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重要突破,在优化金融服务供给、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十年,如何将金融资源更为健康、均衡、精准地配置给更多小微市场主体,重点支持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为必要和紧迫。
从融资需求来看,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市场主体1.69亿户,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超九成。据央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11.2%、授信户数约占全部小微市场主体30%,普惠金融仍蕴含巨大市场空间。从客户潜力来看,以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经营类个人客户,分布广泛、交易活跃,是客户拓展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为更多长尾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支持,在客户扩面中实现结构优化,构建“大中小微个”相协调的丰富客户生态体系,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作为扎根革命圣地的国有大行分支机构,江西工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从十年普惠金融发展历程中把握大局大势,以普惠金融转型发展作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把握普惠金融的转型路径
近年来,江西工行围绕“五条路径”,在普惠金融转型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效。截至2024年3月末,普惠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普惠客户数突破6万户,增幅均列同业第一,走出了一条“增量、扩面、降本、提质”的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路径一:以城区为主向县域为主转型
深入贯彻落实工总行“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城乡联动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全面增强县域市场金融供给及信贷投放,推动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精准对接地方特色产业需求。深挖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潜力,以农业特色产业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零散种养殖农户为重点,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持续加大总行“种植e贷”场景推广力度,累计授信4559余户、金额近14亿元,全力满足县域乡村小微种植客户普惠金融需求。同时,按照“一县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需求,创新推出“脐橙贷”“蔬菜贷”“猪保贷”“民宿贷”等13个特色场景,服务农户近2000户。截至202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47亿元,增幅28.7%,增量列同业第一。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15.9亿元,占普惠贷款总量达43.5%。
全力加大县域市场金融服务力度。通过资源、政策、机制、定价等方面政策倾斜支撑,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借力“整村授信”“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渠道,以更充足的金融支持服务县域、服务实体。其中,“整村授信”覆盖行政村49个、建档农户139户、授信金额达2000余万元;“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授信客户139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渗透率提升至78%。持续优化县域网点,累计搭建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点132家,运用“兴农通”App服务各类客群超20万户,有效填补乡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23年末,全辖74家县域支行普惠贷款余额、增量占比分别为46.9%、50.6%,分别较年初提升1.8、5.7个百分点,增量由四行第三提升至第二,余额同业占比较年初提升2.2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成效初显。
路径二:以贷款为主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
实施普惠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扭转“做普惠金融就是做普惠贷款”的片面思维,同步完善“融资、融智、融商”服务体系,全力满足普惠客户多维金融需求,着力打造“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标杆银行”。
强化协同抓联动。出台《关于普惠客群综合价值提升的实施意见》,建立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的综合业务联动机制,高效为普惠客群提供账户、结算、代发、私银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推动普惠贷款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更具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转变。2023年,累计为普惠信贷客户开立对公结算账户超3000余户、办理代发工资400余户、提供私银服务200余户、开立手机银行6600余户、办理信用卡7900余户,在服务扩面中提升业务价值创造力。
依托撮合促融合。充分利用工行跨境撮合平台,累计为3100余户企业提供业务接洽、产品推介、招商引资等合作对接。同时,深化“兴农撮合”服务品牌,建立健全“平台+撮合+金融”模式,积极引导江西涉农企业参加工行举办的“柑橘节”“旅游节”“水产节”等高质量撮合活动,帮助更多客户拓展渠道,有效解决农产品、技术、服务、项目、资金等问题,助力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借助场景优服务。探索开放式银行建设,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积极介入客户生产、生活、消费等高频使用场景,满足客户碎片化金融服务需求。如积极对接江西省供销社旗下沃尔得农资连锁集团,通过其“产融云”综合服务平台,为其经销商量身定制专属融资产品“沃农e贷”并提供结算、融资、撮合等配套金融服务,取得良好示范效应。
路径三:以传统产品为主向创新产品转型
结合区域特色,围绕重点客群,沿循数据、资产、产业链条,稳步构建多样化产品体系。依托数字普惠“三大产品线”,落实精准滴灌要求,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依托数据开展信用类产品创新。一方面,加大“经营快贷”“税务贷”等工行标准化产品推广力度,另一方面,结合江西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开发“经营e贷”“科创贷”等区域产品,普惠金融发展更具特色。如依托经营实体全银行交易流水,系统首创推出“经营e贷”。自2023年5月初投产以来,已累计授信2147余户,授信金额超45亿元,实现贷款投放27亿元,累计服务客户1494户。
依托资产开展抵质押类产品创新。积极加大对工行运用房产数字化技术开发的“e抵快贷”和“e企快贷”产品营销推广力度。截至2023年末,“e抵快贷”“e企快贷”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3.96亿元、16.12亿元,客户数分别较年初增加2340户、546户,有效解决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实现固定资产快速变现,及时满足其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
依托产业链条开展数字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抢抓供应链向产业链升级机遇,加快供应链延伸、下沉,在实现数字供应链金融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解决产业链中普惠客户融资难题,打造业务发展新引擎。2023年,累计新增数字供应链101条、有贷户762户、余额59.49亿元。
路径四:以线下模式为主向线上化、小额化、个人化、场景化转型
顺应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本着提升效率、防控风险、扩大覆盖的原则,打造“四化”数字普惠发展新模式,推动普惠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聚焦效率提升,向线上化转型。顺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普惠业务受理由传统的到店申请转变为手机银行线上直接发起;业务审批由人工审批为主转变为基于大数据建模的系统审批为主。截至2023年末,普惠业务线上比例达77.5%,线上信用类贷款增幅45%,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可得性大幅提升。
聚焦风险防控,向个人化转型。随着个人类普惠产品不断丰富,积极引导普惠发展模式由以企业客户为主向以个人客户为主转变。相较于企业对于债务的有限责任,个人对其名下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且在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借款人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动普惠贷款向个人化转型,既有利于稳固资产质量,又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截至2023年末,个人普惠业务余额占比达36%,个人普惠客户占比达76%。
聚焦真实需求,向小额化转型。与普惠金融业态、客户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是普惠贷款产品的重构,推出更多小额信用产品,全力满足小微业主、个体工商户真实融资需求。如依托纳入银联核算的商户流水,面向个体工商户开发“商户贷”产品,线上测额、随用随还,满足个体工商户群体小额、高频、短期使用资金需求。截至2023年末,“商户贷”户均贷款25万元,客户数9463户,普惠金融覆盖率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聚焦批量获客,向场景化转型。数字化普惠背景之下,通过场景实现批量获客是大势所趋。依托工行标准化场景、自主创新特色化场景及数字供应链形成的全产业链条场景三端发力,探索形成“数据+平台”批量拓客、“线上+线下”立体引客和“产品+活动”精准黏客模式,实现获客方式由单一获客到批量获客的根本性转变。
路径五:从分散化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型
近三年,普惠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贷款增幅达233%,客户增幅达206%。传统的以支行客户经理拓展为主、全流程处理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高速发展需求,业务下沉不到位、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愈发凸显。针对这一现状,江西工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按照“标准业务全行做,非标业务专业做,线上业务集中做”的经营理念,稳步推进普惠业务向集约化运营转型。全力推动普惠业务下沉,在实施城区支行集约化改革的基础上,深化“网点+普惠”经营定位,形成“千军万马做普惠”态势,以更大力度服务工商百业、千家万户。截至2023年末,网点普惠业务发起率达93%。实行“普惠+个贷”集约化运营,明确支行网点仅负责客户对接、资料受理及尽调环节,在二级分行本部组建专业团队负责包括录入、审查、用印、办抵等八个环节的集中处理,促进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模块化、标准化。通过强化集中运营,构建与“数字普惠”特点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系,既统一风险偏好,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又节约人力和运营成本,为基层网点减负赋能。如,依托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房抵组合贷及个人“e抵快贷”放款时间由之前的一周左右缩短至现在的三个工作日内,放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加强普惠金融的前瞻思考
深化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推动数字普惠发展。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普惠金融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尤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江西工行将更好把握三个关键词,全力加大普惠金融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一是数据。随着普惠市场持续拓展,客户不断下沉,其相关数据也越来越碎片化、分散化。数据获取、整合和挖掘的能力决定着客户画像、客户洞察的准确性,也决定着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江西工行将大力拓展第三方数据渠道,广泛与地方政府、交易平台、商业数据主体开展合作,推进数据集成建设,形成更好的客户识别与评价体系。二是场景。虽然在场景搭建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在小微企业、“三农”和民生等领域的覆盖和渗透还不够。下一步将依托数字化渠道,加快对接数字政务、智慧社区等线上场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探索与小微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仓储、农业产业等供应链各方规范开展信息协同,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普惠重点客群效率。三是安全。随着数字普惠的提速升级,批量获客呈指数性增长,风险和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原有的风控水平将无法满足发展需要。江西工行将前瞻搭建与数字普惠业务风险特点相适配的智能风控模型,提高风险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动态管理能力,推动数字普惠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深化普惠金融与绿色科创融合,推动普惠服务更加适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江西工行将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以普惠金融发展为抓手,以绿色金融发展为导向,以科技金融发展为动力,推动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力,全力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机融合,加大对传统小微客户节能减排、绿色技术改造等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产业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绿色普惠金融创新,构建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通过对生态价值的挖掘,破解小微客户抵押难题,以普惠金融践行“两山”理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有机融合,加大对技术研发、技术熟化、高端设备购置、知识产权交易等科技创新各环节的综合化金融支持,针对具有轻资产特征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融资等产品创新,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探索银担合作产品创新,拓宽风险补偿渠道,全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的良性循环。
深化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构建乡村金融生态。乡村振兴作为衔接脱贫攻坚成果的国家战略,面临着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系列发展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首要目标。“产业兴旺”不单单是农业的产业化,而是“农业现代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产业链整合升级”相互协作的生态经济,这也是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构建乡村金融生态的重要着力点。从目前区域发展来看,普惠金融在城乡之间发展仍不平衡,县域整体存贷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一方面,江西工行将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乡村普惠金融产品体系,精准对接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融资需求,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送入田间地头,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将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息运用,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升级。积极探索与乡镇、村委会及农村供销社、便利店等合作共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引入合伙人机制,缓解农村银行物理网点相对不足的矛盾,为村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乡村金融生态。
责任编辑_赵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