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构建转型金融框架

2024-06-21 21:59:08李新祯李瑞杰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 2024年5期
关键词:框架商业银行转型

李新祯 李瑞杰

二十国集团峰会(G20)通过了《G20转型金融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各成员国发展转型金融提供了参考标准。继绿色金融之后,转型金融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商业银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在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出台前,人民银行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编制服务于自身业务发展的转型金融框架。商业银行可以以框架为基准,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定位的转型金融框架,选取部分行业和地区先行先试,进一步促进转型金融业务规范化发展,并为全国标准提供实践样本。

国内外转型金融实践进展

转型金融较绿色金融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以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满足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减碳重点领域及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对转型活动的具体内涵也存在不同界定标准。从金融支持角度看,国际金融行业协会、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围绕转型金融标准、发展思路等方面积极探索,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

部分国际组织、经济体开展转型金融实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9年最早提出转型金融概念,把其定义为涵盖经济、社会、人文、绿色等多维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融资活动。国际资本市场(ICMA)于2020年发布《气候转型金融手册》,转型融资被定义为“发行人支持其气候变化战略的相关融资计划”。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白皮书》提出转型金融框架,并界定转型标签的五大原则。

G20制定转型金融框架。2023年11月16日召开的G20峰会通过了框架,为各成员国发展转型金融提供了一套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全球转型金融的发展方向,提升转型活动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为提高不同国家转型金融标准的兼容性和促进跨境交易奠定基础。这套原则明确了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包括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公正转型,为各成员国发展转型金融提供参考。

我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要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有序衔接”。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明确了三大支柱、五大功能的政策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截至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但绿色金融局限于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符合绿色产业界定标准的投融资活动,大部分企业主体或者项目无法满足这些绿色标准。近年来,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制定火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和相关实施政策,后续将覆盖拟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其他高碳排放行业。

商业银行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路径与方向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转型金融超出了传统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必须统筹考虑企业转型目标、转型绩效、风险防范等各方面,有必要构建涵盖目标客户选取、产品设计、信息披露、风险防范等各要素的框架体系,来规范业务发展。根据国内外相关实践,商业银行开展转型金融应遵循如下路径:

明确产行业转型路径并制定转型金融活动支持目录。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是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基础。对于国际上两种主流的转型活动界定方法,分类目录法是要求制定包含具体活动清单的转型目录,而指导原则法是要求转型活动符合科学碳目标、避免碳锁定、获得第三方认证等原则。两种方法虽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均是降低市场主体识别转型活动的成本,弱化“假转型”带来的“洗绿”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企业转型融资时,可综合借鉴以上两种界定方法,并依据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所明确的行业转型方向和转型路径,制定出自身重点关注的转型活动支持目录。

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并配套设计合意的金融服务方案。金融机构除利用信贷和债券等传统融资产品为转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还可以通过PE/VC、混合投资、债转股、风险缓释产品、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型转型金融工具和产品以满足转型融资需求。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典型转型金融产品以支持转型活动。其中,转型目标的设定是企业实现转型融资的关键环节,挂钩目标应与发行人主营业务及整体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同时应具备可计算性和可验证性等原则。以煤电企业为例,可考虑设定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量、度电标准煤耗等。度电标准煤耗绩效目标的设置可参考发改委等四部门于2022年2月出台的能耗标准文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构建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机制以实现融资主体可信转型。转型活动的信息披露事项主要包括:转型目标的定义与表述,转型目标制定依据(相关性、稳定性、可靠性),转型目标的测算方法、历史数值以及基准数值,转型目标达成的时间表,转型目标实现的路径及依据;转型资金的主要用途、转型资金的环境效益以及转型资金的监管;转型活动的实际绩效和实现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效益。例如,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中规定,融资主体在产品存续阶段最晚应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专项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报告期内挂钩目标的绩效结果、挂钩目标绩效结果对债券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等。

完善转型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以推动转型金融稳健发展。高碳行业的转型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转型技术迭代风险。转型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升级产品以推动转型项目落地,一旦未达目标,即会面临转型中的替代风险。二是转型市场风险。从供给端看,能源价格、碳成本以及节能技改等因素导致转型成本上升;从需求端看,消费者偏好的低碳转变可能改变高碳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这都将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减值、不良率上升等。商业银行在开展转型金融活动时要积极开展气候压力风险测试,加强对转型风险的准确识别和科学评估;要配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转型过程的全面监控、转型绩效合理评价,以确保转型资产的安全可控。

商业银行开展转型金融的相关策略

转型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可以借鉴国际同业先进经验,同时兼顾我国商业银行特色和经营情况,以框架等为基准,前瞻性编制涵盖重点转型活动项目、典型转型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四大等要素的转型金融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行业和区域开展转型金融试点,给予其行业信贷制度、数据系统、激励机制等方面基础支撑,探索金融支持高碳产业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

编制转型金融活动目录。考虑到人民银行牵头编制的农业、火电、钢铁、建筑建材转型目录和相关政策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发布。同时,以CBI为代表的相关机构已在钢铁、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建立起个性化转型项目目录,并被许多企业应用于转型融资实践。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与人民银行对接,参考国际通用标准,以农业、火电、钢铁、建筑建材为基础,编制符合自身业务特色的转型金融目录。在转型金融活动的选取原则方面,可以秉持“实质性贡献”“无重大损害”和避免“碳锁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SDG)等原则。

配套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当前,企业转型融资主要面临缺少合意转型融资工具和缺乏转型方案的编制能力两大痛点。为实现对企业转型融资的精准支持,商业银行应同时强化“信贷资金提供者”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供者”等角色,并针对两大痛点重点发力。产品配套方面。首先强化成熟转型金融产品供给。SLL和SLB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均是产品设计相对成熟、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转型金融产品,应积极发行SLL和SLB,以实现市场规模扩大和转型风险可控的均衡;其次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品类。转型金融涉及行业企业较多,企业脱碳路径和转型融资需求个性化程度较强,应加大股权类等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丰富转型金融产品层次。方案设计方面。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优势,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帮助企业编制转型目标、技术路径、融资方案以及投资计划等,支持企业实现有效转型。

完善转型风险识别与管理。转型金融覆盖的行业大部分为高碳行业,业务经营风险相对较高,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者为企业转型融资提供支持时,不可避免地面对连带责任、资产减值或不良率上升、声誉受损等转型风险,希望能够持续完善转型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强化信息披露和认证机制,增加挂钩类产品透明度,以弱化企业“漂绿”行为,同时积极使用合格的第三方认证服务,建立健全转型金融监测统计制度。另一方面开展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将转型风险管理纳入风险管理框架,重点加强高碳行业的转型风险评估。

强化转型金融的数字化支撑。与传统绿色金融业务相比,转型金融要求所服务客户的转型信息要“可验证、可计量、可追踪”,对数字化支撑能力要求更高。可以强化与外部机构合作,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强化对转型金融业务的系统、数据支撑。一方面强化数据支撑。目前,部分政府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企业主体等正探索建立碳账户,要加强外部合作,进一步丰富针对客户的碳账户、能耗量等各类数据库。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转型标签”。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对符合转型金融支持的企业进行画像,建立“转型标签”,并根据企业减碳进程对标签进行适时调整,为统计监测提供基础支撑。

猜你喜欢
框架商业银行转型
框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沣芝转型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