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

2024-06-19 23:01赵苗苗谢晓刚胡龙辉刘梦香缪飞黄明祥
中国茶叶 2024年6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双碳可持续发展

赵苗苗 谢晓刚 胡龙辉 刘梦香 缪飞 黄明祥

基金项目:在产企业用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综合预警技术体系(2022YFC3703103)

作者简介:赵苗苗,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信息学研究。*通信作者,E-mail:huangmingxiang@chinaeic.net

摘要: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茶园建设的关键举措:一要发展低碳茶园生产技术,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二要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三要政企联合,参与市场机制调节;四要提高茶农意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此外,还需加强碳汇管理和碳交易机制,激励茶农参与低碳生产,共同实现碳减排目标。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将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低碳茶园;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6-69-4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ea

Garde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arbon"

ZHAO Miaomiao1, XIE Xiaogang2, HU Longhui2, LIU Mengxiang1, MIAO Fei2, HUANG Mingxiang1*

1.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100029, China;

2. Fujian Provi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Center, Fuzhou 351199, China

Abstract: In the dual-carbon context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ea garden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d a series of ke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ea gardens. First, we must develop low-carbon tea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ea gardens'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ink capacity. Second, we must improve tea garden carbon sink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Third, we must unit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market mechanism adjustment. Fourth, we must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ea farmers and develop tea culture eco-tourism. In addition, carbon sink management and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courage tea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jointly achie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goals.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ea gardens under the dual-carbon background will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Keywords: low-carbon tea gard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suggestion

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各行各业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科学家们预测,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地球上的CO2质量分数到2050年可能达到或超过550 mg/kg,地球生物平衡将会受到严重影响[1]。“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和机遇,将倒逼世界各国努力改变能源结构,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当前减缓全球变暖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减排,即减少人类活动对CO2的排放,减排更多依靠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二是碳汇,即把空气中的CO2进行固定封存,碳汇更多依赖于林业和农业[2]。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与林木有许多共同点,在生长过程中与其他林木一样也有碳汇功能,从这一方面来讲,种茶树与造林和再造林类似。茶树同时也是一种作物,茶叶生产过程中也会有碳排放过程[3]。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茶园的碳汇功能,同时在茶叶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当前低碳茶园生产技术转型和低碳茶叶生产的重要议题。低碳茶园建设不仅包括碳减排,更是茶园生态系统健康、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现[4-6]。在低碳茶园建设科学研究和茶叶生产实践过程中,已探索使用了许多低碳的技术方法,但系统性还不足。

1  低碳茶园建设的主要思路

低碳茶园建设是一种在茶树生长、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最少的物质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收益,同时实现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的产业发展形式[7]。低碳茶园建设需要从产业需求和环境需求两方面综合考虑,基本思路是贯彻“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针,发展并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的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同时达到增汇减排与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7]。

在具体实践中,低碳茶园建设以“提技术、重标准、多联合、转思想”为抓手,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开发利用好各类低碳茶叶栽培技术,合理规划、合理密植、合理开垦、不耕作或减少耕作。第二,强化科技在“双碳”目标实施中的支撑作用,研究茶园经营管理方式对茶园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为茶园碳汇精准化计量和碳市场交易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加强顶层设计,督促茶企资源整合,并强化市场监督机制。政府应当鼓励企业构建绿色发展和管理模式,一方面根据绿色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对茶园资源进行整合,在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好技术监督;另一方面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改造低产茶园,建设复合茶园,制定科学规划,分析绿色管理模式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构建长效管理模式。第四,增强茶农对低碳茶园的认识,注重茶文化旅游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开创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生态产品,推动低碳经济旅游的绿色价值,倡导茶文化旅游的低碳消费理念。

2  低碳茶园建设的建议

2.1  发展低碳茶园生产技术,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

充分利用低碳茶园生产技术,如平衡施肥、提高土壤C/N值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治。平衡施肥指的是肥料中各种营养元素之间、施肥时间和茶树吸收养分、地上施肥和土壤施肥的平衡[2]。平衡施肥一是能够提高茶树自身的生长能力和经济产量,二是可以提高碳汇能力。在合理施用氮肥的同时,加强有机肥在茶园的施用,不断提高茶园土壤C/N值。此外,减少并合理使用农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草害[8-9],减少茶园的农药残留。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农业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原理,科学规划低碳茶园种树区、种茶区、栽草区、养殖区等区域,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的低碳茶园生态系统,增加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和垂直分布,提高生态系统内植被对CO2的固定和利用[2]。总的来说,茶树要合理密植,保证成活率,使茶树能最大效率利用光和热固定大气中的CO2来形成生物质,中小叶种双行条播其产量比单行条播高12.7%,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7.8%~34.6%[10]。同时,茶树合理密植能通过调节茶树个体和群体生长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11]。低碳茶园在建园时,要坚持深耕深埋,利用当地的山草等有机质作底肥,以提高生物有机碳的利用率,减少因耕作引起土壤有机质快速分解而增加的碳排放[12]。

2.2  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

与成熟的林业碳汇相比,农业碳汇方法学研究起步较晚,与之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都非常欠缺,国际上目前也尚无被普遍认可的碳汇标准和碳汇核查方法[3]。发展低碳茶园,需要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详细的茶园碳汇计量指南,包括茶树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等碳汇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同时可以使用现代技术,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来确定茶园的碳密度,并结合实地测量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而确定碳汇量[13]。其次是确定适合茶园的碳汇监测方法,可以借鉴林业碳汇监测的方式,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植被生物量估算等方式来监测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考虑使用现代技术,如无人机和传感器网络进行高效监测[14]。基于科学研究和低碳茶园实践经验,建立茶园碳汇评估标准,包括碳汇增汇量的评估、碳汇长期稳定性的评估及碳汇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估等方面,要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加强茶农和技术人员对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低碳茶园园区也可以建立茶园碳汇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等功能,以便及时获取和管理相关数据,并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15]。

开发并备案茶园碳汇方法学[3]。茶行业应尽快研究建立茶园碳汇方法学,以低碳茶园为基础,考虑碳库的选取、基线情景识别,建立项目固碳和减排两个情景对茶园碳汇进行计量评估的模型,形成完整的方法学,并争取尽快在生态环境部备案。在此基础上,推动低碳茶园参与国家自愿减排碳市场(CCER)交易及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打通低碳茶园生态价值转化通道[15],再反哺茶产业生态低碳化建设,形成建设低碳茶园-获取生态价值-反哺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16]。同时,借鉴日本低碳茶园建设经验,结合茶产业低碳生产要求,加快建立中国低碳茶园与茶叶产品认证机制,推进生态低碳茶叶认证,打造生态低碳茶品牌,促进茶产业生态低碳转型。

2.3  政企联合,参与市场机制调节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作用,研究建立低碳茶园从建园到成茶生产全过程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一方面政府和优秀企业联合提供低碳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茶园管理者和企业了解和采用低碳农业技术。包括提供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能源节约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茶园的碳汇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区域碳交易市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市场监管机构和碳交易平台,对茶园碳汇相关方法学尽快备案,并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和茶农积极参与低碳茶园建设。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低碳茶园建设和生态低碳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积极消费生态低碳的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形成良性循环[17]。还应促进政企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低碳茶园建设的良好局面。

积极利用市场手段,将茶园碳汇转变成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单位的实际收入,反过来又助推茶园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良性互动。鼓励茶农和茶叶生产单位加大投入,保护茶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提升茶园生产力,始终维持茶园生态系统的高碳汇能力[18]。

2.4  提高茶农意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

提高茶农对低碳茶园建设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大宣传,通过举办形式丰富的讲习班或培训班、技术人员下乡宣讲及其他类型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茶农和茶园经营者对低碳茶园的认识,了解低碳茶园的各种知识,树立茶园低碳发展理念,这是建设茶园低碳生产方式,推广低碳生产技术的重要前提[2]。

在“双碳”背景下,应积极倡导“环保、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结合各地茶文化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19]。需要设计和推出低碳、环保的旅游线路,并打造独具特色的茶叶低碳产品和茶叶保健品,以吸引旅游者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和使用需求。在茶文化旅游中,应深入挖掘旅游的茶文化内涵,例如收集当地的茶文化典故、传说和名人轶事等。同时,应积极向旅游者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改变传统高消费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旅游者体验清水品茗、农家生活、徒步茶园、欣赏茶艺表演等,使其在茶文化旅游中真正融入自然,采用自然方式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低碳旅游的效果[16]。

3  小结

在当前的“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茶园建设的关键举措:一是发展低碳茶园生产技术,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通过科学调控茶园的管理措施,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可以有效提高茶园的碳吸收和固定能力。二要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加强对茶园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制的研究和茶叶生产技术的创新,为茶园碳汇管理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实现茶园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三要政企联合,参与市场机制调节。建立茶园碳汇交易机制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一环,激励茶农在茶园管理中采取更多的碳汇增汇措施,从而在实践中推动茶园低碳生产模式的发展。四要提高茶农意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将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 苗阳, 陈锋.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153-160.

[2] 沈星荣, 汪秋红, 吴洵, 等. 充分发挥茶园碳汇功能,促进茶叶低碳生产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8): 254-260.

[3] 赵苗苗, 蔡旺华, 李顺, 等. 茶园碳汇方法学研究[J]. 中国茶叶, 2024, 46(2): 7-12.

[4] 余振怀, 高婧斐, 胡强, 等. 产业转型逐“绿”前行 推进“双碳”以茶为先[J]. 中国茶叶, 2023, 45(12): 21-24.

[5] 颜鹏, 吴碎典, 胡强, 等. 生态低碳茶园固碳减排技术研究[J]. 中国茶叶, 2023, 45(9): 28-31.

[6] 林重阳, 黄志夫, 熊欣沁. 浅析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J]. 福建茶叶, 2022, 44(11): 4-8.

[7] 尤志明, 杨如兴, 吴志丹, 等. 福建发展低碳茶业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对策[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3(6): 19-23.

[8] 刘瑞敏, 肖强. 低碳经济观念下有机茶生产模式探究——以更香有机茶生产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5): 46-48.

[9] 张少博, 叶长存, 郭帅, 等. 农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J]. 中国茶叶, 2023, 45(11): 10-17.

[10]  孙继海, 吴子铭. 茶园蓬心土壤效应的研究[J]. 贵州茶叶, 1987(4): 6-11.

[11] 张文锦, 孙君, 朱留刚, 等. 六十年来福建茶叶生产发展及栽培科技进步[J]. 茶叶学报, 2019, 60(2): 51-56.

[12] 亚莲, 刘继尧. 红壤茶园免耕方法的研究[J]. 茶叶通讯, 1992(3): 4-10.

[13] 高昕, 李国权. 我国农业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的视角[J]. 农村. 农业. 农民(B版), 2024(2): 11-15.

[14] 袁俐雯, 张俊飚, 秦江楠. 我国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1): 149-160.

[15] 金书秦, 马如霞. 当前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和完善建议[J]. 环境保护, 2023, 51(3): 25-29.

[16] 尚怀国, 周泽宇, 杨文, 等. 生态茶园内涵、模式及发展策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5): 9-15.

[17] 赵玉宝, 孙业良, 胡强, 等. 生态低碳茶园建设管理体系探索实践——以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生态低碳茶园建设实践为例[J]. 中国茶叶, 2023, 45(7): 9-14.

[18] 李冰. 现代茶企低碳管理发展趋势分析[J]. 福建茶叶, 2018, 40(5): 61.

[19] 郑礼平. 低碳经济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J]. 福建茶叶, 2024, 46(2): 68-70.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双碳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