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莉 高艳娇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靠各个年龄段的人才,我们的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康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发展劳动教育、开设劳动课程对学生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课后服务是属于学生的在校却相对自由的时间,合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自己当天的学习内容查缺补漏;学校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多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学校充分发掘课后服务的价值,组织有意义的各类各项大型活动或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均衡发展,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如何将课后服务与劳动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呢?“双减”政策下,我所在学校一直尝试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内容与组织形式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将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课进行了整合,集中为三节连上,共六个教学周,18个课时,以课程固定、学生走班的形式开展,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参与不同的劳动教育课。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特色,深挖精神内涵,课程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统筹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生产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再综合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能够给学生全面的劳动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得劳动感悟,体验劳动价值。
二、课例设计与研究
下面我以“发酵技术及发酵食品的制作”为例,介绍课程内容,阐述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
环节一:学习发酵古今背景
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发酵的概念、原理、主要菌种及作用,了解发酵技术的历史,欣赏多种多样的发酵工艺及国内外各式发酵食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为学生介绍发酵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利用发酵技术从野蛮过渡到文明,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传承和发扬传统发酵文化,让学生看到劳动创造的快乐和价值,也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拓宽跨学科实践的视野。
环节二:小组合作制作馒头
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利用食品级量杯分装材料,每组面粉500克、水250克、酵母5克、白砂糖80克,放置揉面垫、切面刀、筷子、蒸锅等所需工具。
课堂中教师教授馒头的制作方法后,学生四人一组制作馒头。操作环节:和面与揉面→面团醒发→面团造型→蒸馒头。和面后,小组成员轮流揉面,将面团揉至光滑状态后,放在揉面垫上用保鲜膜遮盖等待面团醒发,直到面团发酵至原来的1.5倍大,将面团分为四份,每名成员一份面团,揉搓排气,并制作成自己喜爱的造型,如星星、爱心、花朵等。制作完成后,学生将馒头放置在蒸笼上等待二次醒发,待一层蒸笼装满后,即可上锅蒸,并记好时间,其他蒸笼依次从下往上叠加。为使馒头口感好,需用冷水蒸,等到蒸笼冒气后大约蒸25分钟即可,直到馒头表面的皮可以轻轻揭开,证明已经蒸熟。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次劳动课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参与真实劳动的具体展现。只有揉面的力度和时间到位,才能使面团光滑,这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个人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制作造型时,学生需要有想法、有创意,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才能制作出预期的造型。劳动实践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具有多感官的体验,在实际劳动中学习多种劳动能力,传承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劳动精神。
环节三:实践成果品尝评价
本次课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是物化成果的直接评价,学生品尝自己和同伴制作的馒头,一边品尝一边交流;二是通过完成劳动教育档案进行过程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评述和课程感悟。
物化成果的直接评价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享受到劳动获得的喜悦。馒头的制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较为漫长的,在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后,学生会觉得自己制作的馒头特别好吃,这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同时在合作制作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合作能力,树立了团队精神。
过程性评价基于过程评价表,学生可以总结劳动的整个过程,并写出对于劳动的感悟,这是对完成劳动后的一种素养与情感的升华。学生在劳动感悟中写道:“没有想到揉面也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很大的力气和耐心”“能够吃到自己做的馒头,感觉非常的美味”“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灵手巧是如此值得我们学习,看似简单的造型我却没有制作成功”“想到了奶奶曾经做过的面食,感觉非常温馨”“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坚韧的劳动精神,深受感动”……发酵食品的制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项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还让学生在劳动当中感受到了人间烟火气。
三、课程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的时间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的时间是学生多出来的在校时间,学生既可以对白天所学内容进行深度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拓宽所学内容的广度,为未来发展蓄能。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课后服务是国家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教育教学延伸,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劳动教育,既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也有效地利用了课后服务的时间,让学生劳逸结合、学有所得,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增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
劳动教育是一种“口说无凭”的教育,只有亲身参与才能获得价值体认。所以,劳动教育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劳动当中,不管是大型劳动还是小型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还是社区劳动,传统劳动还是现代劳动,只要能参与其中,都能丰富学生体验。劳动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体验不同种类的劳动,既能感悟劳动者坚韧的劳动精神,也能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从中获益。
3.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既是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4.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在参与各项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对祖国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传统劳动中体验到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叹其博大精深;在新科技劳动方面,学生了解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四、反思与建议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令,严格执行“双减”政策,在对课后服务时间的开发和管理中,学校是非常用心的,其中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劳动教育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万事开头难,在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合理进行时间安排
此番初二年级劳动教育的开展所安排的时间过于紧凑,将课程内容集中于两个月之内完成,这对学生来说在学习时间上不是非常均衡,极有可能影响学生劳动教育的体验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在以后的课程安排中,我觉得可以将内容平均分配到整个学年当中,使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
2.拓展丰富课程内容
此次初二年级的劳动教育共有6门课程,虽然覆盖的课程类别比较广泛,但对整体的劳动教育而言,课程内容仍显单薄。在今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步增加和研发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体验和劳动感悟,学到更多的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
3.课程分为必修选修
此外,本次劳动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因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动性。我认为可以设置两种课程:一种是必修课程,内容是所有人在生活中都应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如家居、美化、清洁、家电使用和维修、助残敬老扶弱的服务性劳动等,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一种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多次劳动增强专业性,初步获得一门“手艺”,如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及传统工艺制作和种植、养殖等,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拓宽道路。
总的来说,学校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劳动教育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在初中学段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时间开设类别不同的劳动教育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