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彤
图为《晨报》。
作为民国“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于1916年8月15日创刊,李大钊曾任第一任总编,陈溥贤开创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很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革命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决定了必须用它指导中国的革命,以实现救亡图存、国家富强。因此,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必要且急迫的。
《晨报》对马克思的生平和巨著进行了介绍,塑造了马克思学术渊博、顽强抗争、积极实践的良好形象。这种高尚的品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个人追求极其相近,从而在精神层面拉近了中国人民与马克思的距离,更容易让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晨报》上比李大钊更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用笔名“渊泉”写作的陈溥贤。他的众多文章,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陈溥贤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向中国系统介绍唯物史观的开始,具有启蒙意义。在《近代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一文中,他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献身著述的奋斗历程,对马克思本人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文中写道:介绍马克思之奋斗生涯,实有两大用意。其一,欲引起诸君研究社会主义之兴趣;其二,欲使诸君知古来贤哲献身求学之生涯。倘读君于兹篇,略有所得。而此一得,即为诸君异日献身研究社会主义之动机。此外,他撰写的时评《各国要承认列宁政府了》,解释了布尔什维克的真实含义。
1919年8月21日,《晨报》连载发表了《西洋之社会运动者(其七马克思)》,对马克思本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至此,这篇文章和《近代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一起,使国内的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群众对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有了立体的认识。
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104周年诞辰纪念日,《晨报》发表《马克思传》《我们纪念马克思的意义》《俄国革命之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等多篇文章纪念马克思,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传》中,作者“雁汀”描写了马克思和妻子燕妮的爱情故事,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所以能投身于革命事业,敢于为人民牺牲。
作者“竞人”评价马克思是一位实行家。他在《我们纪念马克思的意义》一文中写道:“人人都知道马克思是《资本论》的著者,他一生著了许多历史的、经济的书。但还是很少的认识他是实行家——第一工人国际的创造者。自马克思以来,工人才有国际的运动,工人国际的运动才有真正实际的效果。”
李大钊为寻找国家出路而致力于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晨报》副刊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战斗”阵地。
在以笔名“守常”投稿的《战后之世界潮流(一)——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中,他描写了俄、德两国爆发苏维埃倾向的政治革命。文中指出:“在这回世界大战的烈焰中间,突然由俄国冲出了一派滚滚的潮流,把战焰的势子挫了一下。细查这派潮流的发源,并不在俄国,乃是在德国。果然不久,在他的渊源所在,也澎澎湃湃地涌现出来。这烈火一般的世界战祸,可就从此消灭了!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就是社会革命的潮流!”
在理想抱负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李大钊也曾强调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力量。
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一文中,李大钊写道:“我希望活泼泼的青年们,拿出自杀的决心,牺牲的精神,反抗这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我们断断不可只为厌世,为生苦而不怕死,应该为造世为求乐而不怕死。由此说来,青年自杀的流行,是青年觉醒的第一步,是迷乱社会颓废时代里的曙光一闪。我们要努力向前冲出这个关头,再进一步,接近我们的新生命。我不愿青年为旧生活的逃避者,而愿青年为旧生活的反抗者!不愿青年为新生活的绝灭者,而愿青年为新生活的创造者!”他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青年自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建立新的人生观和改造社会制度两种救济方式。他还认为青年自杀的流行是青年觉醒的第一步,但更期盼青年把救国爱国的热血投入到反抗旧生活的斗争中,投入到创造新生活的奋斗中。
在实践方面,李大钊对青年提出了一些要求。在《青年与农村》中,他写道:“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在他看来,我们要想实现彻底的革命性变革,就需要青年人深入社会、深入农村去宣传社会主义,在启蒙劳工阶级中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中,他认为人生求乐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劳动实践。文中写道:“我们有热情的青年呵!快快起来!努力去作人的活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的人,自然没有苦境跟着他。一切物品,都是劳动的结果……这消遣的法子,除去劳动,便靡有正当的法则。”
此外,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晨报》上也有很多介绍。如李大钊用笔名“守常”发表的文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作者“食力”连载的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陈溥贤发表的柯祖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等。
在引领新的思潮中,《晨报》对十月革命进行了较为及时和详细的介绍。据统计,自1918年12月至1925年9月,《晨报》刊登有关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138篇,其中包括李大钊(署名“守常”)发表的19篇,陈独秀发表的2篇,瞿秋白发表的通讯报道40余篇。
1919年3月1日,《晨报》刊载了王光祈写的《俄罗斯研究》,呼吁有志之士研究十月革命和它所运用的主义。1919年4月10日至26日,该报连载发表了《劳农政府治下之俄国》,详细介绍了俄国的教育方针、土地政策、政府组织构成、产业政策等。
李大钊在《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中提出应该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加快联结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
李骏在《俄国十月革命》中提出,我们也要借鉴俄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他认为,十月革命以后的政治活动分子是布尔什维克党,他们在革命前的活动与革命后的努力处处皆足为我们借鉴。
1922年11月7日,作者伏庐发表了文章《俄国革命纪念日杂感》,竞人发表了《俄国革命之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武止戈发表了《俄罗斯革命第六周年纪念》,都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加深了人们对十月革命及其意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期。《晨报》刊登的马克思的著作和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大众认可并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离不开《晨报》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介绍马克思本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翻译马列著作,呼吁青年要施展抱负等举措,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从而在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