禀赋,为放飞风筝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太湖风筝基地位于周铁镇竺山湖湿地公园。竺山是周铁镇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海拔不高,由于地处太湖西北岸,面朝浩淼的太湖水,显得气势不凡。它与无锡的马山隔湖相望,竟将浩瀚的太湖夹成一个“湖口”,当地人常将竺山附近的一片太湖水域称为竺山湖。每年“风筝节”这天,周边各地如常州、无锡、常熟的风筝爱好者专程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千姿百态的风筝飞舞在竺山湖上空,蔚为壮观。

太湖风筝博物馆是太湖流域地区第一座以风筝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2016年11月5日开馆,收藏、陈列中国风筝的精品及有关风筝的文史资料,促进风筝文化的推广与传播。“风筝传统制作工艺”“太湖风筝获奖荣誉”“太湖风筝精品”“中国风筝精品”“太湖风筝历史文化”等展区,以实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对太湖风筝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品、制作技艺等进行回顾与展示。除各类展示区外,馆内还设有风筝制作体验区,巧妙地将现代博物馆融入清代建筑的历史记忆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承好周铁镇历史文脉,既向游客展示了周铁镇的风筝文化,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浓郁的地方文化传承土壤,风筝文化与现代生活“美美与共”。

乘势而上——举办“国际太湖风筝节”,

让风筝文化“可观、可感、可参与、可分享”

为响应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活动,周铁镇打出“纸鸢牌”,让民间传统文化走入千家万户。1999年农历2月19日,周铁镇举办了首届竺山风筝节,这一天也成为了周铁镇的民间风筝节。2002年在周铁中学举办首届“中银杯”风筝节,制作、放飞风筝的活动由此升级为周铁镇的一项常规赛事。为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对风筝的兴趣、爱好,传承风筝制作技艺,周铁镇多次举办风筝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每年与镇关工委及学校、社区联合举办青少年暑期风筝制作和放飞培训班,周铁小学青少年风筝代表团曾在全国青少年风筝冬令营中荣获团体和风筝制作一等奖。

在风筝运动“扶摇直上”的同时,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也诠释着周铁人民的幸福感。自2005年以来,周铁镇每年推出一项群众体育项目,在组织开展柔力球、广场舞、木兰剑、空竹等体育活动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修建体育健身广场,为群众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保障,并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称号。

浩瀚太湖碧波荡漾,扶摇纸鸢凌空斗艳。“风筝节”系列活动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风筝文化的无穷魅力,作为联动不同地市,辐射全省、全国、全球的大型风筝文化活动,风筝文化节将逐步成为讲好周铁故事、展现周铁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解读风筝文明、增强风筝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作出积极贡献。

趁势求变——“深化、物化、转化”助力出圈,开启风筝传播新境界

近年来,周铁镇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风筝文化使命,赓续风筝历史文脉,加强风筝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风筝文化产业平台,延伸风筝历史经典产业链,致力推进风筝文化“深化、物化、转化”,推动风筝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悠久的风筝文化为底色,不同的人在周铁镇可以感知不同的城市魅力——有的人看见古老,有的人品味青春,有的人享受归属……这些都来自一座品质之镇内外兼修的努力,而品质的力量也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小镇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远的远方。

深化——让更多“周铁故事”“周铁元素”活起来、走出去。近年来,周铁镇通过举办多元化、高质量的风筝文化活动,更好地引领群众审美,进一步提升周铁镇文化底蕴,让周铁古镇长久地迸发生机与活力。风筝成为周铁镇与世界各地交流、交往的“空中舞者”,得益于国际性大赛、大会、大展等多样化的传播途径,这两年,周铁镇的风筝文化不断“出圈”。开幕式上,情景剧、评弹、非遗舞蹈等艺术形式悉数登场;传统风筝制作展演,深度感受非遗魅力;公开赛上,胸怀天下的周铁风筝引来国际风筝放飞高手一较高下,来自澳大利亚、荷兰、美国、韩国等11个国家的选手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一个与世界对话的“中国风筝之乡”潮起太湖、涌动周铁。

物化——风筝所展现的活力和创造力,正在赋予传统风筝产品新内涵、新空间、新属性、新功能。“太湖风筝节”声名远扬,在国内外风筝舞台上大放异彩,实现了让更多人知道周铁、了解周铁、走进周铁的目标,成为具有周铁代表性的重要文化符号和独特的文化品牌,推动周铁风筝文化在江苏省及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持续性的影响力。无论是坚守工艺的匠人,还是创意迭出的年轻人,随着人才与智慧的涌现,周铁正以风筝文化为纽带连接古与今,赋予传统和内涵以具体的形象,一生万物,生生不息。

周铁风筝文化遗产跨越时空,传承久远。周铁镇正在以文化为内驱力,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享,凝聚起社会各界强大合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更有辨识度的周铁文化产品和价值符号,不断推动周铁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转化——风筝文化成为周铁镇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风筝是一项集书画艺术、制作技艺、健身娱乐、竞技比赛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风筝作为周铁镇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持续融入周铁镇的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周铁镇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筝文化在周铁镇的文化版图上有着“启明星”的特殊地位。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历史文化是源,城镇发展为流,源远才能流长。近年来,周铁镇化古为新,延伸文化品牌新触角,让周铁风筝的魅力“出圈”,通过推进风筝文化传世工程,将丰厚的历史积淀化古为新。

得益于风筝文化的“转化”工作,周铁镇的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周铁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建设省级经济发达镇作为光荣使命,把全面融入区域一体化、太湖湾科创带作为主攻方向,在产业项目、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书写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周铁篇章”。

周铁镇超越、追梦、共享,让“中国风筝之乡”绽放绚丽华彩。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孕育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吴文化标识——风筝。周铁风筝文化是具有江南气派和太湖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周铁镇赓续风筝文化基因,做好风筝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传承和转化文章,打造具有江苏气派和宜兴辨识度的风筝文化地标,推动风筝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讲好风筝故事、传播风筝文化、推动风筝申遗……

跨越千年,周铁风筝,扶摇直上九万里。

猜你喜欢
风筝节太湖风筝
风筝节
环球时报(2023-02-28)2023-02-28 17:18:48
泰国芭堤雅举办首届海滩风筝节
2020年国际风筝节
风筝节
环球时报(2019-09-09)2019-09-09 06:14:36
风筝
小小艺术家(2018年5期)2018-07-01 17:05:42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太湖思变2017
玩具世界(2017年4期)2017-07-21 13:27:24
学做风筝
太湖揽春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2
太湖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