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末:在艺术实验中寻找“时空真相”

2024-06-19 16:03:57余一
收藏·拍卖 2024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个体绘画

余一

从事艺术行业久了,最喜欢的就是遇到思想型的艺术家,但同时也是最害怕的,因为这类型的艺术家需要与之灵魂碰撞,否则往往不容易写出新意来。恰恰陈末就是这类型,一个思想丰富、内心充盈的“I”人,在创作时把自己埋进去的那种状态是最吸引人的。夜幕降至,进入陈末的“时空游乐场”展览,只见他用身体进入到绘画中,用音乐在画布上作曲。那些关于图像直观的意识和情绪被隐藏起来,换成一种更为间接的表达方式,陈末在试图描绘他在绘画中所探索的真相,而观众被带入其中。

“我们因空间而存在,我们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因轴而连接。”陈末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的研究方向。在作品的图像化视觉空间里,无论是人、物质、自然、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他关于“个体与整体”思考的大实验。

艺术是一场不止步的科研

陈末,一个名如其人,有些“沉默”但观察细腻与思考深刻的大男孩。作为曾参加过湖南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的一位青年艺术家,身上总带着点时尚感。初步感受,陈末不仅是一位运用多元媒介创作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灵动的舞者;乍一看作品,充满着理性线条、温柔的色彩,再细细品味一番,他的绘画温存着他的思考。

一开始为什么选择艺术这条并不好走的路?陈末的说法是“性格使然”,“本身自己不是一个爱表达的性格,很喜欢一个人安静地观察大家的行为,比起文字、语言等其他媒介,艺术更加直接,能够传递的东西更加深刻”。

八年的旅欧生活和艺术留学经历,让他从“出道”就养成了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陈末说,从最初的威尼斯到巴黎的留学之路,对他而言是从探索“美的真相”到追寻“自由的真相”的历程。而回到国内,面对的则是一个全新的地域和状态。“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存在,其本质如同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消除的个体差异而组合而成的整体差异”。陈末受到了内心思考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反而让他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活力。

他以西方当代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从想象到抽象,从艺术审美、视觉性到空间维度,他的艺术渐渐展开了一个新的属于他自己的天地,既拥有西方绘画所讲究的色彩、造型和透视,又拥有中国绘画所讲究的三维、四维空间、空灵和虚无,而这正是陈末的艺术个性。

对陈末而言,艺术创作更像是一场不止步的科研,既有自己往心里探寻的创作历程,也有观看者参与其中的美学经验,我们可以以视觉、认知、情感、同理心等多元方式与作品对话。“画画的过程就像不断地在解方程,不同的构成组合和技法,就如不同的条件式与变量,孕育出不同的结果与答案,在这过程中,与这些选择苦恼、纠缠、博弈,最终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无尽的白色画布和无限的数轴里”。

有形的“绘画”与无形的“时空”

《有关个体的分裂状态》《第0日》《有关时间,空间,轴的三联画》《有关时间的存在过程》《有关时间与自由的缝隙》《有关个体与时间的边界关系》《生命的剧场形式》……从作品的名称即可窥探出陈末艺术实验中的关键线索——“四维空间”“去文明”“去物质”“数据”“个体与整体”“时间与空间”,这是艺术家陈末在过去五年创作中的日常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而在艺术领域,比起理解与解构时间与空间的含义,艺术家们往往更关注于如何将此无形之物视觉化。陈末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产生强烈的敏感度,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将自身与此外的事物作为一个“个体”的虚化概念,在“去文明”“去物质”的过程中将不同的条件和个体使之单位化和数据化,从而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进行实验,以图像化和现实化的结果进行论证表达。

“如果说整个世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算法系统,那么构建这个系统的每一部分,每一个个体都是作为‘数据存在着的。我们作为身处在时间与空间下的个体数据,是否会因为在某些条件的介入下,成为彼此相互连结的整体,从而超脱出时间与空间?”陈末将虚拟化的时间与空间和绘画结合,构建多维时空,从而让一些具象的四维世界的碎片展示在了二维平面上。

在一个极度现代性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总是处于某种被迫的规则和秩序中。陈末试图打破这种规范、跳出表象,引发观众对人类存在的本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以及社会秩序的反思,从而以更为本质的角度去切入艺术。于是,他在原本关于“个体与整体”的研究课题基础上,开始寻找将“时间与空间”和“个体与整体”相联结的关系与概念。“这四者之间有哪些连接?这些连接又会产生什么?”

从作品的关键词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偏理性的理解,甚至还有点“烧脑”。但内心深处,陈末是个感性的创作者。

“感性是一个很个人化、很个体性的东西,如何让其他的个体也理解这份情绪、这份感性,这份我所要传达的东西,更多时候得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回看整个艺术史,我们所能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家,他们大部分都是以一个很理性的状态去完成这些作品,当然这过程中会有很多情绪在里面。艺术这门学科,不像传统的科学类目一样,有一个很直接或绝对化的研究成果和反馈,更多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反复产生影响的一个东西。”

陈末的创作是偏向研究学科性质的,是一个“探险”或“艳遇”的过程,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种新的体验,总是充满着不同的期待、过程与结果。这正是陈末觉得创作最有趣的地方。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其与作品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物质性及精神性层面的紧密连接,通过笔触、色彩、结构等艺术语言,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心绪诉诸画布上,呈现艺术家个性化表达。

保持敏感,保持分裂

在“三十而已”的年纪,陈末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一直致力于将这种东方的、关于四维时空的哲学思想,结合西方文化的语境,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所以,在他原先的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系列雕塑、瓷器和装置作品。

不管是绘画,还是做雕塑,做装置,本身就是一个很撕裂的过程。

“对于创作者自身而言,更多的是真诚地面对自己,表达出对自己、对这个时代、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表达的时候,媒介是没有障碍的,更多是自我艺术态度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撕裂般的使命感,让我更加真诚地去完成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做作品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种恐惧,但这种恐惧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亢奋、一种激情,或许正是这些矛盾情绪的存在,才会不断地做出不同的作品吧!”

他更把空间看作是一个舞台,作品、自己本人以及空间是演员,“自导自演”一出好戏,在绘画作品与空间之间,与时间、空间的碰撞中调动身体律动;在偶然与必然间创造出形而上的精神场域。

“一幅画,一个雕塑,一个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画布,以这种方式去规划整个作品/展览,不仅给自己一个更加清晰的逻辑,同时给观者一个更加全方位的展示,而不只是单纯架上绘画的图像呈现。”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不仅是直观的艺术美学或哲学思考,更多是通过艺术家自身的视角,所观察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与此产生的某种连结,包括个体的、整体的。

熟悉陈末的朋友,觉得他像一个机器人,自律得要命。白天创作,每天保持1-2小时的舞蹈与健身,然后再做一些简单的创作草稿和阅读思考,除了必要的社交之外,基本上很少出门。“艺术对我来说是生活,是占据我生命的大部分。通过艺术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些思考,通过这些思考又造成了某些行为,然后去执行,这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本能。只有做艺术才能给我带来一种充实感、安全感以及愉悦感。”所以,从事艺术行业以来,陈末最大的收获是从自我“存在”逐渐走向自我“不存在”的道路,最难以割舍的部分是表达的冲动与敏感的输出。

“保持敏感,保持分裂是我的生活方式”,陈末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工作者与自我推翻者,始终保持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推翻并重建每一个阶段的自己。

猜你喜欢
艺术家个体绘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