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梁旭
作者简介:
李爽(1999-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警用装备。
摘要:
消防心理训练是一种针对消防员进行的心理准备和训练,旨在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能力。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消防心理训练领域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如表1所示)。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检索和筛选,本文共选取了143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消防心理训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应急处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消防员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消防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人员培训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探讨消防员的技能培训和心理培训。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研究热点和趋势,如虚拟现实技术在消防心理训练中的应用、心理干预方法的创新等。
关键词:消防心理训练;知识图谱;心理干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引言
心理训练在《心理学大辞典》中被界定为“心理干预的方法”,即利用特定工具与手段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适宜的强度和状态[1]。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病理治疗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体育、军事以及其他领域[2]。消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应对各种突发的灾害事件。在灭火救援中,消防员常常面临紧张、恐惧和焦虑等情绪[3],因此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反应能力、判断力和耐受性。为了提升消防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消防心理训练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该训练旨在帮助消防员掌握有效的心理技能和策略,增强其自我调节、应对和恢复能力[4]。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5],对涉及消防心理训练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旨在探讨以往20多年消防心理训练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在我国推广消防心理训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数据检索。采用高级检索功能,结合关键词组合“消防”“心理训练”“应急救援”和“心理训练”,检索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23年,检索日期为2023年6月6日,共获得相关文献158篇。在手动筛选后,最终确定有效文献为143篇,形成了消防心理训练研究文献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我国消防心理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消防心理训练的发展演变和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我国消防心理训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见解,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作者分析
运行分析后得到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从研究的合作情况来看,总体上是比较零散的,一些具有合作关系的团体,如张玥、张文勤、张文春、李刚、王晓刚、陈维奇等人的研究中都具有合作关系;单长鹤、王清妹、罗溪、王淑梅和罗瑞馨间的合作比较紧密,总体上呈分散分布趋势。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随着节点大小的增加,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也随之增加,呈现出正相关趋势;随着节点数增加,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但仍存在部分核心词不突出现象。随着节点中心度的增加,关键词在论文中的中介作用也随之增强,其中“心理训练”共现频次最高,达到23次,其次是“消防员”18次,而“心理健康”和“消防部队”分别出现了9次和8次。此外,“灭火救援”“消防装备管理”“心理创伤”“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心理干预”和“人员培训”等关键词都是研究热点。
(三)主题聚类分析
从关键词中抽取聚类名称,获得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0.6155,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值为0.8913。在前六个聚类中,随着数字从0到6的减小,所涵盖的关键词数量也随之增加。
这六个聚类分别是#0心理障碍、#1消防、#2心理问题、#3心理健康、#4战斗力、#5措施、#6火灾扑救。通过数据分析可得以下结论:当前国内消防心理训练仍以消防员对火场战斗能力的需求与必要性为主,心理健康研究侧重于消防员心理压力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应急处置研究侧重于消防员应急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的培养,人员培训研究侧重于消防员技能培训与心理培训。在关键词时间线图中,每一个圈代表一个关键词,其位置表示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连线则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以反映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演变关系[6]。
图4所示主要关注点在于探究心理训练在灭火战斗中所扮演的角色。自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更多集中于灭火战斗和业务训练等领域。随着21世纪心理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应对措施、应急处置以及人员培训等关键词的涌现,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对于心理团体训练的研究已经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性的趋势。2015年后,消防心理训练研究逐步向分层取样、心理干预技术和虚拟技术方向发展。
近年来,消防心理训练的热点工作越来越多与虚拟技术紧密结合,如赵金道和杜代勇利用VR技术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将以虚拟现实的消防员高空心理训练系统具象化,从而保证消防员在应急救援中的战斗力[7]。在心理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方面,杜林林等人探索将心理训练与消防救援业务培训相关训练科目相互融合,促进不同专业领域、技战术操法和组训单位之间协同配合,使之发挥出1+1>2的作用[8]。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尽管消防心理训练这些年来在我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消防心理训练的研究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大多理论概念主要来自于国外研究。首先,研究内容和深度不足。目前我国消防心理训练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相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应急处置等方面。其次,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足。目前我国消防心理训练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试验等传统研究方法,缺乏实际场景验证和应用。最后,缺乏跨学科合作。消防心理训练研究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但是目前我国研究还缺乏跨学科合作的情况。消防心理训练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展研究内容和深度
今后的研究可以拓展研究内容和深度,包括团队协作、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消防员职业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等。
(二)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今后的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等,以更好模拟实际场景,获取更多真实可靠的数据,为消防心理训练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三)加强跨学科合作
今后的研究可以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共同开展消防心理训练领域的研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张佳佳.我国警察心理训练的现状及展望[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24(03):83-87.
[3]祁闻.消防部队心理训练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3,29(03):87-91.
[4]陈相田.消防部队官兵心理现状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17,26(10):71-72.
[5]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6]钱文静,张有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7):222-230.
[7]赵金道,杜代勇,兰洁.基于VR的消防员高空心理训练系统[C].2021年度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1.
[8]廖曙江.消防员心理行为特性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03):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