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萍
[摘 要]三维融通是指三维学习空间的融通,即思维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之间的融通。教师基于泛在学习理念开展教学,在思维空间与展示空间中研究广义泛在学习的应用,在实践空间中以狭义的泛在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实践探索,在三维学习空间中学习3D打印技术,在悟学、探学、展学三条泛在学习路径中提升应用分析、实践创造、批判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三维融通;3D打印;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5-0080-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倡导真实性学习,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学习资源。随着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其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3D打印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其一,目标不清,学习机械盲目;其二,成品以模仿为主,缺乏创造性;其三,评价不足,缺乏对过程的反思。
那么,如何使学生明确3D打印的学习目标,提高3D作品的创造性,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呢?
一、思维空间中的泛在悟学路径
广义的泛在学习认为,学习的发生、需求无处不在。悟学路径解决的是“为什么学”的问题。泛在悟学路径强调多维度学习,包括创设学习情境、转化适龄性问题、分析挑战性任务,需要师生共同收集信息并转换成问题、加工信息并分析任务。如果忽略情境的创设、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1.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创设能为驱动性问题的产生做铺垫。由于学生的学习多发生在学校,基于学校创设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教师要从中寻找与3D打印技术相关或是能使用3D打印技术解决某些问题的课程内容,基于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经历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或亲自参与了相关活动,体验了活动过程;或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通过观察对活动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创设与这些活动相关的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后期充分体会3D实物成品在相关情境中的应用价值。
经过筛选,笔者将3D打印学习的情境来源分为学校项目中心课题、学校劳动实践课程、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三维技术社团活动这四大类。
2.转化适龄性问题
适龄性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发现的真实问题,也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它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依据3D打印学习的四大情境来源,适龄性问题也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在学校项目中产生的问题、在劳动实践课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在三维技术社团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为学生搭建了技术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如教师节时,有的学生看到教师办公桌上堆放的自制贺卡和花朵,提出了“如何制作一个美观、方便的收纳瓶?”这一问题。
3.分析挑战性任务
挑战性任务由师生共同提出,旨在解决适龄性问题,依据学习过程可分为若干子任务。为了解决适龄性问题,学生广泛搜集并加工信息,分析挑战性任务。在3D课堂上,每一个学习任务,如制作花瓶、塑料碗、模型、笔筒等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对挑战性任务的分析分为信息加工和结构分析两大类。信息包括视频、文字、访谈记录、实验数据等。学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小组交流、头脑风暴等搜集信息,筛选其中的有用信息,并通过问题链、提示词、表单和思维导图等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分析挑战性任务,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字素养。
【案例1】为学校“巧手培绿种植园”制作“蔬菜名牌”
创设学习情境:种植园中,同学们之前播种的蔬菜种子纷纷长出了幼苗。有些班级在泥土里插上了名牌,有些则没有插。
转化适龄性问题:由于蔬菜还是幼苗,没有结出果实,大多数同学都叫不出名字。我们能不能利用所学3D打印技术,帮助同学们辨识这些蔬菜?
分析挑战性任务: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讨论、表单记录等方式,总结出“蔬菜名牌”要具备清晰、便于放置、不易损坏、吸引人等要素,并形成指向明确的挑战性任务——如何设计并制作一款清晰、便于放置、不易损坏、吸引人的“蔬菜名牌”?
二、实践空间中的泛在探学路径
狭义的泛在学习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焦点,使学习者在技术加强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建构。探学路径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方案—实践操作—交流迭代—解决问题”四个步骤为学生构建实践创造的探学路径(见表1),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1.基于目标,设计方案
基于解决问题的目标,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挑战性任务的方案设计,根据要求明确3D产品的基本要素,如大小、颜色、图案等,最终完成草图的绘制,必要时增加产品使用说明、功能介绍等。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学习表单进行独立思考,并适时开展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确保可行性的基础上形成多种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方案既是学生思维的呈现,又是学生创造的开端,还是后续软件建模的基础,因此,方案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2.搭建支架,实践操作
首先,建模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学具,使学生对3D虚拟模型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促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意。其次,教师通过问题大发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清单,如借助自查表,帮助学生厘清已经掌握的操作和需要学习的操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梳理出本次任务需要掌握的技能。最后,建模时,教师适当提供微视频、学习资料等,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初步建模。
3.合作互助,交流迭代
交流迭代即先交流再迭代,是指学生对照产品量规,对虚拟产品进行的自我修改,也包括小组、个体阶段性展示和评价之后进行的作品修改。通过重新对照评价量规中对产品的具体要求,以及展示和组内讨论,学生取长补短,吸收其他作品的优点,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发言支架,帮助学生厘清自己作品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进行介绍;同时,教师还要包容学生的有效失败,并帮助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4.打印成品,解决问题
打印一个3D作品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只有符合产品量规,学生在3D One软件中建立的模型才能被打印出来。此外,对于相似度较高的作品,在不影响美观、使用的基础上,应选择耗材少的作品进行打印。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学生将符合要求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实际应用,并对作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调查,实现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连接。这既是应用3D作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体现,也是学生后期展示评价的有力证明。
【案例2】3D创意花盆的设计与制作
设计方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3D创意花盆应该具备的三大要素(见下表),并根据要求完成草图绘制,明确花盆的具体样式。
[要求 具体内容 美观 外观、大小、颜色合适 功能 符合花盆的实用功能 创意 形状、图案有创意 ]
实践操作:运用3D One软件建模。填写学习自查表,明确哪些操作已经掌握、哪些操作需要学习。通过自查,学生得出“浮雕命令”和“减运算方法”是新内容,并通过微视频、学习资料自主探究,尝试初步建模。
交流迭代:先小组讨论遇到的问题,再向全班介绍分享。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完成作品的迭代更新。
解决问题:展示评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挑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打印,并投入使用。
三、展示空间中的泛在展学路径
展学路径解决的是学习评价的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报告、虚拟作品和实物成品等,教师搭建课内外展示平台,通过汇报、展览、义卖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体会3D打印技术的应用价值,拓宽学生的“认知化疆域”。展示的对象是学生的实践成果。展学路径的开拓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批判性评价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1.研究报告发布
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图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括作品的评价量规、设计图、自评表、互评表、团队合作评价表、作品介绍发言稿、问题清单等。报告发布指向课内的过程性评价,采用组内和组间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针对研究报告进行讨论;组间交流指全班性的介绍发布,由教师组织。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梳理知识内容,思考学习方法,为其后续学习奠基。自评表包括对本次学习任务中知识难点的掌握和实践程度,团队合作评价表则包括组内和组间的互助竞争评价。所有评价均采用量化标准,方便学生操作。
2.虚拟作品展示
虚拟作品是指根据设计草图,利用3D One软件制作的虚拟作品。由每个小组展示介绍本组作品,包括设计缘由、面临困难、创意点,等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介绍的文字支架,帮助学生提炼主要内容。
虽然虚拟作品不是最终的学习成果,但是由于3D打印学习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实物成品产出之前,对虚拟作品进行评价也非常重要。学生根据评价量规,对虚拟作品进行评价修改、迭代更新。这样,在实物成品产出之后,就可以将虚拟作品和实物成品进行比较,从而了解3D打印技术的限制条件,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3.实物成品发布
实物成品发布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教师引导学生先借助发言稿和实物成品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再利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课外,教师为学生提供面向全校的展示舞台,将学生制作的3D实物成品介绍给全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介绍作品亮点、说明制作过程、听取“用户”反馈等,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而三维学习的育人作用也得以持续发挥。
能将自己在3D课堂中设计并打印出来的作品带出课堂,并在全校进行展示、介绍,学生倍感兴奋。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握全校性活动的契机,如“爱心义卖”活动期间,让学生挑选部分3D实物成品参加义卖活动;“植树挂牌”活动期间,让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植物名牌并悬挂。借助这些活动,学生将在3D课堂中制作的实物成品展示出来,体会到3D作品的实用性,了解了3D打印技术的优劣,为后续学习中产生更多想法和创意打下了基础。
只有将技术学习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注重技术的生活应用,才能发挥技术的最大功用。笔者通过探索泛在学习路径,在3D打印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三维融通空间,使学生在思维空间中进行多维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应用分析;在实践空间中从“最近发展区”开始实践创造;在展示空间中尝试批判评价,拓宽“认知化疆域”。通过泛在学习,最终实现了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林椿.产品项目研发模式下小学3D打印课程的教学策略[J].教师博览,2021(21):69-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张琦,黄益栓,黄展鹏.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三维建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3,31(6):113-116.
[4] 姜王宁,陈胜银,刘凤娟.3D打印技术支持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15):161-163,172.
[5] 刘晓钰,杨滨源.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现代化建设[N].科学导报,2023-11-24(B4).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