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

2024-06-21 23:04:09卢娜娜
华章 2024年9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对策研究乡村振兴

[摘 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热情并不高,难以形成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支柱力量。本文就如何将高职院校毕业生“送”进来,让其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如何“稳”住高职院校毕业生,让其在农村的广阔天地能够创业展开分析,真正形成送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乡村振兴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重大机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虽然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享有内在优势,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服务和贡献力量不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本文选取学生、地方企业、政府及学校本身为主要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和定向测验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与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现实表征,找出其所存在的根源问题。在掌握大量调研资料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并归纳总结出解决的对策路径,解决目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困扰和突出问题,形成“政企学”三位一体的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格局。这不仅能够积极推进面向乡村创业就业的职业教育发展,还能够大力培养更多服务乡村建设的实用人才,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进程提供有力支持[1]。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就业创业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送”不进乡村振兴队伍

目前乡村建设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专业人才支撑的缺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北方五所高职院校近50%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不到10%的毕业生愿意在小城镇或农村工作。由于工作环境、薪酬和职业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毕业生更是不愿加入乡村振兴队伍。而一些愿意从事农村工作的学生受到招聘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没能拿到“入场券”。这就出现了“不愿去”和“不能去”并存的人才缺失现象。

(二)乡村振兴队伍“稳”不住高职院校毕业生

“农村基层招不到大学生,即使招到也不能留下来”,这是目前大部分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缘由,首先,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基层部门或中小型农业企业,工资相对低、晋升空间有限。其次,目前基层农业人才中有80%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由于现存制度的变更,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进入基层管理队伍。最后,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实践二者结合性不强,造成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下地”信心不足,对于新岗位不适应,这也造成了基层各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信任感缺失。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队伍中“干”不好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经营者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仅为17.34%,全省所有行政村技术人员36941人,人均农村技术人员不足1人。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理论和实践锻炼,其业务水平较低,市场意识淡薄,难以从中获得效益。一方面表现在工作业务较生疏,首先是对农村业务的相关理论知识缺少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接触农村生活的机会较少;其次是缺乏扎根于农村的工作经验。一些学生从未亲身体验过农村生活,对农村问题认识也仅限于书本中的得来;最后是理论与实践缺乏关联性。一些大学生甚至会认为“传递城镇文件”就是农村工作的全部内容,缺乏在该地区现实调查和实践,忽视了农村工作对农村发展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工作质量要求不高方面:首先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学科背景单一分布、专业知识和需求脱节等现象;其次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晋升机制的标准和要求不明显。这也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农村工作中出现缺乏创新、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就业创业的掣肘根源。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就业创业的掣肘根源

(一)人才供需培养矛盾,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发展意愿低

“不愿去”与“不能去”并存,使得乡镇企业“招”人、“留”人都很困难。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因制度原因被排除在农业相关工作之外,这些因素也造成了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就业发展的前景不好,工资普遍偏低;二是学生怕吃苦,不愿意“下地”;三是学生理论多,实践少,对“下地”缺乏信心与能力。

乡村振兴,必须尽快破解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出台人才引进的相关制度,打通农业人才服务的基层道路,拓展基层农业人才的发展空间。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高职院校人才管理机制应与未来岗位全流程衔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全面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拿到岗位“入场券”;二是职业院校应主动同地方政府单位加强协作,为学生创造深入农村的机会,通过重点培养返乡创业青年,打造出农村的“土专家”,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只有大学生“下得地”的价值观真正形成,才能真正为基层农技岗位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2]。

(二)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阻碍重重

目前,大学生对乡村的“归属感”逐渐减弱,不能真正融入乡村环境中,甚至想尽早脱身。究其原因,一是地域偏、待遇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引导支持力不足;二是定编制、卡学历,高职院校学生服务基层通道不畅;三是环境差、价值低,基层行业人才吸引力不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犹如一池“活水”,地方政府要积极改善人才环境,真正形成高职院校毕业生送得进、稳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新“沃土”,才能为早日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理想拾柴添薪。

(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学生难以胜任乡村振兴发展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相脱节的弊端备受指责,这也是职业教育应对乡村振兴中矛盾的原因之一。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同乡村振兴发展的协作性,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突出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使专业人才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现代化需求。深化建设学校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深度协作,促进师生结合、实践交流等形式的教育模式,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积极的相互作用。让高职院校真正成为毕业生学以致用的“腾飞地”。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坚持全过程培养,让乡村振兴人才“送”得进

1.遵循规律,构建培养技能体系

高职院校是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培养适合农村工作人才,必须结合农村建设和生产现状,培养全能型人才,在农村这样急需人才的地区增加职业教育供给。围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用型、复合型高技术人才,新型经营管理人才的四新人才构建培养体系。

第一,制订技能型岗位的培养计划。围绕农业技能型人才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第二,注重现场教学的理论转化融合。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讲解为辅。以校外示范村为第二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三,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聘请校外企业带头人组建第二课堂师资队伍,以现代学徒制进行模块化课程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四,加强“双创”教育渗透。对学生全过程全技能培养植入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3]。

2.跟进服务,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职业院校在留住乡村人才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完善乡村人才跟踪服务体系,为乡村人才提供技术咨询、项目申报、创业指导等服务。通过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和培训回炉机制,可以帮助毕业生保持与学校的联系,持续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实现知识技能的“回炉提升”,使他们始终保持竞争力。此外,学校还应当拓宽发展思路,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卡点和转型升级痛点,积极聚合政府、学校、企业和研究院的资源和力量,共商共建产教联合体,构建多方良性互动机制体系。这样的合作可以促进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产学合作的平台。

(二)突出全方位支持,让乡村振兴人才“稳”得住

人才送进来,它必须是稳定的。要想保持优秀人才的稳定性,重中之重是制度的保障。探索创业支持机制,打通相关绿色政策通道,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农村创业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生活上提供便利、发展上拓宽赛道,逐步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机制,解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发展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多方合作,形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方式与人才梯队,以农业农村人才的能力提升带动振兴发展的水平提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和农业生产新锐部队。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同地方乡镇齐心协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地方乡镇要加强农村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农村工作的价值,推动更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愿意扎根农村。同时,地方乡镇还要通过提供更多的机会,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最终实现农村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根”。

高职院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农村拿到“入场券”,还要“稳”得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后期追踪服务平台、职业培训体系等,源源不断地为就业创业学生提供培训指导。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组建教师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基层,与创业学生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让科技的车轮带动农业快速发展,使学生在农村沉得更稳,同时还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愿加入到乡村建设中,让大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成为新时尚、新潮流,让农民生活更富裕,乡村发展得更美好。

(三)实现全技能提升,让乡村振兴人才“干”得好

在加强大学生到村服务的专业实践中,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建设实践教学课,引导大学生利用实习实践、寒暑假、课题调研、学院活动等形式到农村开展参观见习、入户调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高职院校还可与地方合作建立大学生到村社会实践基地的产学研机制,为农村就业创业服务搭建平台。一方面大学生在基层调研和实习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对农村环境的认知会有所提升,对农村农业工作也会有所掌握[4]。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未来基层就业所需的核心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农村就业创业打好基础。高职院校还可与地方合作建立大学生到村社会实践基地的产学研机制,为农村就业创业服务搭建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实行“三定向”制度,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农村振兴营造充分发挥职教人才作用的新型制度环境。职业院校在产业需求方面要主动对接,广泛开展符合乡村振兴等新业态发展趋势的多个领域职业教育培训,让“土专家”“农创客”真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支撑作用。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使命和机遇,职业教育也同时被赋予了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使命。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需要从新时代视角出发,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创新,包括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变革,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和技术服务。新时代新起点,高职院校应有效培养出技能娴熟、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力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颖,赵永生,王慧德,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效匹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5):68-72.

[2]牛新星.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人才供给:现状、困境与破解:以“返乡大学生群体”为例[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1):68-72.

[3]杨艳花.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撑体系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23,7(2):91-93.

[4]王荣华,王伟,卢达伦,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全过程全方位推动毕业生服务农村的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5):55-57.

作者简介:卢娜娜(1987— ),女,汉族,山东德州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学生就业工作管理。

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JXY2021N050)。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对策研究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途径的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51:03
企业英才俱乐部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1:38:16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钻孔桩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