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李欣 王絮颖 李梓炫 孙松松
留学生团体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五四时期,中国不少有志青年远赴海外求学,力求在他国学习到救国真理。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许多思想,特别是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回国后,他们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将相关理论在国内进行传播,特别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团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我国清末民初政治经济形势、社会矛盾、社会思潮、留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19世纪末,盘踞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濒临崩溃,政治无比腐败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20世纪初,由于华工教育取得成绩,进而提倡国内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1916年6月,中法两国人士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欧乐、穆岱等为了“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促进中国经济文化之发展,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1917年,在国内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事实上已成为该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也重新建立,并在保定育德中学及成都先后成立各种各样的预备学校,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周恩来、蔡和森、向警予、赵世炎、李立三、李维汉、王若飞、陈毅、邓小平等进步青年,受十月革命以及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自觉把赴法勤工俭学当作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遇。他们到欧洲勤工俭学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理论与方法。他们身处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各种学说,废寝忘食地攻读马、恩、列的著作,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真实情况,从理论上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蔡和森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1920年2月,蔡和森抵达法国后,用“霸蛮”精神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猛看猛译”马列主义著作,翻译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的重要章节,并且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有详细的叙述:“我到法后,鲁莽看法文报,现门路大开,以世界大势律中国,对于改造计划略具规模。现搜集各种重要小册子约百种,拟编译一种传播运动的丛书。”并强调:“现已搜集许多材料,猛看猛译,迟到年底,或能成就。”蔡和森通过认真阅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反复思索,逐渐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周恩来到欧洲后,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精深研究,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他说:“我方到欧洲后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而现在我得有坚决的信心了”,“我们当信仰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他坚定地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恩来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以通讯的形式及时转告给天津觉悟社的同志,并建议觉悟社应以“明了”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为自己的信条。
赵世炎赴法后,经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给国内同志的信中明确表示,不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抱有任何幻想,不要对社会改造抱空想,“务要冷静处窥探人生,于千辛万苦中杀出一条血路”,主张脚踏实地去发动工农群众起来革命。
纵观中共旅欧支部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邓小平等旅欧同志在党内是马列主义水平比较高,理论准备比较充分的。他们利用勤工俭学系统地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对“左”、右两种倾向,自觉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有的甚至直接参加了列宁领导的欧洲各国共产党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这些同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具有较高的识别力。他们具备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起了重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育德中学的闻名与留法勤工俭学高等预备班的创办是密不可分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1917年,李石曾到保定参观育德中学,发表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的演讲,号召学生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育德学生深受感触。李石曾等人对育德中学的教学方针和教学质量颇为赞赏,提出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而留法勤工俭学的宗旨又与育德中学当时主张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宗旨相契合,故得到校长王国光赞同,随即将学校的法文班改为“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并把校工厂改为实习工厂。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保定私立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高等预备班于1917年8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保定私立育德中学从1917—1920年共办预备班四期。第一期是由本校第十班毕业生和上届毕业生组成的,人数共计31人,都是河北籍,于1918年6月毕业,1919年陆续赴法。第二期于1918年9月招生,人数总计86人,湖南学生多达72人,有“湖南班”之称。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就读。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曾于1918年10月6日从北京专程到保定看望育德中学留法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和刚从湖南来到保定,即刻又要转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名湖南学生。第三期有63人,刘少奇在此班学习,当时名为刘士奇。
1919年,保定学界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新思想的热情高涨,育德中学建立的“社会问题研究会”、书报贩卖部,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在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先进分子的组织活动下成立。从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不辞艰辛、远涉重洋,寻求科学和真理。从他们中涌现出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为后人熟知的青年才俊,在汲取西方先进文明营养的同时,利用在欧洲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领导人。
到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多达2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到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420人,旅法党员(包括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苏联回国的党员)已达77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8%以上;到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994人,留法的党员达到210人左右,超过全国党员总数20%。
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作为职业革命家,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立育德中学历史研究会,发扬留法勤工俭学精神
育德中学历史研究会的成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灵魂所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育德中学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
(作者孙李欣为河北保定市育德中学党支部书记,王絮颖为团支部书记,李梓炫、孙松松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