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产品种类繁多,以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风格朴实、题材广泛,体现世间百态。文章以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多件磁州窑瓷枕为例,结合它们的造型装饰和图案题材,探讨其所蕴含的社会风貌与民俗文化。
关键词:磁州窑;瓷枕;造型装饰;文化内涵
磁州窑瓷枕造型多样、取材广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造型装饰与图案题材保留了珍贵的民俗实物资料,客观地反映了民众精神诉求、民间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风貌。
一、造型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作为日常的寝具、诊脉的工具和随葬的明器。学界普遍认为瓷枕创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之后。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张盛墓发现一件瓷枕,“枕面凹下,两端翘起”[1]。此墓葬的年代为隋开皇十五年(595),出土的这件瓷枕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瓷枕,专家认为其应是以生活器具为原型制作的随葬明器。唐代许多窑口都有烧制瓷枕,出现了三彩枕、绞胎花枕、釉下彩枕、单色釉枕等。[2]
进入宋金时期,瓷枕因其光滑的外表、清凉的触感、丰富的装饰、低廉的价格得到广泛认可,发展兴盛,成为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寝具。而此时的磁州窑历经北朝的萌芽和隋唐的发展,烧制技术成熟,市场占有率高,亦达到一个鼎盛阶段。
磁州窑瓷枕的造型工艺与装饰技法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并且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体现着当时的社情民风和思想观念,具有时代特色。
(一)造型工艺
磁州窑瓷枕造型多样,大多为几何形,包括长方形、椭圆形、腰圆形、束腰形、八棱形、如意形等。此外,还有仿生象形枕,即仿照人、兽、建筑等造型的瓷枕,如人物枕、兽形枕等。
瓷枕不是规整的圆器,不能像盘碗瓶罐那样拉坯成型。箱形枕通常以泥片制成枕面、枕底与四侧枕壁,再黏结合拢而成;仿生象形枕通常为合模制成,再进行加工修饰。瓷枕成型后内部中空,为避免烧制过程中因内部空气在高温下膨胀而导致枕体变形或爆裂,需打通气孔。工匠根据瓷枕的造型和图案巧妙地设计安排枕孔的形状和数量,使通气功能和视觉美感得到兼顾。
腰圆形枕:白釉剔缠枝花卉纹腰圆形枕,宋代,磁县观台窑址出土。枕面长30.5、宽22.9、高10.3厘米。枕面前低后高,中部微凹。胎体呈黄褐色,施白色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黄。枕面边缘以三周细线剔刻出轮廓,中间为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剔刻缠枝花卉,开光外剔刻草叶纹。纹饰细腻繁缛,色彩柔和协调。平底,底部中间有一气孔。腰圆形枕又称腰形枕、豆形枕,整体类似肾形,枕壁两侧为弧形,前墙内凹,后墙外凸,是宋辽金元时期流行的枕形之一。
如意形枕:白釉黑彩鸭莲纹枕(图1),金代,深州市出土。高12.8厘米,枕面长30.8、宽23厘米。这件瓷枕整体呈如意形,前低后高,中部微凹。枕面边缘以水波纹和粗细不同的墨线绘出如意形开光,内绘鸭莲纹。莲叶、莲花高出水面,两只小鸭嬉戏追逐,可谓笔意简约、线条朴拙、形象生动。枕壁绘缠枝花卉,底部戳印阳文“张家造”款。胎体呈浅黄色,施化妆土,釉色乳白。如意形枕流传时间长,约出现于晚唐五代,盛行于宋辽金元,明清亦有生产。如意形枕的盛行反映了古人对吉祥如意的美好追求。
兽形枕: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金代。枕面长34、宽13.4、高10.5厘米。瓷枕呈卧虎形,虎身为枕身,皮毛施赭黄釉,用褐彩勾画条斑纹。老虎双目圆睁,用褐彩点画瞳孔。虎背为枕面,用线勾出边框,内绘芦雁图。两只大雁口衔芦草,比翼双飞,画面简洁生动。胎质坚硬,胎色褐红,施化妆土。底部墨书有准确纪年,非常珍贵。古人认为许多动物拥有神秘的力量或美好的含义,如虎象征权势、力量,常用来驱邪缚魅,被人们赋予勇敢、威猛的美好期许,虎形枕也是古人喜爱的瓷枕造型。
长方形枕:白釉黑彩山水人物图长方形枕(图2),元代,磁县上潘汪村出土。枕面长42.5、宽17.5、高15厘米。整体呈长方形。周边出檐,枕面中部有菱形开光,内绘人物故事图。画面中是云雾缭绕的山野,有三人一马正在赶路。中间一人骑在马上,身穿圆领长衫,头戴宽檐帽;前后两人皆是短打扮,前面一人头戴尖帽、肩挑行李,后面一人头戴布巾、手持长棒。开光外满绘菊花、石榴等花卉,枕面左边框有“漳滨逸人制”五字。四侧枕壁也有菱形开光,里面分别绘有修竹、莲荷、牡丹等。釉色白中泛黄,后壁有一气孔。
(二)装饰技法
磁州窑所在地的瓷土颗粒较粗,胎色较深,窑工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探索,在瓷胎表面施白色化妆土,既能调整胎色,又给瓷器装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瓷胎施化妆土后,可以罩透明釉制成白瓷,也可以用彩绘进行装饰,还可以通过剔刻露出原本的深色胎体,使白釉与深色胎体产生颜色和质感的对比。
磁州窑瓷枕将釉色、勾画、刻剔互相结合,除了颇具特色的白地黑花枕外,还有三彩枕、绿釉枕和前面提到的白釉枕、黄褐釉枕,再加上刻、绘、划、剔等多种装饰技法,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三彩枕:三彩划花牡丹纹枕(图3),宋代。枕面长37.3、宽25、高13.7厘米。瓷枕呈半月形,整体以绿彩为主,兼以黄白褐等色,前低后高,中部微凹。枕面以五周细线做出半月形开光,开光内以白色为地,绘有折枝牡丹,黄色为花,绿色为叶;开光外以绿色为地,绘卷草纹;枕壁用褐彩绿彩绘出叶纹。胎质坚细,胎体呈砖红色,施白色化妆土。器物纹饰采用刻、划、绘等手法制作,先用工具刻划出花朵枝叶的轮廓及叶脉等细节,再用三彩涂绘。纹饰优美、颜色雅致。
绿釉枕:绿釉剔花牡丹纹腰圆形枕,金代,磁县冶子村出土。枕面长30、宽23、高12.3厘米。瓷枕呈腰圆形,枕面微凹。枕面近边缘处剔刻多周细线,细线之间为水波纹,中部为菱形开光。开光中部剔刻牡丹,周边剔出对称的四朵叶片。胎色偏灰白,通体施绿釉。构图平稳,图案雅致。
二、图案题材中的文化内涵
磁州窑起初烧青瓷,随后烧白瓷,北宋时逐渐发展演变出了白地黑花装饰艺术,将中国绘画技法以图案的形式绘制在瓷器上,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与瓶罐杯壶相比,瓷枕表面较大较平,便于装饰构图。在白色枕面上以黑彩涂绘,颜色对比强烈,图案鲜明醒目。磁州窑瓷枕取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童嬉婴戏、诗歌词赋、人物故事等,世间百态无所不绘,风格朴素自然豪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百姓的精神诉求,可谓是浓缩的历史民俗图像,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
花鸟鱼虫枕:白釉黑彩蜻蜓点水纹枕,金代,邢台市曹演庄出土。如意形枕,中部微凹。枕面长32.2、宽24、高14厘米。枕面边缘以水波纹和三道墨线绘出如意形开光,开光内绘有蜻蜓点水图案,蜻蜓翅膀薄透且脉络清晰,体态轻盈,翩然飞舞在水边草丛中,画面活泼自然。枕壁绘卷叶纹,后壁有气孔。平底无釉,左侧戳印有“张大家枕”款识,为长方形框竖式阳文,方框上覆荷叶,下托莲花。另有横书阳文“张家造”戳印。胎体呈黄白色,胎质略粗,施化妆土,釉色乳白,局部有脱釉现象。
“张大家枕”和“张家造”表明这件瓷枕是张家烧造的。磁州窑烧造的瓷枕上很多都带有窑户的标记,除了此处提到的张家标记之外,还有“滏源王家造”“古相陈家造”“漳滨逸人制”等戳记标识或题铭文字,这些都是当时烧造瓷枕的窑户留下来标明自家商品的印记,类似现在的商标。古磁州地区的漳河和滏阳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瓷窑,有观台窑、临水窑、彭城窑、福田窑、半壁街窑等,当时的窑户已经具有市场竞争意识,为了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许多窑户会在器物上做出标记。
童嬉婴戏枕:白釉黑彩童子蹴鞠纹枕(图4),金代,邢台市出土。枕面长30、宽18.5、高10.8厘米。瓷枕呈长方八棱形,枕面出檐,中部微凹。枕面周边绘两道墨线,外粗内细。枕面正中绘有童子蹴鞠纹。童子头梳双辫,身着交领长袖花衣,腰间系带,下穿肥裤,摆臂伸腿正在踢球,线条简洁明快、画面生动传神。枕壁四周绘卷草纹,平底,底部压印横书阳文“张家造”戳记。胎质较疏松,胎色灰白,釉色乳白。
磁州窑是民间瓷窑,其瓷枕的图案和主题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件瓷枕的枕面绘画为婴戏图,这是宋金常见的绘画主题。出现童子蹴鞠的图案,说明在宋代蹴鞠就已成为民间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一项游戏了。蹴鞠指的是以脚蹴踢皮球,这项运动在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战国策·齐策》就有关于齐国临淄民间蹴鞠的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蹹”同“踏”“蹹鞠”即“踏鞠”,是蹴鞠的别称。经历汉唐的快速发展,到了宋代,上至王侯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蹴鞠为乐,蹴鞠已经成为参与度极高的一项兼具娱乐及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了。
诗词歌赋枕:白釉黑彩诗文如意形枕,金代,磁县观台窑址出土。枕面长30、宽22、高12厘米。瓷枕呈如意形,前低后高,中部微凹,枕面边缘以粗细相间的墨线绘出如意头形,中间有诗曰:“鼓后严更三唱鸡,楼前天淡月低西”,浅显易懂。四侧枕壁绘卷草纹。胎色浅灰,施化妆土以调整胎色。
诗词歌赋枕是宋辽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的一大门类, 诗文是情感的载体,瓷坯则是书写的载体。制瓷工匠把当时流行的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写在瓷枕上,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们喜爱。书写内容除诗歌外,也有词、曲、赋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各体兼具,这也与磁州窑系所涉地域广、烧制时间长有关[3]。工匠们挥毫泼墨,信手写就,既有抄录名家名作,也有流传的警言俚语。有的笔墨酣畅,有的字体朴拙,偶尔还有错字出现,但这些文字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
人物故事枕:白釉褐彩人物纹长方形枕(图5),元代,磁县岳城水库工地出土。枕面长29.4、宽17.2、高14厘米。瓷枕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周边出檐,枕面微凹。枕面中间由粗细不同的三条墨线绘菱花形开光,开光外填绘莲荷等花卉,开光内为人物故事图案。画面左上角为弯月流云,右下方为树石亭阁,一老者身穿长衫、头戴巾帽,拱手立于亭前石上,似在临岸观水。线条疏朗简略,用笔洒脱放逸,颇有几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意境。四侧枕壁亦作菱形开光,内绘折枝牡丹、菊花、荷花等花卉。后方枕壁两端有“滏源王家造”“鸿川枕用功”题铭。胎体较为坚致,呈灰白色,釉色白中泛黄。
宋元时期,文人画由萌芽到兴盛,讲究笔墨情趣,重视神韵意境,这种绘画偏好和艺术审美也对瓷枕图案产生影响。以这件白釉褐彩人物纹长方形枕为例,画面中部大片留白,使得水面愈显开阔,给人以江天浩渺之感;右下方的老者和树石亭阁为画面近景,亦是要描绘的主体。老者临岸观水,脚下是一块巨石,身后是一角亭阁,画面空灵辽阔,其构图与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有几分相似之处。马远擅画人物、花鸟、山水,构图多采用边角形式,如山之一角、水之半涯,故而又称“马一角”,后世许多画家都模仿其笔意。这件瓷枕的画面虽是民间瓷工所绘,但线条疏朗、用笔放逸、颇有意境,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
三、结语
在河北地区四大名窑中,邢窑、定窑、井陉窑都主烧白瓷,唯有磁州窑以烧制白釉黑彩瓷著称于世。这种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单色釉的局限,为后世青花瓷的出现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陶瓷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磁州窑瓷枕风格朴实、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其造型装饰与图案题材涉及祈福思想、文学艺术、商标文化等方面,客观反映了百姓生活、思想精神、艺术审美、民俗民风、商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研究社会历史、艺术民俗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J].考古,1959(10):541-545+591-595.
[2]宋伯胤.枕林拾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61-70.
[3]钱雨锴.宋金磁州窑瓷枕诗文装饰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
作者简介:
于心瑶(1989—),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利用与社会教育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