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波
自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步入了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全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类教育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塑造工具和性情陶冶方式,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戏曲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成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亲身参与民族音乐的艺术实践,以便他们深刻理解和热爱祖国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遗产,从更深层面认识和珍视本民族文化,从而孕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特别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展现了革命先驱们坚韧不屈、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质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现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鉴赏(必修)》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人民音乐家”为例,简要介绍音乐鉴赏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前自主探究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在“人民音乐家”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科书深度嵌入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旨在引导学生领略聂耳、冼星海如何凭借精妙的音乐语言、高尚的审美追求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创作了一系列承载时代烙印的经典音乐作品,使学生感悟现今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血汗乃至生命换取的。然而,鉴于课堂时间有限,若没有适当的知识铺垫和情感预备,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教师在开课前一周设计了课前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与革命历史题材、体现“家国情怀”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相关的资料,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中内化爱国主义精神。课一开始,各小组代表轮流上台,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收集整理的现代音乐作品情况。
第一小组介绍了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与顽强斗争。全曲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充满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形象和坚强意志。
第二小组介绍了由萧华作词,晨耕、唐诃、生茂、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这部作品以长征为题材,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歌词,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辉煌。作品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三小组介绍了由王莘作词、作曲的《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以祖国为主题,通过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富有激情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家国情怀,激励着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第四小组介绍了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二、经典作品赏析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创作与音乐家的生活背景紧密相关,不同时期音乐家的作品呈现出各异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性。“人民音乐家”课程精选了聂耳的《金蛇狂舞》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作品。我们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赏析,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爱国热情
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通过创设情境和唤醒旧知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冼星海的音乐世界,以及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历程,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师生跟音乐律动:选择《只怕不抵抗》《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等歌曲串烧3分钟,放松情绪,进入音乐课情境。
师:3分钟的律动之后,同学们是否感觉神清气爽?谁来说说刚才这段音乐串了哪几首歌曲?你能说出它们的曲名吗?
学生们积极回答,课堂气氛热烈。
师:四首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二月里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这些产生在抗日岁月时期昂扬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曲,通过改编配器、改变演唱方法后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发挥了全新的功用。说起抗日战争年代,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位和那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音乐家——冼星海(课件)!让我们听听他在那个时代用音乐迸发出的最强音,让我们通过音乐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师:关于冼星海你了解多少?
生:谈谈对冼星海的了解(作品、出生地、学习经历、故事……)
师:课件出示人物年谱。
(二)探讨创作过程,培养家国情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将深度探讨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音乐创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核心目标。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视频,做笔录。观看视频之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冼星海一生经历的四个阶段(1905-1925年从出生到中学阶段,享有“南国箫手”之称;1926-1935年国内外音乐学习,创作禀赋崭露头角;1935-1940年投身民族救亡运动,大量创作救亡歌曲;1940-1945年远赴苏联,病逝他乡)。
生:(学生代表讲述冼星海的经历。)
师:同学们听过或唱过冼星海的哪几首作品?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保卫黄河》《救国军歌》《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师:认识评价一位音乐家及其社会地位可以从他个人的著作言论、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社会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综观。下面我们就通过冼星海毕生的言与行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
“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始终贯穿着“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的理念。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冼星海的一生,始终坚守在“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的道路上,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代国人砥砺前行。
(三)评述作品时代背景,培养爱国精神
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冼星海一系列经典歌曲的深度赏析,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实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并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听音乐,连标题。
《救国军歌》《黄河怨》《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黄水谣》《只怕不抵抗》
生:聆听,思考选择。
师:结合音乐,说故事及创作时间。冼星海的歌曲创作,最有名的当属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课件出示《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的声乐套曲,创作于1939年3月底,4月13日首次在陕北大礼堂公演,邬析零指挥,第一次演出就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生:打开教材,熟悉八首作品的标题和表现形式。
师:请你说说对声乐套曲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谓声乐套曲,是在统一的标题下,若干首歌曲表达相同主题的大型声乐作品。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各自独立,内容互有联系,音乐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演唱形式囊括多种声乐表演形式,如这部套曲中就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节选片段聆听:先复习聆听《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中学生熟悉的几首——《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再着重欣赏套曲中的另外三首新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
师:聆听《黄河船夫曲》并思考。音乐响起,你听到的旋律是什么;根据歌曲速度、情绪的变化,试着给音乐分段;围绕音乐动机唱一唱,体验歌曲“扩充、缩减、重复”的创作手法。
模拟情境:采用师领、生和的形式演唱歌曲,体验音乐劳动号子的特点,以及船夫与风浪搏战的劳动情形。
师:创作背景介绍。1938年底,本曲词作者光未然先生带领抗日演剧二队从陕西壶口瀑布东渡黄河抵达吕梁山根据地,途中经临黄河两岸,目睹了黄河船夫与风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黄河船夫行船时演唱的高亢的船夫号子,回到延安根据地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写下了《黄河吟》于当年除夕晚会亲自朗诵。冼星海现场听完后非常激动,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连续创作了六天六夜,一举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套曲。
师生音乐形象探讨:《黄河船夫曲》运用人民的音调——行船号子简短的音乐动机,成功塑造了黄河两岸老百姓不惧风浪、英勇奋战的劳动者形象。这不仅是一首劳动歌曲,更是一首劳动的战歌!
师:聆听《河边对口曲》,根据歌词特点标注出演唱形式。
师:说说你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歌曲风格(如伴奏形式、创作手法)。要点一:两个受人逼迫、离乡背井的落魄百姓在黄河岸边相遇的情景,通过对话互诉衷情,最后一同踏上战斗的征程。要点二: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征,采用民间锣鼓乐伴奏,一问一答,变化重复,旋律走向与语音语调相一致。
师:聆听《怒吼吧,黄河》,思考歌曲中描述苦难的岁月是哪几句?声部叠加的顺序怎样?音乐结尾战斗的警号发出了几次?旋律、速度有何变化?
生:(思考回答。)
师补充:《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作曲家把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音调相结合,发出了战斗的号角!相同的属音“5”重复了五个乐句,号角式的音调酝酿出巨大的能量,最后勇往直前地向更高音!
师:(综述《黄河大合唱》。)
请学生完成关键词的填空(师协助):《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战争年代,具有民乐风创作风格的大型声乐套曲。同时,它又是一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周恩来同志在听过这部作品后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
三、课后延伸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课程教学的后续拓展阶段,我们着重对冼星海的音乐人生历程与其作品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目的在于持续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师:再来说说冼星海。记住人民对他的赞誉“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记住他的作曲技法“西方技术,民族音调、民间表现形式”;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段,寻找它“最强音”的影子;推荐聆听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探讨为什么《黄河大合唱》会长演不衰,成为典范之作。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在《怒吼吧,黄河》音乐中向这位毕生坚持以“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为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的伟大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鞠躬致敬!
在课后分享环节中,学生们通过聆听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及深入了解其革命生涯,对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并纷纷记录下他们的“学习感言”。
黄思涵:在欣赏和研究冼星海的作品过程中,我深受震撼。他的音乐作品不仅旋律激昂、情感饱满,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与坚定的爱国信念。在《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中,我仿佛能听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怒吼与抗争,体会到冼星海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通过了解他不畏艰难、投身革命的艺术生涯,我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他的事迹激励我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与魂。这次学习让我明白,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要用一生去实践的理想和追求。
王翰林:通过对冼星海音乐作品的深入学习和对其人生历程的探究,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与时代、艺术家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性。冼星海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满腔的爱国热忱,创作出了一部部鼓舞人心、振奋民族精神的乐章。尤其是在《保卫黄河》等作品中,那激昂澎湃的旋律犹如时代的号角,唤醒了我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担当。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我明白了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更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秉承冼星海的精神遗产,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为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是教育体系中培育崇高人格品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深处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与观察角度,对学生进行无形而深远的爱国主义熏陶。本次教学实践探索让我们看到,音乐鉴赏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借助像冼星海这样富有浓厚爱国情怀的艺术家的故事,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实践。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寻找并挖掘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以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将音乐鉴赏与德育紧密结合,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