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妮娜
摘要:铜铳是元明清时期用于海战的重要军事武器,荣成博物馆馆藏的明洪武十一年铭文铜铳应该是靖海卫用于海上作战、防备沿海倭患以及海运的海防水军兵器,也是目前威海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明代碗口铳。该铜铳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荣成在明初重要的海防地位。
关键词:铜铳;铭文;明代;荣成博物馆
火器,泛指用火药制造的杀伤类兵器的总称。随着北宋火药的发明,火球、火箭等小型火器开始应用于军事战争;南宋发明了用竹筒做炮筒的突火枪;元代出现了以金属作为炮筒的铜火铳,由于铜火铳在耐用性、杀伤力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元代和明代早中期都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明洪武时期大量制造火铳并用于装备部队。荣成博物馆馆藏一件明代铜火铳,通过铭文释读判定为明洪武时期制造。其造型周正、工艺精巧、质地精良,对于研究明代早中期铜铳的发展和明初荣成地区海事防御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荣成博物馆馆藏明洪武十一年铜铳的出土情况
1987年冬,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沙口村村民在附近海域打捞出一件明代铜铳(图1),现藏于荣成博物馆。该铜铳为碗口型铳,通体分为铳口、筒管、药室和铳尾座四部分。全长32.7厘米,头大尾小,头部呈碗口状,碗口外缘直径13.5、内口径10厘米。下端略细,器身有箍。器身铸有铭文7行共30字,曰:“水军左卫教所,张阿泰习之,军人曹军兴,铳筒重二十斤,洪武十一年 月 日造”(图2)。
铜铳根据形制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铳体较粗,铳口较大似碗状,俗称碗口铳;另外一类前膛细长,口径较小,为筒形手铳。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火铳为元至顺三年(1332)所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政权,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制造火器,其中,火铳是当时制造数量最多的火器之一。明初的碗口铳沿袭元代铜铳的形制,但铳壁明显增厚,可以填装更多的火药,增加了火炮的射程,但依然是用石弹。碗口铳在明代属一种大口径火器,被广泛应用于水战。明代军事家何汝宾在《兵录》中记载过碗口铳的使用方法(图3),以凳子作为支架,其上安装可转动的木板,将两个铳置于凳子的两头固定,瞄准敌船水线位置发射,可击中船板,旋转凳子则可轮番发射,以此提高射速,加快作战效率,且操作极为方便。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项发明极大增强了明代海军的作战效率,有效防御了倭寇和海盗的来袭。
二、荣成博物馆馆藏明洪武十一年铜铳铭文解读
荣成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铜铳上有30字铭文,记录了铜铳的承造机构或使用机构、技术人员、承造人、承造时间、重量等信息。
“水军左卫”是明代的卫所。在明代军事制度中,卫所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在全国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卫所的军人平时屯田种粮并进行训练,战时奉调出征。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在南京设立分属南京五府的32卫和2所。《明史·职官志》载:“南京卫指挥使司,凡四十有九。分隶五都督府者三十有二。曰留守左卫,曰镇南卫,曰水军左卫,曰骁骑右卫,曰龙虎卫,曰龙虎左卫,曰英武卫,曰龙江右卫,曰沈阳左卫,曰沈阳右卫,隶左府。曰留守右卫,曰虎贲右卫,曰水军右卫,曰武德卫,曰广武卫,隶右府。”其中,“水军左卫”属南京左府。
明代早期的火铳,大部分由“宝源局”兼铸。“宝源局”以生产流通货币作为主业,兼铸火器。河北省出土的一件明洪武五年(1372)火铳刻有“宝源局”字样;山东莱州出土的两件洪武八年(1375)火炮刻有“宝源局造”字样。据《续文献通考》载:“洪武十三年正月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此后大部分火器多出自军器局。明太祖朱元璋对各地卫所配置火铳的数量有明确规定,据《明太祖实录》载:“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也就是一个百户所配置112人,需配备火铳10件。如此庞大的火器装备数量,仅靠军器局难以实现,所以朱元璋在地方也设立相应的兵工局等生产机构,以应付明代军队的庞大需求。据《续文献通考》载:“洪武二十年令天下都司卫所各置局生产军器。”综上分析,该铜铳上的“水军左卫”或为铜铳的承造单位,或为其使用单位。而刻有“水军左卫”铭文的铜铳出现在荣成靖海卫附近,应与“水军左卫”的职责有关。“水军左卫”在明初设置于南京,主要负责长江周围的海防和护卫,当时南京附近倭寇和海盗猖獗。笔者认为,这件铭文铜铳或因“水军左卫”巡逻水域和海防的需要而到了靖海卫一带。
“教所张阿德”是主持兵器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习之军人曹军兴”为铜铳的具体制作者。“铳筒重二十斤”是铜铳的重量。“洪武十一年”则是铜铳的承造时间,即公元1378年。
三、明初荣成地区的海事海防情况
明初政局不稳、边患猖獗,北有蒙古虎视眈眈,东北有女真步步紧逼,西南有少数民族不断叛乱,东部沿海地区有倭患经常出没,边防危机四伏。荣成三面环海,自古以来是倭寇猖獗之地。据《明史·本纪》载:“洪武二年春正月乙巳,立功臣庙于鸡笼山……是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是月,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戊申,倭寇胶州……七年,秋七月甲子,文忠破元兵于大宁、高州。壬申,倭寇登、莱。”明初,沿海倭寇经常来犯山东滨海的登州、胶州各州县。又据《明太宗实录》载:“甲申敕捕倭总兵官都督同知蔡福等,曰近登州卫奏有贼舡三十三艘,泊靖海卫杨村岛,已敕山东都指挥卫青等,帅军往捕尔即合兵殄灭勿误事机。”且倭寇的数量多、海上作战能力强,根据记载,明太祖时期,登州卫曾侦测到有贼船来犯多达30多艘,极大地增加了灭倭的难度。
明太祖为了打击来犯的倭寇,采取防剿兼施的方针策略,增加沿海卫所。荣成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中国海岸线的最东端,三面环海,其南部和北部各有一个延伸到海边的拐角。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既可作为港口停泊,又可作为灯塔瞭望敌情,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了防御倭寇和海盗骚扰,明太祖在荣成北面设立成山卫,南面设立靖海卫,加强海防。据《明史》记载:“文登州东南。元属宁海州。洪武初,改属莱州府。后仍属州……南有靖海卫,东有成山卫,北有威海卫,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宁津守御千户所在东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又东有海阳守御千户所,在靖海卫南。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俱成化中置。又北有辛汪寨、东北有温泉镇、东有赤山镇三巡检司。”明代荣成地属文登州,境内设有成山、靖海两卫,又设宁津和寻山两个千户所,外防入侵,内保治安。据郑若曾著《筹海图编》记载,明初,靖海卫设有京操军496人、城守军126人、屯军66人、捕倭军102人。从数量上看,靖海卫用于抵御防患倭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为加强军事防御和海上运输,明太祖下令填造海上战船,加强沿海防御能力,在荣成、莱州等地征兵造船。《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太祖命汤和造海舟,饷北征士卒。天下既定,募水工运莱州洋海仓粟以给永平。后辽左及迤北数用兵,于是靖海侯吴祯、延安侯唐胜宗、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先后转辽饷,以为常。”
有战船必有火器,按照明初军队的装备配置标准,一个百户所就要配备112人,配有火铳10件、刀牌20件、弓箭30支、枪40把,武器装备总数110件。在这112人中,配置重型火铳占比10%,枪占比40%,热兵器占比总兵器配置的50%。洪武年间在中央设立军器局,在地方允许各卫所自造武器,可见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军事装备的足够重视。
靖海卫现今是荣成市下辖的一个村,在明代则是重要的海防卫所。明太祖在威海境内设有成山卫、威海卫、靖海卫三个卫所,其中在军队规模、所辖墩堡、屯田数量上,靖海卫都是三卫中规模最大、屯粮最多的一个卫所。关于靖海卫的相关记载,在《明史》《明实录》中先后出现了14次,内容主要有筑城、机构设置、防倭、备粮、造船等。根据《靖海卫志》记载:“洪武三十一年始筑石城,周九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四尺。”从城墙规模和长度上来看,相较其他两个卫所,靖海卫大于威海卫,略小于成山卫。
现在的靖海卫遗址,城墙已不存在,只保留部分基石。据《文登县志》记载:“东北自卫五里至老军屯,接文登县界;南自卫一里至海;东自卫二十里至铁槎山,接文登县界;西自卫半里至海。”值得注意的是,靖海卫的管辖范围除了卫所、卫城外,还包括现在荣成境内南部大部分地区。
《靖海卫志》还有倭寇从城西门入城的记载。据《荣成市志》载,明代在荣成境内曾有5次海防战事,其中有3次发生在靖海卫:明永乐六年(1408),倭寇入侵靖海卫,指挥佥事郑刚率领士兵抵抗;明永乐十四年(1416)春,倭寇乘船32只,停泊在靖海卫杨村岛附近,准备侵犯靖海境内,都督通知蔡福率兵会同山东都司兵一举将倭寇击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登陆侵犯靖海卫,靖海卫指挥使商祖尧率领官兵、百姓把倭寇击退,后皇帝赏赐银缎,并封宋奎为武毅将军。可以说,靖海卫为抵抗倭寇入侵、保护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威海、成山两卫。
荣成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铭文碗口铳,在靖海卫一带发现,正与《明史》《明实录》《文登县志》《靖海卫志》《荣成市志》中记载的沿海倭寇来袭相佐证。这件铜铳在当时很有可能是靖海卫用于海上作战、防备沿海倭患和海运的海防水军兵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铜铳是目前威海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明代碗口铳,也再次印证了荣成在明初重要的海防地位。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王兆春.中国火器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4]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6]周讳.中国兵器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7]成东.明代前期有铭火铳初探[J].文物,1988(05):68-79.
[8]李悦.明代火器的谱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宦朱佳.明代火器研究——以火铳和火炮为中心[D].杭州师范大学,2016.
[10]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荣成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9.
作者简介:
任妮娜(1986—),女,汉族,山东平度人。博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