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绘画并非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客观拷贝,它实际上与理想、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坛的很多名家都是理想家、哲学家,在他们的艺术成就背后都蕴藏着对理想体系和哲学体系的自我认知,从而促使我们通过对他们的绘画去了解艺术本质和哲学根源。
一、“无”的美学观念与哲学意义
“无”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它源于道家思想,强调超越表面现象而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如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南朝谢赫的“六法论”的“气韵生动”等。
中国绘画的先驱们正是通过对自然界深入的观察和体悟,从道家思想中汲取创作灵感,并将这种观念充分融入自身对于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他们在作品中积极追求大自然的气韵以及变幻无穷的境界,通过对“无”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本真的认知。
二、“空”的观念对中国画的启示
包括董源、巨然、王蒙、吴镇、倪瓒等在内的中国绘画大师,都深入研究“空”的观念,并应用到个人创作中。他们强调超越具象事物的境界,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与觉醒,并将这种思想充分融入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通过视觉的留白和意境“虚空化”的追求,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越自然、脱离尘世的境界。这些“虚空化”的美学表达方式,不仅使他们的绘画更具有深远的艺术内涵,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追求精神境界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
三、“仙境”对中国画的影响
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无不受道教“仙境”思想的影响,很多绘画大师特别是山水画大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虚无缥缈、仙气缭绕的“神仙”世界。以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为例,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仙境与人间加以结合,意境瑰丽隽永而又安静宁和,正是以有限的具象传达出了一种无限的意味。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意境和气韵。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气息和美感、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并通过有限的笔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物象来表达“无限”的思维、“虚空”的境界、“仙境”的缥缈等。特别是古典哲学理论融入中国绘画创作之后,中国绘画对精神本源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流派,并对后世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宗武,1972年出生于甘肃会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黄土高原画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