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由小事入,由深理出

2024-06-20 04:20蔡丹姬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4年20期
关键词:布施脚步议论文

蔡丹姬

话题导入

鲁迅先生曾言:“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谓“选材严”,即文章的开口要小,强调的是对所要表达内容的切入角度或视角一定要小,比如同是表现父爱,朱自清选“背影”的视角,吴冠中选“渔船”的视角,余杰选“自行车”的视角。切入角度小,便于端详、掌控,“挖掘”起来也更自由、更深刻,可以小中见大,尺幅千里。针对议论文来说,所谓切口要小,主要是指通过对题目的整体思考,从宽泛的题目限定中选择一个小角度,从一人一事、一枝一叶、片言只语落笔,联想生发,深入发掘,大题小入,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出深刻的本质,达到见微知著,层层深入的效果。

范本呈现

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一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莫非是习惯了?

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自行车真是不足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人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那里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上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却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着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

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乐意承认。试想,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行吗?由社会的眼光看,盗窃是一种不义,我们理应与之做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的姿态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领悟这人生根本道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做的一种力所能及的斗争吧。

(选自周国平《习惯于失去》,有删改)

当“再见,苏州!”的牌子悄然无息地挂上了蓝色书屋的小门。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里,人们行色匆匆,又有谁会在意一家书店的离去?

书店就像是和蔼的老人,他们曾为我们的童年编织出美丽的童话,曾让我们睁大惊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但当我们长大成人,那些步履迟缓的老人再也追不上这个时代的疾行,被遗落在后方。人们的脚步不会再为这些老书店停驻,买书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了。那真的是他们走得太慢了吗?会不会是我们走得太急了?

其实,蓝色书屋的离去只是个隐喻。正像另一家书店的名字“慢书房”所揭示的一样,与我们相见的是一种放慢脚步、欣赏生活的心境。当代人对速度与效率的追求消解了所有慢节奏的生活情趣,我们一拥而上,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

有太多的风景,只有慢下来,才能看见。在书籍里,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在静谧的小镇缓缓而行,观赏每一朵花的缤纷;在生活中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受亲人间的温情、朋友间的挚谊……这些我们平日里缺失的感受,只有放慢脚步才能得到。正像宋代悟道诗中所言:“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其实,无限春光无尽美好,从未消失于世,只要我们放慢脚步,静心观赏,便可寻到。

纪伯伦曾感慨:“奇怪的是,你竟可怜那脚下慢的人,而不可怜那心里慢的人;可怜那盲于目的人,而不可怜那盲于心的人。”观望四周,那些步履匆匆、目的明确的人,往往是慢于心、盲于心的。他们追逐的世俗功利,到底不过是过眼云烟。其实,慢下来,你才能真正快起来。慢下来,让我们能叩问内心,让我们看清生活,从而坚定真实而有价值的方向,笃步前行,从而在世人困囿的迷宫中走出,快步前行。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追随别人的脚步,慢下来,静下来,自己去走出一条无限风光的路来。

“慢慢走,欣赏啊!”这不仅是对行旅匆匆的劝谕,更是生命缤纷的真谛。只有放慢脚步,我们才能破除桎梏,走出囹圄,疾行而进;才能在欣赏美景时,抵达心中目的地。

(选自一考生《走!我们慢步疾行》)

众说纷纭

金奕晗:两篇文章皆是从小事引入。《习惯于失去》借自行车被盗一事引发关于人生得与失的讨论,《走!我们慢步疾行》从蓝色书屋的离去一事切入,阐述了生命旅程应放慢脚步的真谛。由小事切入,以小见大,避免说理过大过空,将道理深入浅出地阐明,文章也更具现实意义,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张致远:《习惯于失去》从自身丢车经历出发,思考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的人生意义,从而提出习惯失去甚至主动失去,最后富有深意地劝诫当保留一份超脱,巧妙升华,微言大义。《走!我们慢步疾行》则从一家书店的停业入手,深入探讨了当下快节奏时代人们早已失去了慢节奏的生活情趣,点明了行旅匆匆之人不仅会错过平日生活的温情,而且慢于心,盲于心,固于世俗迷宫。两篇文章皆借助生活小事,心平气和地阐释哲理,引人深思,值得借鉴与学习。

技法点睛

很多人写议论文,易落入俗套,缺乏创见;或泛泛而谈,缺乏深度,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多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角度去立论分析。要在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做到“开口小,挖掘深”,必须要有一双会看问题,会选择角度的眼睛。

1.巧加限定,具体处显独特

面对核心话题较为宽泛,限定较少的材料作文时,我们不妨尝试着在这个核心话题上巧加限定语,让立意在扣住原有话题的基础上更具体,更集中。

2.以小见大,细微处见深刻

《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文字认为言不尽意,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议论文中象式思维的运用同样能在论证过程中取得见微知著、层层深入的效果。这里的“象”可以是一种物象,可以是一个人物,可以是一个细节,甚至可以是一句名言。但议论文中“象”的运用不同于记叙文,无须承载情感,衬托人物,揭示主旨,常常用作论证的突破口,或论证思路的引领串联,于细微处显独特深刻。

3.妙设由头,开篇处呈智慧

“由头”就是引发议论的“话头”,它要求写作者精心构思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开头,并且它的选择很有讲究。以由头开篇,要对由头进行分析,找准一个小、深、新的角度,以此立论,布局全文。忌讳就事论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放得开,有所发散、有所生发,文末还应收得拢。

猜你喜欢
布施脚步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放牧远方的脚步
春的脚步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四季的脚步
苏轼布施观研究
德善
顾恺之募捐
四句话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