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臻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对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党组织的建立贡献巨大。天津作为北方的重要工业城市,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近代工矿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天津近代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近代西方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在此背景下,私人关系、学缘关系和地缘纽带成为李大钊领导天津早期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李大钊在天津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主要有三条脉络。
第一,求学于北洋法政学堂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北洋法政学堂教授高等法律、政治、理财等,以造就完全政法通才为主旨,是清末民初法政教育的突出代表。李大钊于1907至1913年在北洋法政学堂求学,此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思潮空前激荡,李大钊也开始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在求学期间,李大钊和于树德成为前后届同学。1917年,于树德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参与组织天津新中学会。1918年,于树德东渡日本求学。于树德留日后,新中学会进一步扩展为留日学生的爱国团体,其主要成员是留日的天津南开学校和天津法政学校的毕业生,周恩来、许德珩、安体诚、陈翰笙等均是该组织的成员。
第二,留学日本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天津早期新式学堂在办学模式上与日本的各类学堂较为接近,受到日本文化影响以及地理因素上的便利,一些天津进步青年选择赴日留学,李大钊就是其中之一。1913年,李大钊赴日本留学。1916年,李大钊创办了留日学生总会的机关刊物《民彝》,结识了黄介民、陈溥贤等人。黄介民及其创办的大同党和鼓吹的新亚主义亦成为李大钊搭建人际关系网络的媒介和平台。1917年3月4日,黄介民回忆:“复往天津以张涤非、张蓬仙之绍介访常策欧、周翔宇,并订为新亚同志,分担进行。燕京访密友告一结束,遂托李守常主持一切。乃复与李守常、张泽民、高一涵、仇亦山、熊黑士商设北京神州学会支部事,以公开机关容罗各面人才,为进行之一法。”可见,此时李大钊与周恩来这样的进步青年已经形成了联系。
第三,通过进步学生社团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与进步学生团体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创建和指导学生社团、创办进步刊物,结识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为其后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8年10月,李大钊帮助并支持成立学生救国会。该会于该月20日成立国民杂志社,李大钊应邀为指导。许德珩作为学生救国会的重要成员,曾在《回忆国民杂志社》中提到,1918年4月,国民杂志社商量好发动一个群众性的反日爱国运动。在此次运动中,北京的北大、高工、法政、医专工专、高师等校的学生开始团结起来,成立“学生爱国会”的组织,除了北京的学生外,天津“觉悟社”的谌志笃等也加入了该社。
随后,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李大钊广泛结识进步青年,特别是天津地区进步青年的一次重要的机遇。1919年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积极组织北京学生参加拒签巴黎和约的爱国运动。在其领导下,北京各校学生发表宣言,散发传单,号召群众开展斗争。随后,天津学生也开始支援北京学生。天津高等工业学校的谌志笃、南开中学代表马骏和第一中学的韩致祥、北洋大学的谌小岑等人开始领导并参与天津的学生运动。随着学生运动的发展,天津学生联合会决定派遣大批同学到北京示威请愿。在声援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天津进步学生结识了李大钊并进一步密切了联系。在返回北京的路上,受到北京革命形势与思想浪潮的感召,周恩来与同行进步青年商议创立觉悟社。9月16日,周恩来、谌志笃、马骏、邓颖超等在天津成立觉悟社,成员共有20人,包括10个女青年和10个男青年,覆盖了北洋女师范学堂、南开中学、直隶第一中学、北洋大学等多所学校。觉悟社成立后,李大钊于9月21日应其邀请赴天津与成员们见面,对于社团学习活动进行了具体的指导。10月,于方舟等10余名直隶省一中和直隶第一女子师范的学生成立新生社。在李大钊指导下,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等刊物,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于方舟、安幸生、李培良等人日后均成为天津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同一时期,张太雷在参与五四运动的过程中,与周恩来、于方舟等结下友谊,并作为天津学联的代表赴北京,结识了李大钊。在李大钊影响下,张太雷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协助李大钊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五四运动拓展了李大钊人际关系网络的支脉,也使其在北洋法政学堂和进步学生团体形成的两条人际关系的脉络进一步交织在一起,为其在天津建立党团组织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基础。1920年1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赴沪。陈独秀离开后,李大钊在天津会见了天津的先进分子胡维宪、姜般若、章志等,一起到俄租界苏俄友人鲍立维家中,探讨了无产阶级的组织形式和领导作用,研究了从事天津地下工作的方法和内容。3月,李大钊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凝聚力量。天津的进步学生张太雷、于方舟、韩麟符、安幸生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此后,张太雷经常往来于天津和北京之间,传递秘密文献,并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4月1日,由于方舟等人创立的新生社改组为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办了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新生》杂志,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载体。4月至5月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天津,张太雷由鲍立维介绍为其当翻译。他随维经斯基到北京与李大钊会面,后又赴沪直接参加了维经斯基指导下,由陈独秀等人建立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返津后,张太雷又积极推动天津的工作。10月至11月间,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在北京先后成立“共产党小组”“共产党北京支部”,经李大钊推荐,天津的张太雷和江浩,加入共产党北京支部,开始筹备建立天津共产党组织,同时着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此时,谌小岑接受李大钊的安排,到天津会见其同学张太雷,开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1月,张太雷、吴南如、谌小岑、胡维宪等七人出席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张太雷任书记。12月,天津共产党小组成立,张太雷任书记。1920年,张太雷在李大钊和鲍立维的指导下,频繁奔走于京津沪,在中共早期组织创建活动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桥梁作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随着李大钊结识的留日学生陆续回国,李大钊在天津的三条人际关系脉络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深入开展学生和工人的组织动员工作,推动天津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天津作为近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在早期党团建设实践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关联并辐射到北方其他地区的建党实践。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在北洋法政学堂求学,后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形成了以北洋法政学堂、留日学生和进步学生群体为主的三条人际关系脉络,其领导建立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经历反映出其革命实践的丰富经验、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对北方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