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同质与差异

2024-06-19 07:12:18骆青云米嘉仪刘玉强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高校

骆青云 米嘉仪 刘玉强

摘要: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是高校治理学术舞弊的重要手段,文章探讨了我国不同高校在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方面的同质与差异,采用政策主题聚类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于223项“双一流”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文本进行挖掘分析,提取主题分布和关键词权重,量化研究各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文本的同质与差异。研究发现,各高校在“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在“受理和调查机制”以及“处理和申诉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文章建议增强各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之间的横向联系,在保证一定差异性的同时,统一科研诚信的调查认定与处理机制,以促进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故意或过失地损害科学真理和创新的行为,如伪造、篡改、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虚假陈述等。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了科学研究的质量和信誉,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也危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利益福祉,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因此,预防和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和规范,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责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高校数量、规模、水平、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增多和复杂,科研不端行为也呈现出多发、多样、隐蔽、复杂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曝光了一些我国高校科研人员涉嫌或被证实的科研不端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针对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现状和危害,我国政府部门、高校管理机构、学术团体等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如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建立机制、加强教育、严格惩戒等。然而,这些措施和努力还不能完全解决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问题,还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如认定标准不统一、监督检查不到位、处理结果不公开透明、预防教育不深入有效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我国不同高校在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方面的同质与差异,分析其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不同高校在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方面的同质与差异,分析其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本文采用政策主题聚类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23项“双一流”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提取主题分布和关键词权重,并运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高校规模、类型、地域、学科等因素对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差异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差异对高校科研水平、学术声誉、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1文献综述

1.1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研究主题

对于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研究,纵向上有杨锐等[1] 、俞立平等[2]、温虹等[3]、邵亚伟 [4] 和杜宝贵等 [5]学者将中央及部委近几十年发布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分成几个时间段,研究不同时间段政策的演化过程,横向上有王聪等[6]注重科研诚信概念的研究,认为存在核心概念缺乏定义、区分不清晰,相似概念叠加使用等问题;陈雨等[7]也对和科研诚信有关的概念展开了历史追溯,探讨其演变进程;李真真等[8]介绍了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制度化的过程,由此引出中国科研诚信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解决途径。本文通过比较不同高校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异同,找出存在联系或者区别的原因,根据这种异同对科研诚信发展的影响提出建议。

杨革等[9]通过研究102个撤销学位的案例,发现学位论文抄袭和剽窃行为是撤销学位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引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中存在依据不同、认定机制不同以及处理条款不明确等问题;饶剑苗等[10]对5个国家出台的21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从政策基本信息、预防、监督等7个维度展开分析和阐述,研究世界各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异同,得出各国在文本结构缺乏统一标准,国家政策不适配基层治理会导致政策效果不佳等结论。靳彤等[11]从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前50高校入手,提出各高校应明晰科研不端行为,健全科研诚信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管理短板弱项等建议。Parnther Ceceilia[14]研究国际学生面临的违反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包括语言、学术期望、文化差异、学术准备和政策理解。

1.2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研究方法

国外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发展较为成熟,研究方法也更为多样化,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机器学习等研究视角。近年来,Labib Krishma等[15]利用德尔菲法,通过寻求研究政策专家和机构领导者的共识,探索机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中应解决的问题;也有Zhang Na等[16]从道德心理学视角,认为道德认同负向地调节创造性表现对于科学不端行为的影响。还有Cao Yuan等[17]通过使用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归纳内容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了2021年中国最好的前50所大学是否以及如何及时响应国家政策。Djokovic Rajka等[18]运用假设情况分析行为模式,使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医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国内有温虹等[3]依据政策工具类型和科研诚信建设要素搭建了一个二维分析框架,梳理了大学科研诚信的建设现状;也有史昱[12]搭建三维理论框架,使用内容编码法从政策边界、政策重心和政策层次3个视角对我国国家和省域科研不端治理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张玲等[13]采用LDA主题演化分析法构建了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与文献主题互动演化的研究框架,根据“主题建模—相似度计算—桑基图呈现”步骤,得出文献相对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且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滞后性不断减小。本文考虑到研究对象的体量之大,适宜采取文本挖掘法进行信息提取。

1.3研究述评

从上文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涉及各个方面。从研究主题来看,有从科研诚信概念角度研究的文献,也有研究我国科研诚信面临的问题,比较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异同的文献较少;从研究对象来看,有研究撤销学位案例的,也有研究中国排名前50高校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更有选取5个主要国家,研究世界各国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异同。考虑到体量,本文选取教育部最新评选的“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它们为代表研究全国高校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从研究方法来看,有使用德尔菲法、道德心理学、搭建理论框架法、LDA主题模型法等方法。本文使用文本挖掘法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进行深度挖掘,探讨不同高校在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方面的同质与差异,分析其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有147所高校。本文主要利用这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网,以各高校官网及其研究生官网为辅助,利用这些网站的搜索功能,在检索栏目条中输入“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以及“学风建设”等关键词,截至2023年8月,共搜集到113所高校的223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作为本文的有效样本。

2.2内容划分

各高校在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时,往往会参考中央法规,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因此,存在同质性的可能,同时由于各高校科研文化与管理体制的不同,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制定又会存在差异性。研究各高校的相关政策发布,可以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归纳出各自的重点。由此,通过研读政策,发现大部分政策都包含了大致相同的3个板块,分别是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受理和调查机制以及处理和申诉机制。通过分板块的具体研究,找出各高校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异同,探究各板块表现出同质性或者差异性的原因,发现这种异同对于科研诚信体系的影响。

其中,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部分着重对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做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捏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代写作假,编造、涂改材料以及重复发表等不端行为;有些政策也阐述了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比如遵守法律、诚实、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等。

受理和调查机制首先介绍受理与调查机构及其职能,接着阐述调查程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受理机构根据举报内容决定是否受理,受理举报后,提交至调查机构,调查机构考察举报内容的合理性及调查的可能性决定是否开展正式调查,对决定开展正式调查的,组建包括校外专家的调查小组实施调查,调查完毕后形成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处理和申诉机制主要规定了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的处理方式以及申诉程序。处理方式根据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职位不同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如依据严重程度对于教职工有暂停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学术奖励以及辞退或者解聘等处理方式,对学生有警告、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处理方式。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复核申请,调查机构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另行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得出复核结论,变更处理决定等步骤。

3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描述性分析

3.1政策颁布时间

基于中国农业大学情报研究中心对1980—2019年我国发布的科研诚信相关政策梳理后发现,国内相关政策的年度发布量也呈现出随重大科研不端事件波动的明显特征,各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发布数量也随科研不端事件波动。2002—2007年间,各高校发布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较少,平均为每年2项;2006年“汉芯事件”曝光后,在国内引起了高度重视,我国于2007年3月成立了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国家及其部委发布了多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见图1)。2008年各高校的发文数量也激增,并于之后的3年间保持稳定;2011年2月10日,科技部通报因严重学术不端撤销李连生2005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随后于2012年发布《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科研诚信教育以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作出了新的规定,2011—2013年各高校发布相关政策数量迎来了更大的一波激增,增加了17项,在之后的3年间数量有明显下降;2016年“韩春雨事件”曝光后也引起了关注,由此,在2017年、2018年发布相关政策的高校又增加了。2019年“翟天临事件”又引起相关政策发布少量增多。可见各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发布量确实会随重大科研失信事件波动。

3.2政策标题分析

各高校科研文化存在差异,不同高校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政策标题会存在差异;但高校制定政策一般会参考教育部、科技部相关政策文件,又有了同质性的可能。本文根据各高校颁布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标题关键词的不同,将其分为6大类,包括学术不端、学术行为规范、学术道德、学风建设、科研诚信以及论文作假等核心词,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为题的政策最多,占比为33.6%,其中不区分适用对象的政策占绝大多数。这些政策大多体系较为完整,包括了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受理和调查机制以及处理和申诉机制方面的内容。从学术行为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命题的政策也较多,政策数量为103项。这两个类型注重阐述基本的学术规范以及学术道德规范,包括从引文、成果发表、署名以及学术评价等方面,而略写或者不写调查与处理方面的内容。上述3个类型加起来总占比达到了78.8%,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都会从这3方面命名科研不端治理政策。

也有从学风建设方面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这部分政策注重加强对于全校科研人员所有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新进教师、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的过程管理、研究生及本科生教育等。论文作假处理办法侧重学位论文方面,包括论文作假行为的认定以及调查处理办法等。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一般从介绍调查机构、预防措施、科研失信行为清单、处理办法方面等展开。

3.3政策关键词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是对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词汇进行统计计数,从而达到对文章重点内容的大致了解,对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是文本挖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使用集搜客平台进行文本切词和清洗,高校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高频词主要有:学术、行为、委员会、处理、调查、学术不端、认定、道德、建设、规范、决定、科研、成果等,如表2所示。

4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共现网络分析

利用集搜客平台进行分词选词操作后,得到了词频表,但是仅仅对这些关键词的出现次数排序还无法显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需要利用共现网络分析进一步挖掘这些主题词间的联系。共现分析是通过共词矩阵得出各特征词之间的关联度,以揭示信息的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知识。此处使用词汇的共现分析,目的是得出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词汇组合,通过他们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共现网络图的紧密程度,得出同质性与差异性谁的表现程度更大,从而进一步分析同质与差异之处。

通过集搜客平台得出共词矩阵,导入Gephi软件画出共现网络图,如图2所示。整体的共现网络图中,每个圆圈代表一个节点,圆圈大小代表节点标签也就是高频词的词频高低,线条颜色深浅和粗细代表两个节点关系强弱。学术、不端、行为3个节点的关联大,与处理、学术、科研、学风、建设等也有较大关联。通过共现网络图,可以概括出政策的大致内容,包括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受理和调查以及处理等,也对应了上文对于政策内容的划分,说明划分合理。

从每一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提取出各自的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汇集成“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文本。首先在集搜客中导入该文本,分词选词后得出词频表,得到共词矩阵,导入Gephi画出这一文本集的共现网络图,如图3所示。每一节点的大小表示词频,可以看出“学术”“成果”“他人”“不端”“发表”等词出现次数较多。两词之间关系越强线条颜色越深,“学术”“成果”“不端”与“他人”,“剽窃”与“研究成果”等词汇之间的关系较强。通过高频词与边缘词如“伪造数据”“署名不当”“捏造事实”等显示出本部分研究主题是“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

根据该图绘制的紧密性,体现了各高校在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时的同质性。通过概览各高校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机制,发现其所表达的宗旨大体相同,都为抄袭和剽窃、伪造和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正当署名、泄密、包庇和伪造学术经历等。究其原因,大多高校在此部分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制定上参考了教育部于2016年6月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经过统计,样本中共有25所高校的25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完全借鉴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其他大部分高校也是参考该政策,结合本校校情,制定出更细化、更适合自己的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

4.1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

各种科研诚信相关政策主题不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参考的文件不同。有些高校在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时,参考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发布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例如《河南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也有些高校参考由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于2018年12月发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由科学技术部于2020年7月发布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令)。差异性也表现在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完整度上。有些高校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时,注重强调更加细化的各种不端行为,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点出了类似抄袭、伪造以及一稿多投等行为的具体定义。

4.2受理和调查机制

将各个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受理和调查机制部分汇集成“受理和调查机制”文本,在集搜客中得到共词矩阵,导入Gephi中绘制共现网络图,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调查”“委员会”“举报”“举报人”“行为”等词汇节点较大,说明这些词语出现频数高,作为中心词与其他词关联程度高。通过汇总图中关键词,可以得出该部分核心内容为:举报人掌握一定证据线索后举报某人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机构受理后,决定实施正式调查的形成调查小组,经过一定调查程序后得出处理意见。各高校政策中“受理和调查机制”部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猜测是各高校科研诚信受理和调查机构设置不同,有些高校专门设置科研诚信管理部门,而有些高校是遇见科研诚信问题再临时组建调查小组,调查小组成员设置也有所不同,这表现为调查部分的差异化。

同质性体现在部分高校编制受理和调查机制时,完全借鉴了教育部于2016年6月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当然也不排除各高校制订政策时的相互借鉴行为。

4.3处理和申诉机制

提取各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处理和申诉部分,共同汇总成“处理和申诉机制”文本。绘制共现网络图,如图5所示。中心词有 “处理”“不端”“行为”“决定”“学位”“申请”“取消”“资格”等词。

“处理和申诉机制”主要表现为差异性。有些高校的处理制度较为详细,列出了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分别是在校学生、教职工、在本校学习或者工作的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兼职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的处理方式,有些高校在部分文件中采取一笔带过的处理方式,较为粗略。本文推测这是呈现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差异性也可能体现在各高校对于不同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程度上,因此,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有不少高校制定处理和申诉机制时,完全借鉴《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体现出同质性。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文本挖掘法,利用文本分析软件集搜客和绘图软件Gephi,分析了我国“双一流”高校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各高校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时,在“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上主要表现为同质性,而在“受理和调查机制”以及“处理和申诉机制”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

(2)高校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时,往往借鉴参考中央及其部委下发的文件,并结合本校校情细化、增加内容。同时,高校之间也可能存在互相借鉴的情况。因此,各项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整体上呈现出较大的同质性。但由于对重大科研失信事件的敏感度不同,差异性体现在各项政策的颁布时间、各高校的颁布数量以及政策命名的侧重点。

(3)各高校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在“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上,大多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文件。由于学术不端行为本身表现形式有限,因此,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但在实际的文本搜集工作中,发现各高校在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文本时存在同种意思的不同表达,这又表现为细微的差异性。

(4)在“受理和调查机制”和 “处理和申诉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各高校的受理机构与调查机构不同、处理制度的细化程度不同,由于校风文化不同,各个高校对于同种科研不端行为的容忍度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处理方式。

5.2建议

对于各高校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各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之间的横向联系。尽管各高校的科研不端治理政策在“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机制”上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但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性较大。例如,在“科研诚信”的表达方面,用词大不相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各高校在制定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时的有效沟通不够,差异化特征明显。因此,各高校不仅要在纵向上参考上级部门颁布的科研诚信相关政策,也要在横向上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弱化这种差异性。

(2)在国家层面,在保证一定差异性的同时,统一科研诚信的调查与处理机制。各高校在规定调查程序和处理办法时也各不相同。这种不统一虽有“因地制宜”的好处,但也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及善于投机取巧之人钻了制度的空子。因此,本文倡议构建国家政策为主、各高校制度为辅的双重规范机制。国家政策的权威加大,执行力度加强,弱化学校在科研诚信问题上的自主管理作用。也可以在法律层面上加大惩罚力度,真正达到学者不能也不敢抄袭、剽窃及盗取论文,坚决打击社会上买卖论文的非法交易。同时,更应加强各学者的思想意识教育,从源头上杜绝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锐,杨亮,李良强,等.我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特征及演化逻辑:基于文本挖掘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20):89-98.

[2]俞立平,周朦朦,苏光耀.中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演化特征研究:基于1981—2020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情报科学,2022(5):51-58,64.

[3]温虹,贾利帅.我国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1(4):48-54.

[4]邵亚伟.我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文本计量分析[J].档案学刊,2022(6):86-95.

[5]杜宝贵,左志远.基于1999—2019年数据的中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量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18):252-259.

[6]王聪,刘玉强.我国高校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中的科研诚信概念研究[J].科学与社会,2020(2):127-141.

[7]陈雨,李晨英,赵勇.国内外科研诚信的内涵演进及其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7(4):396-404.

[8]李真真,黄小茹.中国科研诚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J].科学与社会,2017(3):107-120.

[9]杨革,李晓辉,陈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问题及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1):130-135.

[10]饶剑苗,潘启亮.世界各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政策异同探究:基于文本分析视角[J].探求,2022(1):92-103.

[11]靳彤,赵勇.国内高校科研诚信管理工作进展研究:基于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前50高校的分析[J].情报工程,2021(5):87-99.

[12]史昱.中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的演变与评价(1949—2017年)[J].中国软科学,2019(10):158-164.

[13]张玲,恽诚涛,尹思力,等.我国科研不端治理政策与文献主题演化对比分析[J].现代情报,2023(24):1-13.

[14]PARNTHER C.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consider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context[J]. 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2022(1):60-75.

[15]LABIB K,ROJE R,BOUTER L,etc. Important topics for fostering research integrity by research performing and research funding organizations: a delphi consensus study[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21(4): 1-22.

[16]ZHANG N,GUO M X,JIN C H,etc. Effect of medical researchers creative performance on scientific misconduct: a mor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J]. BMC Medical Ethics,2022(1):1-9.

[17]CAO Y,JIANG Y W,ZHAO Y. A study on the content of integrity policies and research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J]. Frontiers in Research Metrics and Analytics,2023(10):1-17.

[18]DJOKOVIC R,JANINOVIC J,PEKOVIC S,etc. Relying on technology for countering academic dishonesty: the impact of online tutorial on students percep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J]. Sustainability,2022(3):1-17.

(编辑何琳)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 of research misconduct governance policies in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23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policy texts

Luo  Qingyun1, Mi  Jiayi2, Liu  Yuqiang2

(1.Warwick Manufacturing Group, University of Warwick, Coventry, CV4 7AL;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  Research misconduct governance policies are important means for universities to address academic frau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misconduct governance policies among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uses policy topic clustering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to mine and analyze 223 policy texts on the govern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isconduct in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extracting topic distribution and keyword weights, and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the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s of policy text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misconduct governance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homogeneity among universiti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or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acceptance and investigation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handling and appeal mechanisms. The article suggests strengthening the horizont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overnance polic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isconduct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while ensuring certain differences, and unifying the investigation, recognition, and handling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research misconduct; governance policies; text analysis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名称:山西省军民融合科技安全体系构建及预警监测研究;项目编号:2022J022;

作者简介:骆青云(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与数据分析。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高校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商业经济(2016年11期)2016-12-20 19:44:02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49:57
德语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比较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