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边疆驿道上赶马人的故事,湘女老师已经写了很多年,这些作品被称为“驿路传奇”系列,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极具辨识度,也最能代表她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既然名为“传奇”,自然少不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毕竟赶马人吃的就是冒险这碗饭,驿路上也少不了各种奇闻异事。本期刊发的中篇《白云山传说》,行文的节奏很快,围绕着赶马小哥钱永和被掳的女孩,一幕幕场景令人应接不暇:送货、返回、救人、被抓、脱险、放弃、牵挂、重逢……作者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展现了赶马人钱永一生萦绕在心中的痛与牵挂,也折射出人与人之间那份沉甸甸的道义和承诺。短篇《阿四的马》则围绕着少年赶马人与老盗马贼之间爱恨交织的纠葛,把复杂的情感写得细致入微,那份来自宽容的温暖让人为之动容!
“驿路传奇”的每个故事都是这样,在千回百转、感人至深的情节背后,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情”是这些作品的共同内核,有浓烈悠长、无私奉献、默默等待的亲情,有纯真炽热、缠绵悱恻、生死相许的爱情,有人与动物之间跨越种族、毫无芥蒂的真情,也有萍水相逢的陌路人之间惺惺相惜、义薄云天的豪情……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写出了浓烈悠长的“真情”,才让这些发生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故事,读起来有着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能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
这些故事都是在云南通往各地的古驿道上生长起来的。从时间上看,最古老的驿路从秦汉时期就产生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空间上看,复杂的驿道如蛛网一般遍布于云南的崇山峻岭、密林深壑之间,延伸到周边地区甚至一直到国外。正是因为有了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的加持,才让这些驿路上的故事显得丰富而厚重!湘女老师就像是一个淘金者,把如沙金一样的素材从漫长的时空中淘洗出来,再用文学的手法把它们打磨得熠熠生辉,让故事散发出明亮却不刺眼的光芒,那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人性之光和人性之美!
让“驿路传奇”特别好读、耐读的另一个因素来自作家的语言。湘女老师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有时候她的语言 “极密”,擅长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比如要写山里的花就一连串列举几十种花的名字,要写动物就一连串列举几十种动物,洋洋洒洒,挥毫泼墨一般,有时候甚至都不加标点,一连串的语句接踵而来,让读者被这巨大的信息量裹挟着往前奔跑。这种密不透风的语言来自于强大的生活素材的积累。
有时候她作品的语言却“极疏”,简洁、准确、生动、精巧,仅仅用几个词、一两句话就表达出难以言传、回味无穷的内涵。比如《白云山传说》中,写到艰险难走的驿路,“有时那路被挤成一根细线,贴在崖壁上”;写到山官黑佬的凶暴蛮横,“黑佬手拐轻轻一弹,巫师就滚到了一边”;写到女孩的纤弱无助,“一双汪着泪的眼睛,深潭一样,哀哀地望着他”。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精心打磨,是值得去反复阅读和咂摸的,也值得小读者们去学习。
在彩云之南的高山密林之间,蜿蜒的驿路上虽然很少再有马帮的铃声,但那些关于赶马人的传奇故事依然在感动着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可以再次走上那些古老的驿路,去寻找和感受湘女老师作品中那个迷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