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跃
入乎其内
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共选入四篇古文: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本单元学习,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解读说理色彩浓厚的文言散文。
第一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
我们要学会结合背景材料,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与情感。例如,《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执政者荒淫无度、奢侈浪费,杜牧既愤慨又痛心。又如,北宋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第二步:把握作品的风格
说理性浓厚的文言散文,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彰显出作品独特的风格。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政治上留下盛名,文学成就也同样斐然。王安石反对骈文的内容空洞、形式浮华,他认为,“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他的诗歌和政论文多关乎政治、关乎人生、关注现实,内容厚重朴实、端庄肃然,风格含蓄隽永、意蕴深远,独树一帜。
第三步: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
说理色彩浓厚的文言散文常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申论证等方式阐述观点。例如《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两个浅显易懂的比喻将“固本浚源”这个根本论点提出来,也运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比喻,来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文章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性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明确具体而不抽象,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强。文章从头至尾,多用骈偶,类比入手,正反论述,比喻、排比连用,读来一气呵成,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国家兴盛之时,魏征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家艰难之际,王安石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面对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专制腐败,杜牧和苏洵能够“献纳忠谠”、辩难交锋。透过他们缜密的思路和高超的表达技巧,我们可以感悟古代士人的形象内核,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和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品质。当代青年要去倾听这些理性的声音,心怀天下、坚守道义。
出乎其外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①,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②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之罪,其于敝邑③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④之于朝廷曰:“不榖⑤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⑥。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⑦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⑧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二》,有删节)
〔注〕①〔交善〕交好、友好。②〔约车〕准备车马。③〔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④〔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⑤〔不穀〕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⑥〔阴合〕暗中合谋。⑦〔广从〕纵横。⑧〔兴师〕发动军队。
◆赏析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选文讲的是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口头上的与齐国断绝邦交就能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的说法,以至于被秦、齐两国合兵打败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的道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选自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独A可B以C因D人E所F利G据H旧I而J补K其L偏M以N驯O致P于Q治R此S其T所U得V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于无事的人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B.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D.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答:
(2)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