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明两兄:……我在此阅中国的报纸,见白崇禧在北京演说辞上云湖南自去年起死去十七万人。又十二月报载,河南饥民有六百万人。即此二事,可知中国之一切情形矣……又云,贫穷、饥饿、纷乱、压迫四者,是一人的鬼门关,是众人的安乐园。我由此想到我一身一家的事,即怡然处之了。我不希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
这封信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写于1928年的腊月,当时他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他惦记着苦难的祖国,胸中燃烧着救国救民的革命烈火。
在那样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何叔衡和其他革命先驱一样,怀揣一颗救国救民之心。“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征程。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毅然请求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他始终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叔衡在苏联留学期间给义子何新久的信中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一再叮嘱何新久要“做于现时人生有益的事”。这些心声,都是何叔衡一生践行的理想与追求。
何叔衡在家信中写到:“须知现在被压迫的太多,都是可怜的人,所以乞怜也是空的。只有求自己才有门径。”
在何叔衡心中,中国的命运只能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
面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何叔衡选择了共产主义,凝成一颗“责任、信念、奋斗”的初心。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驱使下,他寻找解救中国的道路,并在初心信念的指引下奋不顾身,无悔牺牲。
有船,就有远航;有起点,就有初心。何叔衡家信不一定是在南湖红船上所写,但字里行间都是“红船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味道,它们从南湖“红船”中“捎来”,提醒着后继的共产党人:无论驶出多远,都不要忘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无论驶出多远,都要初心永驻,扎下理想信念的深根。
(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