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勤
1
太阳终于慢腾腾下山了,美丽的晚霞渐渐从天边漫了过来,山河楼宇,花草树木,全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薄纱,娇艳得像小姑娘的面颊。
九年级学生郭伟玮孤单单地坐在凤凰山顶上,那块圆溜溜的大青石默默地偎在他屁股下,周围一片安静、沉寂。郭伟玮抬头久久凝望着西方漫过来的那片金黄,沉甸甸的书包也和他一起被裹挟在柔媚的霞光里,同他一起编织青春的惆怅。
一模成绩出来后,非择校生名单在二楼贴出。不在名单上的就是择校生,择校生不能享受指标生资格,这是中考老政策,而且政策中的指标生比率也越来越大。要命的是,择校生必须参加统招,而统招生的计划很少,录取线至少高出两个分数段。
“杨若童竟然不在名单里!”郭伟玮恨恨地扯断一截刚探出脑袋的茅草梗,塞进嘴里,像咀嚼着一块口香糖。今天马震跟他说名单里没看到杨若童时,他还骂马震看走了眼。等郭伟玮从人缝里探进脑袋,也筛过一遍名单后,他确信:马震没有说错。
回到教室,他偷偷瞥了一眼座位上的杨若童。杨若童绷着脸,闭着嘴,一张很不高兴的脸。他知道,同位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郭伟玮也有说不出的失落,他放学没直接回家,而是一个人跑到了凤凰山上。心里很不痛快,他甚至希望自己也不在名单里。
2
“享受指标生资格的同学,名单不是已经公示了吗?” 放学时,郭伟玮拦住班主任苗老师,刚问了一句,苗老师就伸手指了指公示栏,“你自己去看吧。”
“我就是看了名单来找您的——”郭伟玮盯着苗老师,鼓起勇气问道:“杨若童为什么不在名单上?她不也是从咱小学部直升上来的吗?”对杨若童不占指标一事,郭伟玮很想弄个究竟。
“这事,得去问管学籍的孙老师。”苗老师狐疑地看了郭伟玮一眼,脸上打出一个问号?但苗老师没有明着问他。而是摊摊双手,出了校门。
“郭子,要不你就把指标让给她呗,反正你成绩好,考统招没问题。”身后的马震撵上来,“这样,你俩或许还能同时进实验,说不定还能分到一个班呢!”马震斜眼看了看郭伟玮,主动帮他出主意。这马震简直就是郭伟玮肚子里的蛔虫,郭伟玮有什么心事,都逃不过他的大马眼。
郭伟玮剜了马震一眼,知道他不怀好意,但这主意却让郭伟玮心里一动。
3
晚上,杨若童放下饭碗,幽怨地跟母亲说:非择校生名单已经公示,她是三百多名考生中的二十八人之一,今年的中考将有二十八人不享受指标生资格。
母亲没多少文化,不了解中考政策,更不懂指标生的概念,看着杨若童不开心的样子,也赶紧放下饭碗。听完解释后,似乎明白了一点,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爱怜地说:“尽心考呗,考不上重点,咱就上普通高中。”
母亲的话,跟针尖一样刺着杨若童的心。凭她的成绩,进重点高中希望委实不大,但上不了重点高中,她和郭伟玮的约定也就没什么指望了。今天郭伟玮几次都想张嘴问她,她都冷冷避开了,她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得自己面对。
勉强做完作业,杨若童从那张破旧的学习桌上站起来,脑子乱乱的。似乎还到处回响着“杨若童没有指标生资格”的窃窃私语声。
“同学们,一模成绩考好的不要骄傲,考得不好的也不要气馁,还有二模,三模等你们呐。每个人都要把学习抓狠一点,苦上两个月,你就能上高中了。今年政策放宽,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等级与综合素质评价达到C级以上,就有升高中的资格。不占指标的同学呐,也不要失望,全市还有百分之十的统招计划和特长生计划呢。”
一模成绩分析会上,圆脸、小眼、态度向来平和的孟校长在给初三的同学训话。礼堂里鸦雀无声,大家都静静地听着。
4
校长的发言,台下的郭伟玮只听了一半,另一半时间,他开始琢磨马震那天说的话。
这两天,杨若童和郭伟玮一直没怎么说话。偶尔交流也只是“你交数学作业了吗”“我看一下你的病句改法”等等,而简单的对话也多是郭伟玮先开口问起。两人明显有了隔阂,这让郭伟玮很不适应。
放学后,郭伟玮又去找了苗老师。
他跟苗老师说,他愿把指标生资格让给杨若童,他觉得自己凭现有水平走统招进重点高中一定没问题。苗老师有些吃惊,看了看一脸虔诚的郭伟玮,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老师知道你一门心思替杨若童着想,我知道你们俩想进同一所重点高中,凭你现在年级第五的成绩,统招进重点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苗老师顿了顿,说道,“但是你知道,指标生资格并不是随便让来推去的,再说你就是放弃指标,也未必一定就能给了杨若童!”苗老师语气加重了一些,“全市那么多的好学校,拔尖的同学那么多,要允许推让,不都乱套了吗?也就是说,你想让出指标生名额,都由不得你说了算。” 苗老师拍了拍郭伟玮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像孟校长说的那样,你们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继续努力嘛。我看杨若童这次考试不是又提升了十几名吗?照这样学下去,考统招进重点也不是没有可能呀!”
苗老师的话点燃了郭伟玮的希望。
看着郭伟玮离去的背影,苗老师心里多了不少感慨:真是一个纯情的孩子。得找杨若童聊一聊,或许能变压力为动力呢。
5
杨若童走进苗老师的办公室。
从苗老师的话语里听出了殷切期望。这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看着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强大。她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了。
就在昨天,妈妈还劝她:走哪山砍哪柴,上什么学校都得靠自己下力。妈妈的话不像苗老师说得那么有启发,但话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想想父亲去世的那些年,她跟妈妈来省城投靠大姨,三个月后大姨夫才托人找到了这所专收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让她插班到二年级,那天妈妈一手领着她,一手抱着小弟,送她上学。当时的杨若童是按照择校生进来的,还交了一笔转学费用,签了一份协议。
苗老师鼓励了杨若童一番,最后说了郭伟玮要把指标让给她的事,虽然不现实,但也表达了他的一份真诚,苗老师把郭伟玮狠夸了一顿。杨若童点点头,心里确实很感动。她很清楚郭伟玮的心情,他是担心她过不了统招这一关。她呢?也不是没有压力,这几天明显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她只是不想让班里的同学和郭伟玮感觉到而已。但现在,她想开了,她一定要恢复到一模考试前的心态。
与杨若童一样不在非择校生名单里的还有秦海涛。秦海涛是本地学生,自他爷爷奶奶年轻时候,就在这一带生活了,可是他也无法享受指标生资格。秦海涛不甘心,他的父母也不甘心,爷爷奶奶呢,更不甘心了。
秦海涛其实是有资格的,但那是在他没转学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借读的身份。上学期,他转去别的学校学体育特长了,当时都已办理了退学手续,学位也都撤销了。可因为秦海涛一直不适应新学校环境,后来又回到了原来的班级。走了又回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苗老师带着秦海涛的父母找到管学籍的孙老师,孙老师打开学籍簿,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放弃学位。没有学位的他,当然也就没有指标生资格。秦海涛也只能走统招这条路了。
尾 声
郭伟玮和杨若童埋进铺天盖地的试卷中。交流、合作,一如当初。陪伴他们的,还有时间的滴答。
第二次模拟考试后,他俩的分数拉近了许多。郭伟玮很高兴,杨若童的信心也更足了。当6月13日英语考试收卷铃响起,中考的大幕终于徐徐落下。
半个多月后,老师们终于看到了学生成绩,他们惊讶地发现,考了最高成绩的,并非屡占年级第一的付海明,而是以前比付海明差了好几个名次的郭伟玮。杨若童也不仅凭自己的实力冲到了年级第五,还以一曲小时候跟邻居大哥哥学来的竹笛获得了特长生资格,两个人无论指标生还是统招生,进实验中学,已经不存丝毫悬念。
青春就这样,滴答着,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