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中开展大学生“双碳”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6-21 21:44李洋
华章 2024年9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碳中和碳达峰

[摘 要]现阶段,党和国家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党和国家的全力推动下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双碳”目标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我国坚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表现,也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步。本文立足“双碳”视角,通过引入国内外能源研究进展,立足于低碳能源、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等概念,探索对大学生“双碳”教育的新思路,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理解,深刻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为“双碳”目标的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生态系统逐步恶化,百年不遇的气候异常,冰川消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都在昭示着人类生活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经济效益上,并没有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生态与人的和谐共存,“双碳”教育逐渐走进了课堂。当前,我国已确立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对环境进行整治,发动群众共同维护所居环境。现阶段高校的“双碳”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其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在大学“双碳”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做到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双碳”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带领学生主动践行“低碳”生活,通过参与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树立起自己的“双碳”观念。

一、“双碳”教育的必要性

“双碳”转型就是以科技革命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逐渐去其糟粕,不断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双碳”技术与模型,培养出了解“双碳”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双碳”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大学教学中,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词,但是大学生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具体行为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效引导大学生选择低碳生活,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双碳”观念,才能更好地让他们肩负起社会的责任。

二、“双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在高校实施“双碳”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立足于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现阶段的高校教学大纲中,与“双碳”教育相关的科目很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更小,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各高校除了个别专业之外,对“双碳”的关注程度并不高,最多就是在课本上提到“双碳”这一名词,在学校和教师层面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导致“双碳”的观念无法落实[1]。“双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良行为对身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后果,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社会环境面临着怎样的危机,碳排放危机对整个社会造成怎样巨大的冲击,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立足“双碳”教育深入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与指导。

(二)纠正学生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大学生“双碳”观念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无意识”地进行着生态破坏活动,而“双碳”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学生对生态破坏的理解不够深刻,致使学生无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精准认知。此外,群众的生态文明观念较弱,存在着随意丢弃、生活污水、一次性食品、浪费水资源、毁坏植被、砍伐树木等问题[2]。就资源重复利用来说,对水资源和塑料袋再利用的观念比较淡薄,再加上家庭教育中缺乏生态文明的教育,大学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损害环境行为的概率不断增加。通过“双碳”教育加强对学生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矫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双碳”观念的根本是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学生从小受到爱护环境的教育,也懂得不文明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践的却在少数。无论他们接受过多少“双碳”的教育,接受过多少生态文明的理念教育,在暗地依然会不自觉地加大碳排放行为。在“双碳”教育中,不只注重思想上的提倡和口号,更要把它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双碳”理念,提高其在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实际应用水平。

三、大学生低碳素养养成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尚未形成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了解普遍较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环保”这一理念比较熟悉,而对于“低碳生活”这一概念却很模糊。此外,许多学生都觉得“低碳”会导致人们生存质量下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十分重视减排,他们不但过着简约的低碳生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十分注重减排,并且还能做到对身边的人进行宣传[3]。有的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恶劣后果,如气候变暖,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的粮食供给和生活条件,需要着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当做到节能减排,但是他们却不付诸行动,究其根本,就是对“低碳”认识不够。大学生的低碳观念尚未充分建立,这将会对其主动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产生直接的负面作用。

(二)校园低碳生活教育实践顶层设计尚不健全

目前,高校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教育体系尚不健全,制约着大学生“低碳”行动能力的提升,也制约着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相关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大。大学生对“低碳”的认知还停留在“资源节约”“低碳旅游”等观念上,多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参与其中。在实际教学生活中,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低碳知识与高校所需的低碳生活设备存在脱节,导致学生在日常实践更加困难。大学中许多的低碳居住设备并不完备,虽然许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实现低碳的生活,但由于现实限制,他们无法实现低碳生活[4]。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低碳管理制度,很难明确减排目标、策略和执行方式,大学生很难针对所学的低碳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导致构建低碳社会一直是一句空话。

(三)大学生对“双碳”生活研究关注不够

“双碳”问题提出已久,但实现低碳生活的实践却是遭遇重重阻碍。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有效引导,使部分大学生对于“双碳”生活并不抱有很大希望,想要实现设想更是困难重重。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低碳的生活是一种态度和义务,而非一项生活技能。因此,仍然需要加深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使其了解“低碳生活”所包含的环境保护的观念和生活观念。就现阶段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学侧重于低碳现状调研分析、低碳生活内涵探讨,而面向新时代大学生的低碳生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面向“碳达峰”目标的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研究较少。根据中国知网CNKI,以“双碳+大学生”“双碳生活+大学生”为主题,搜索发现,2009年至今,分别共有407篇、231篇文献,这从侧面说明,现阶段学界对大学生的“双碳”教育关注程度较低。同时,研究成果多以现状调查分析、低碳生活探讨、低碳消费行为为主,但就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下大学生“双碳”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视角的大学生教育路径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

四、大学生双碳素养培养路径创新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双碳”目标融合

强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巩固思政课程的教学主体地位,将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政策与举措纳入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之中,将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纳入思政课程;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了解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绿色发展观。要充分利用学科的道德育人作用,主动探讨与碳达峰、碳中和等有关的学科建设,结合学科特色和国家发展需要,完善课程体系,使大学生既有民族观念,又有职业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现实,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现实生活的需要密切结合,实现大学生的理想。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注重降碳通识教育

通过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具备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知识,增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能力。针对各区域、各学科的特色,进行“碳达峰”的学校教科书及职业介绍教科书的研制。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碳认识,需要各个专业领域进行深度的研究,重点增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等学科的课程比重,同时强化针对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如碳排放测算、碳捕获、碳交易、自然碳汇等。对于其他不涉及碳排放的科目,应进一步推广碳排放相关的常识,加大其在公、选两门课程的比重。通过举办有关行业专家及知名企业的专题演讲、专题沙龙等形式,助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低碳观念,主动参与到反对铺张浪费,实践低碳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引导大学生掌握“碳”的知识,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展望。

(三)打造零碳试点示范,引导学生开展低碳实践

在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理念指导下,立足于高校的专业优势、特色文化和地域特点,从“双碳”的角度出发,运用“双碳”的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在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中融入大学生对“双碳”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灵、学习和生活之中。在“双碳”目标下,要发挥学校的优势,主动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实践机会。在既有大学节能改造中,新校区(片区)实施低碳转型,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重视绿色建材、照明灯具、绿色节能隔热设备等,探索构建一种“零排放”与“智能化”的校园清洁能源循环体系,使大学生既能感受新时代建设的成果,又能感受到生态文明之美。

把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一场符合当代潮流受到学生喜爱的低碳实践活动。项目围绕“碳中和”这一主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创新性地组织“低碳”暑假社会实践及调研,以促进大学生对碳排放、碳中和、碳交易、碳减排机理、低碳生活调查、低碳意识培养等热点问题的关注。

(四)培育零碳成长意识,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部门、社团及学生会的作用,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点,策划并组织开展低碳宣传,增强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吸引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并积极举办绿色金融论坛交流活动,促进“双碳”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通过对校园内“低碳达人”人物的正面宣传,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等主题的宣传,发挥学生榜样作用,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低碳”行动,最终实现个人碳减排目标。还可以与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合作,帮助校园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国及区域性“双碳”创意竞赛、未来城市设计大赛、零碳成长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内在动力。

结束语

将高校作为“双碳”教育基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双碳”教育,引导其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意义,增强“双碳”意识,拓展“双碳”教育的影响范围,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充分利用高校教育工作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不断改变不良的低碳观念和消费习惯,加深资源危机意识和低碳消费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小彦,姜思羽,窦柳杨,等.嵌入大学生“双创”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3,33(5):71-75.

[2]冯思静.“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基于上海市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环境教育,2023(9):52-57.

[3]安霞.基于“区校一体”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23,25(9):116-120.

[4]易雅婷,周海华,王广富.积极心理学和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双创教育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2):288-292.

作者简介:李洋(1985— ),男,汉族,吉林和龙人,北海职业学院,中级,本科。

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食品检测体系管理。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2022年度院级委托项目立项课题“基于生态文明环境下沿海地区食品中微塑料的防治研究及实践”(课题编号:2022YJW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碳中和碳达峰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分析低碳经济时代转变的农业经济发展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