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

2024-06-18 02:11程雅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5期
关键词:思政生命研究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乡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选题编号:2024RW2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雅婷(1987—),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生命教育是高校育人活动的重要内容,基于2004—2024年高校生命教育数据,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和中国知网可视化功能对该领域文献时序、作者、期刊、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源自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内容聚焦在生命教育理论研究、高校生命教育现状研究、高校生命教育路径研究、生命教育中的身体与心理研究、思政建设中的生命教育研究等核心热点领域。未来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研究,还需要从优化科研环境和加强团队合作、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现研究方法的有机整合、促进“大思政”格局下的生命教育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    键   词]  高校;生命教育;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021-04

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1]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强化高校生命教育,让学生在生命的自我探索中健康成长,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功能,对近二十年高校生命教育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了解生命教育领域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高校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丰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理论建设。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样本文献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2004年1月至2024年2月,反映21世纪以来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历程。研究综合“高校”“高等教育”“大学生”等主题词与“生命教育”并列检索,清理数据后,得到有效论文1549篇。研究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并采用陈超美团队研发的 CiteSpace 6.2.R2对样本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和突发性检测图谱以及辅助传统统计软件对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等进行统计,以期对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相关文献的热点主题和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

二、高校生命教育文献计量分析

(一)研究概况

1.年度发文量。从研究绘制的年度发文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1),该领域研究阶段性较为明显:前一个阶段为2004—2009年,发文量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2006年之后增幅逐年加大。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虽晚,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伴随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开始提升,辽宁、上海、湖南等地率先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都进入一个增长期。但这一阶段生命教育的发展缺少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在国家层面没有制订相关的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第二阶段为2010—2016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级纲领性文件中,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文量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第三阶段为2017年之后,该领域出现“降温”现象,总体趋势保持稳定。

2.发文作者与期刊。从文献来源看,近二十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论文合计241篇。其中,载文量为前五的分别是《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评论》,分别载文26篇(占比10.8%)、20篇(8.3%)、19篇(7.9%)、13篇(5.4%)、9篇(3.7%)。关注本主题的研究期刊相对集中且以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期刊为主。从核心作者来看,围绕高校生命教育在核心期刊发表最多的作者为解如华,发表3篇,其他作者均为1~2篇。相关主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缺少一定的持续性。

在所有期刊文献中,引用率最高的为赖雪芬于2005年发表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引用量为99次,反映出研究早期对生命教育实践操作的关注。近五年引用率最高的为黄科、叶启绩在《湖南社会科学》发表的《儒家生命智慧融入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引用量38次,也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进,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化。

(二)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有效了解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热点情况。结合表1和图2可知,从频次上看,“生命教育”“大学生”“高校”是该领域最核心的三个主题词汇,表明相关研究主题相对聚焦。“对策”“途径”“现状”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也相对较高,表明研究者也热衷于从生命教育实践问题出发,寻求提升高校生命教育质量的路径和对策。最后,“生命价值”“生命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词的高频词和高中心性,反映了研究者能够立足生命的本质拓展生命的意义,从而推出相关研究。

(三)研究趋势:关键词突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功能,生成近二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如图3所示。2004—2009年,早期生命教育研究主要关注从理论层面揭示生命教育概念的一般话题,研究者更侧重从素质教育、生命意识等宏观话题切入研究。2010—2015年,面对各种生命安全热点事件,研究者有了更多的现实情怀,更侧重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出发,寻求提升生命教育质量的路径和措施。2016—2024年,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生命教育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研究者面对新的工作方式,更侧重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出发,分析高校生命教育的思政属性并从更为全面的视角讨论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三、高校生命教育主题透视分析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的LLR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并生成图谱,进一步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热点。聚类结果显示,该领域研究主要围绕13个方面展开。通过抽取各类别主要节点并进一步对节点进行归纳概括后发现,近二十年,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生命教育理论研究(#0、#3、#6、#9),二是高校生命教育现状研究(#1、#2),三是高校生命教育路径研究(#4、#7、#11),四是生命教育中的身体与心理研究(#5、#10、#12),五是思政建设中的生命教育研究(#8)。

(一)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从研究者的立场看,生命的解读可分为如下视角:(1)传统文化立场:研究者常以庄子、张载等传统思想精髓为出发点讨论当代生命教育问题。[2](2)时代立场:研究者常在特定事件背景、现代化背景或后现代背景下讨论有关生命教育问题。[3](3)教育立场:对生命的理解最终回应教育活动的开展,生命的规律最终也会落脚于高等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思考。[4]

(二)高校生命教育现状研究

就研究内容而言,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从大学生生命意识出发,分析当前生命教育缺失情况;另一方面,聚焦生命教育活动,分析高校生命教育的难点和改进措施。例如,赵迎华结合工作经验剖析了高校生命教育理念功利、课程不健全、队伍需要加强的问题,并基于此探索了解决策略。[5]

(三)高校生命教育路径研究

针对高校生命教育缺乏的问题,研究者广泛探索了改进的路径。主要集中在:生命教育意识提升、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生命教育环境建构三方面。其中,生命意识提升,主要从大学生生命及其教育的问题和重要性出发,强调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渗透生命意识。[6]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主要围绕生命教育课程的系统建构进行讨论,从生命教育主题课程、主题讲座、实践活动、创作与交流等方面思考课程内容建设。[7]生命教育环境建构的研究更加强调从多重要素出发,系统整合资源,合力建设生命教育体系。另外,在着力推进高校生命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研究者也广泛开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系统介绍了德国、英国、美国等境外高校生命教育建设的理念和做法。

(四)生命教育中的身体与心理研究

鉴于生命活动与身体和心理的直接联系,高校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从研究数量来看,对于身体和心理的关注度多与学校生命安全热点事件有关。如何更好地保全生命是其根本立场,学者多从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出发,针对高校生命教育脱离生命、脱离健康、脱离身体的情况,围绕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和自我救助教育、身体锻炼教育等方面思考如何强化生命与身体的结合。[8]就心理与生命教育的研究而言,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通常呈现出互相依存的关系,即将生命教育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亦将心理健康视作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思政建设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从研究热点与趋势上看,将生命教育视作学生工作和思政教育的研究贯穿研究全过程。早期研究者常从德育角度出发,将生命教育视作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大学生生命观、价值感的培养。[9]随着学生工作研究的推进,生命教育特别是生命安全事件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关联方式:一是强调生命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内在观念上的契合性分析个体思想成长中的生命观念。二是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属性出发,强调思政工作在本质上就是生命教育工作,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三是强调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强调二者联合开展的具体操作方式。[10]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生命教育日益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成为本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优化科研环境和加强团队合作

本主题的研究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作者群且研究机构并不集中,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故而,研究人员的进一步合作,能够更有效地丰富研究内容,形成更具生命力的研究谱系。在强化研究团队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究环境,形成研究合力。

(二)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本领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缺乏,一方面理论研究多从哲学、文化角度出发探讨生命问题;另一方面实践层面又多围绕具体学生工作进行讨论分析。这导致理论上的生命价值在实践工作中只能成为口述和转达的内容,实践中的工作经验难以成为系统的理论解释。据此,在未来的持续研究中,有必要形成基于理论分析的实践探索,强化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强生命教育实践科学性和高效性。

(三)实现研究方法的有机整合

研究范式上主要为理论阐释和简单现状调查,缺少系统实证研究。大部分的理论阐释论文多为基于工作经验的自我反思,以介绍案例学校的有关工作为主,缺乏可行性和推广性的论证。大部分的现状调查论文,也缺少科学规范的统计学方法,主要通过描述统计反映学生的感受。这并不利于高校生命教育及其效果的循证分析,故而在研究结论及其效力有限。未来的研究,仍有必要从系统分析框架建构入手,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讨论生命教育实现路径及其应用效果。

(四)促进“大思政”格局下的生命教育建设

生命是学生顺利成长的重要内容,从早期以德育的方式渗透生命意识和正确生命观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将生命教育视作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和教育环境,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中,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促进生命教育实现,也成为本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将各方研究系统整合到育人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02)[2023-12-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9/03/content_5635117.htm.

[2]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7):30-36,

[3]孙卫华,许庆豫.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72-78.

[4]顾高燕,张姝玥.论生命教育的价值、属性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2021(1):38-45.

[5]赵迎华.新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现状及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36-138.

[6]侯朝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114-118,124.

[7]高璇,张胤.研究生生命教育课程方案设计的构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S2):45-47.

[8]黄佺,张绣亮,关鹏.渗透“三生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7):101-106.

[9]贾玉珍.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课题[J].教育与职业,2006(11):61-62.

[10]钱莹.生命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13(9):144-146.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思政生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