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爱英 邓燕林 李瑜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教育性、娱乐性、渗透性、时代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应当加以重视。本文从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借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对策,即注重以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以丰富的物质文化感召学生的参与,以先进的体育制度文化保障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建设与发展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是促进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大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情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建设的速度与质量。为此,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且长远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应对不良思想的侵扰,从而形成正确且坚定的信仰。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高效开展,可以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相关人员应积极探索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路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高校校园中以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运动项目以及相关文化体育,比如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等所有内容的综合。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性。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较为明显的特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内容,校园体育文化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教育使命与历史责任,它可以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速度,增强其创造能力与道德素养,使之形成高尚的审美品位。
二、娱乐性。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娱乐大学生,从而缓解其压力,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着重于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使之在参与体育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进而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三、渗透性。这是指将相应的体育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使之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例如,通过竞技体育促使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充满活力的新青年。
四、时代性。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貌也是不同的。换言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它可以对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且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不断健全。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影响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网络时代,部分大学生沉溺在网络技术中不能自拔,由于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为此,其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这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大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无法从容应对不良思潮的侵扰,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干预,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体育文化的建设,则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首先,在参与体育训练中,大学生的大脑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例如大学生需要分析赛场上的情况,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所提升。其次,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使其骨骼更加坚韧,抗压能力越来越强。有许多体育项目属于竞技范围,大学生为了赢得对方,既需要研究战略与战术,力求从技能方面胜过对方;又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将有可能干扰到自己比赛的因素全部排除在外,专心致志地准备比赛。这便于他们养成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身出去,以更为客观、更为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良好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最后,体育训练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血管功能,增强其心肌力量;同时,在参与中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总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助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在讲授专业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德育元素,从而助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每一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自然也不例外。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则可以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道德情操。首先,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更为从容地面对在多个社会角色中转换,确保其个人行为符合群体的要求,以此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助力其在学习中取得全方位发展。其次,体育文化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了解体育新闻,这些新闻中的部分元素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从而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切实将国家发展目标与自己的梦想结合起来,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会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更为饱满的态度面对日后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从而在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借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正确的体育文化观的引领
长期以来,高校多过于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授,而轻视人文教育教学,致使大学生出现文化专业能力较强而体育素质相对较低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速度,不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与成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使之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成为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一,高校应在认真落实教育政策的前提下,致力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时,结合教学规律、学生爱好等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体育项目,以此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比如建设体育文化节,高校可以以校园体育技能场地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体育文化节,以此培养大学生勇于拼搏与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打造出和谐、友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使奥林匹克精神得以不断弘扬;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例如新生运动会、羽毛球赛、拔河比赛等,使大学生得以在运动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于各个民族的学生的心中,从而在体育竞赛和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努力进取,在良性竞争氛围中茁壮成长。
第二,及时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其不断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不同的学生,其性格、理解能力、对社会的认可度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不论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中都能迅速融入其中;有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相对较弱,通常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的建设者与落实者,应深刻意识到自身肩上的重要性,在实际授课中,积极落实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掌握体育技能要领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二、注重丰富的体育物质文化的感召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中具体可以感知的部分,是确保体育文化育人效果得以不断提升的基础条件与物质保障。如果体育物质文化不够充足,那么就无法保障体育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大学生的训练质量也会有所下降,这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有效地丰富体育物质文化,高效解决体育物质文化供给不充分与不平衡的问题,为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必要的物质保障,减少由于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落后等而无法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需要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故而,高校应加大对体育物质文化的投入,比如拓宽体育训练场地,使广大师生有更多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购买合适的、多样化的体育器材,切实满足广大师生的训练需求。比如重视对体育场、器材等检查与维修工作,高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科学的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的状态;要求维护人员结合器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维护方式,并及时记录维护的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器材,则立即贴上停用标志,并向上级领导提出更换申请。此外,在建设体育物质文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可以参考广大师生的意见,及时倾听他们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体育物质文化,以此创造舒适、安全的现代化运动场地,为师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体育服务,以此感召与吸引师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全身心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强健体魄,和谐身心,获得人生精神的不断增强。
三、注重先进体育制度文化的引导
体育制度文化是确保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工具,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关键力量。体育精神的育人优势、体育物质文化的育体优势等都依赖于体育制度文化的引导与规范。如果体育制度文化不够先进、不够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那么体育文化将无从谈起。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以使体育文化育人工作得以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理念,将“德育为先,体育为重”理念落实到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此形成先进的制度,推动学生体育综合素养发展的速度。
比如建设国民体质监测制与体育运动学分制,让大学生根据专业教师所开出的运动处方,有针对性地参与体育训练,从而获得更多的成绩感与自信心;同时,自觉加入弘扬体育精神文化的队伍中,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比如完善体育社团运行机制,使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大力发展体育社团,例如“轮滑团”“街舞团”“足球团”等,并提供一定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支持,使高校体育社团得以正常运行,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再先进的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学生的需求、新的形势等出现变化,体育制度就会有所不足。故而,为保证体育制度文化的先进性,相关人员应使完善制度这项工作常态化,即随时探究各项体育活动的进展,一旦发现体育制度的作用受到了制约,则立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以此提升体育制度文化的科学性,应保持高度的耐心,体育制度的调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部分人员可能会因为无法接受这种变化,而抱有抵触情绪。对此,相关人员应报以高度的尊重,并运用合适的语言与方法引导这些人员做出科学的转变,使之从原来的抵触态度转变为高度支持,从而运用制度规范自身的不当行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而言之,建设与发展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建设高质量体育文化体系,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有着长远且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校相关工作者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以便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从而助力国家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楚爱英,1983年1月生,河南安阳人,文学硕士,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讲师,主要从事高职中文教学及研究;邓燕林,1981年11月生,广西桂林人,外国文学硕士,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语言教学及研究;李瑜,1978年11月生,湖南娄底人,教育学硕士,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语言教学及研究。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体育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113577)、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GXJK3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