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琉球记忆

2024-06-21 13:55周朝晖
书屋 2024年6期
关键词:琉球冲绳福州

周朝晖

与琉球结缘的契机,源自学生时代一次偶然的游历。

1995年,人在日本。那年深冬,我作为临时翻译陪一位东京商社社长去冲绳和来自福建的石材商见面。尽管旅居日本已数年,冲绳却是初游,因此旅途中充满新奇和兴奋,记忆也尤为鲜明。作为临时抱佛脚的行前功课,我购买了大江健三郎的《冲绳札记》和司马辽太郎的历史纪行《街道之行:冲绳·先岛之路》,踏上从东京飞往那霸的航程。

飞机越过九州岛南端,开始进入一片暗蓝色海域。从几千米高空俯瞰,那散点在汪洋中的大小岛屿,在毫无云彩遮挡的艳阳朗照下,珠光宝气、熠熠生辉,像是不小心撒落在蓝色绸布上的翡翠碎粒,又像是被流放世界边陲的贵胄遗族,初见之下的那种华贵、璀璨却又郁郁寡欢的神秘气质深深感染了我,感觉即将要造访的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海上仙境似的。

其后两天的短暂商务停留中,厚道的冲绳接待方见缝插针为我和福建石材商安排了半日冲绳观览,虽然只是出租车上的走马观花,但此地带给我的印象相当强烈,那种迥异于日本四岛的亚热带海洋景观,令人联想到紫禁城迷你版的琉球国都首里城、明清牌坊风格的守礼门,还有那珊瑚石砌成的白墙与红瓦屋顶上的风狮爷,以及民居院落盛开的三角梅和扶桑花,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油然而生,那是我羁旅日本多年所不曾有过的体验……留在记忆中的还有冲绳的民谣。我才知道,原来当时因周华健演唱而风靡华人世界的《花心》,竟然是翻唱自冲绳本土民谣巨匠喜纳昌吉的《花》。冲绳民谣是有故事的音乐,曲调苍凉、意境深远,激越的感情压抑在舒缓悠扬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在孤悬汪洋的苍茫背景下有一种直抵人心的震撼力。回东京的前晚,在那霸海边一家民谣酒场,我吃着久违的闽南苦瓜炖菜,喝着清冽芳醇的琉球烧酒,我对这神秘的岛屿萌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冲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热门话题(热度至今不减),甚至说是一门“显学”也不为过。自1972年5月冲绳“复归”后,冲绳作为一个富含异国情调的观光区域,回应了经济繁荣时代全民旅游的热潮,成为人气旅游目的地;而基于冲绳县的前身琉球国在东亚海洋史上曾扮演的独特角色,“复归”后的冲绳将以何种面目出现,引发了日本乃至东亚学界的悬想和讨论。与此同时,日本史学界的相关研究突飞猛进,各类有关冲绳历史与文化的出版物大量涌现。我曾购买过好几种有关冲绳的著作,如梅原猛、司马辽太郎的历史随笔,甚至当时在NHK黄金强档播出的“大河剧”《琉球之风》小说原著也在我涉猎范围之内。不过,真正打开阅读之门的是从神田古本屋地摊上买到的旧书《彩页冲绳的历史》(川平朝申监修),这是一本出版于1972年冲绳“复归”前夕的乡土历史书,由当时的琉球政府文化部门编撰,图文并茂地叙述了从冲绳民族起源到明治初期“废藩置县”、琉球国消亡的漫长历史,又用很多篇幅介绍琉球群岛的地理和人文景观,以及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琉球艺术与文化,具有百科全书的严谨和实用性,至今还在我书柜上。这部质朴而厚重的乡土史是我了解冲绳历史与文化的入门书,让我得以阅读比较专业的书籍文献,从大城立裕的琉球历史文化随笔,到赤岭守、比嘉实、高良仓吉等冲绳本土历史学者写的各种文库本,再向上追溯到伊波普猷、东恩纳宽惇等早期冲绳历史文化学者的研究论著。同时也利用先父在厦大出版社的便利,让他代我搜寻相关的研究著作,其中谢必震教授的《中国与琉球》是我多年来研究琉球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数年后我回国工作,曾利用去福州出差的机会,专程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向时任所长的谢必震教授致谢请益。这是后话。

回国后,我一度从事与日本有关的工作。因为身在福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协调接待来自冲绳的政府、学界和民间的各种交流团体。当时,我非常庆幸自己有限的琉球历史文化知识能派上用场,工作一度开展得颇为顺手,最重要的是借此积攒了很多好人缘,这为我更加深入地探寻中琉历史与文化提供很多难得的机缘,眼界为之拓宽,想写的题材和欲望一下子膨胀起来。

历史上,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中国与世界的物质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福建也是明清时期中琉交通往来的唯一门户,延绵五六百年之久。因为这一历史渊源,在二十世纪后期,福州市与冲绳的那霸市,厦门市与宜野湾市,泉州市与浦添市分别结为友好城市,两地从政府到民间层面的互动往来与经贸合作十分引人注目。

俱往矣,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八闽大地承载的中琉交往史上那段不同寻常记忆的遗存,可以说不胜枚举,有的甚至奇迹般渡过人世沧桑巨变存留至今。福州又是我一度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地重游有种类似第二故乡的亲近感。因此,在福州回望那段血浓于水的不平凡历史,再深入历史现场考察求证,在我心中唤起的感动无以复加。比如,我曾经在很多场合津津乐道的福州“柔远驿”和“琉球墓园”,可以说是我中琉历史文化随笔写作的起点。

一次,我陪同一个从厦门入境的关西学术团体往福州考察明清时期海外交通史迹。闭会晚宴结束后,客人都回酒店休息。我意犹未尽,一人独自前往柔远驿周边漫步。星月俱杳,夜深如海,我在琯后街的巷道里踱步,踌躇在栏杆光滑的万寿桥上,周边偶然响起的婴儿啼哭声中,让我浮想起几百年以前曾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悲喜剧,不禁心有所触,回到酒店,提笔在客房赠送的商务信笺上写到破晓时分。这篇题为《挥之不去的琉球记忆》的长文承蒙《厦门日报》资深编辑杨瑛的垂青,节选发表在她主持的《旅游·生活》版上,成了我琉球写作的起点。

随着行走和考察范围的扩大,我写作的对象也拓展到“在中国大地追寻琉球人的足迹”。福州是赴华琉球人进出中国的唯一口岸,但实际上他们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福建。明清时期,肩负各种使命赴华的琉球使臣(按种类分有朝贡、接贡、庆贺、谢恩、报丧、请封、接封等名目的使臣),每年频繁往返于那霸与紫禁城。他们从福州出入境,往来京闽之间,都有专门指定的线路,沿途山行水行,旅程所及相当于今天的闽、浙、苏、鲁、津、京,活动半径辐射大半个中国。五百年间,这些域外属国使臣行走在中国大地之上,穿行于山河之间,留下的记述文本可以说是卷帙浩繁,除了纪行文、公务日记、绘画、旅路指南之外还有大量汉诗歌咏。这些域外人笔下所展现的,是一个既令我们国人感到熟悉,又有别于既定印象和观念的中国印象。

关于此书的写作,再赘言几句。

书名《哀愁的岛歌》,别无深意,取自收入本书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我在文中提及的,“哀愁”既是琉球国历史底色, 又是琉球传统文化的基调,也暗合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的某种心境,因此信手拈来作为本书的书名。至于本书的主题,则难以一言道尽,其中思绪的芜杂与意象纷纭,令我浮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饮水思源。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对师友们的指教和援助之恩铭记不忘。

构成本书的大部分文章,主要刊发在湖南长沙的《书屋》和河南郑州的《寻根》杂志上。对于这两家长期扶持、提携我的人文平台,我至今满怀感恩之情,尤其承蒙《书屋》杂志师友的知遇之恩,直接促成了本书的出版面世。

本栏目责编:封木林

猜你喜欢
琉球冲绳福州
冲绳之旅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冲绳“复归”45年后,日本民意仍撕裂
冲绳抗议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