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梳理找规律 有理有序述观点

2024-06-19 12:29胡雯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4年20期
关键词:表里事例观点

胡雯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课文《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展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与探索。

围绕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教材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两小儿辩日》引导同学们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导同学们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样有序组织事例来论证观点的;《表里的生物》则引导同学们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善用表格,梳理观点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我们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对话内容,找出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的理由。

胡老师:文中两小儿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出了怎样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合作完成下表。

岚岚:小儿甲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看到的现象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依据是“远者小而近者大”。

宁宁:小儿乙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看到的现象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依据是“近者热而远者凉”。

胡老师: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呢?

悦悦:我们要说清自己的观点,并告诉大家是从什么现象中得出这个观点,依据是什么,要做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胡老师:那大家觉得文中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瑞瑞:我觉得小儿甲的观点正确,很多东西都是离得近大,离得远小。

方方:我觉得小儿乙的观点也对。你看,到了冬天,热水袋离得越近越热。

胡老师:大家说得都有理。这两小儿,一个是从视觉的角度考虑,另一个则是从温度的角度入手,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所以孔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可见,只要摆事实,找依据,我们就能将观点说清楚。

寻找规律,有序表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这三个事例在表述时又采用了相同的顺序,我们在学习时要特别关注这种有序地表达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图表来发现其叙述的规律。

胡老师: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图表。

波波: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花瓣遇酸会变红,他便想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也有这种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怎样的反应?于是他做了很多实验,终于制成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天天:魏格纳偶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便想这不会是巧合吧?他认真研究,阅读了大量文献,搜集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悦悦:阿瑟林斯基看见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产生疑问: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会不会和做梦有关?会有什么关系?于是他反复观察并进行实验,最后发现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他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胡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看到的——发现现象,想到的——提出问题,做的事——实践研究,得到了——“真理”。因此,我们在写具体事例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让我们的论据更加有力。

细读文本,探究依据

《表里的生物》一文中,“我”不断地猜想,求证,产生新的疑问,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学习时,我们要细读文本,体会小男孩的品质,并能找出自己的依据。

胡老师:对于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我”从小就很疑惑,提出了猜想——“表里有生物”。大家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方方:我觉得他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小男孩。因为他通过观察,发现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表能发出声音,所以他猜测表里一定有生物。

胡老师:那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猜想呢?他有什么依据呢?

宁宁:他观察到活的生物才有声音,比如鸟叫、狗吠、蝉鸣、秋虫唱歌。而钟楼、街心都是死的,有了人才能发出声音。

胡老师:瞧,这些论据有的是活物会发出声音,这是从正面论证;有的是死物没有声音,这是从反面论证。所以,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可以从正反两面入手。那“我”还有别的猜测吗?大家从中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波波:他猜测表里有个蝎子。他发现这表里的东西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父亲总是说,不许动,只许看,只许听,甚至还亲口说:“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于是他便坚信表里有一只与众不同的蝎子,真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胡老师:瞧,文中的“我”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虽然并不准确,但在小孩的认知里,已经是“言之凿凿”了。

猜你喜欢
表里事例观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经二重组织表里经遮盖性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