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ICT类专业群的产业学院顶层设计探析

2024-06-18 14:36王真文赵克林蒋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3期
关键词:学院教师教学

王真文 赵克林 蒋周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高职ICT类专业群产业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ICT人才的重要平台,其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对提升学院整体实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某高职ICT类专业群产业学院为例,从产业学院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产业学院的定位、主业、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运行制度、育人模式、教师定位发展、各方准入和退出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实践验证,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该学院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    键   词]  产业学院;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93-04

产业学院是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各个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各种类型和覆盖各行业的产业学院纷纷成立。产业学院以产业发展、高质量就业为办学目标、职业胜任力为内在引力,提升高职学生对产业学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产业学院的建设还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高职ICT类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主业不明确

产业学院功能定位是协助办学还是发展产业?还是产业和办学必须齐头并进、共同做大做强?当产业项目缺乏时,是企业还是双方共同拓展产业学院的项目?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产业学院是双方或多方(政行企校)参与的理事会?还是院长负责制?或者是治理专家委员会?当生产与教学冲突时,谁让路?当教师和企业参与人员分歧较大,如何才能达成一致意见?当教师产业能力不足时,教师的主业是否需要阶段性聚焦产业?

(三)运行制度不完善

运行制度不完善,带来运作不顺畅,协调或牵头落实力度不足,导致可持续性发展面临威胁,这些运行制度包括组织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激励机制等。因此,校企双方应完善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

(四)产业学院教师定位模糊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难以明确,诸如如何有效监管,项目效益如何分配、研发成果归属等问题不一而足。而ICT类专业技术更新快,最新的教学项目缺乏;教师项目能力不够,教师参与产业学院项目的愿望较弱,校企双方仍然“两张皮”。

(五)产学研用配合度低

ICT产业知识、技术更新快,导致产业学院专业难以实时对接产业,产学研用处于分离状态。而现行教育教学制度不能良好支撑产学研用配合,所开课程不能实时对接企业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不匹配,缺少教学资源,教而不产、产而不教、科教分离,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新设备进课堂难。

二、高职ICT类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的顶层设计

产业学院顶层设计是指在产业发展背景下,对产业学院的定位、主业、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运行制度、育人模式、教师定位发展、各方准入和退出条件等方面的全面规划和设计,以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在进行产业学院顶层设计之前要了解各方的需求。

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通过产业学院获取与产业对接紧密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学院的需求。职业学院希望将项目做大做强,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高素质人才,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备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的需求。教师希望在产业学院获得良好的研究、教学和职业发展平台,可以开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科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企业的需求。企业希望产业学院能够培养具备实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提供解决生产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可以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受益的运行机制(制度),激发四方深度、持续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原始动力,为学生提供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教学和实践机会,促进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从而推动产业学院实体的良好持续发展。

(一)明确产业学院的定位和主业

产业学院的核心定位为人才培养,这是产业学院所必备的核心功能,具有根本性和唯一性。产业学院的其他功能定位,包括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信息交流等,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这些是产业学院的诸多基本功能,具有可替代性,各院校可视自身情况进行增减或调整。

产业学院的主业是企业生产、项目目标,教学规律适应生产规律,旺工淡学。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知识、资源、信息化的高度集成,整体形成集“产、学、研、用”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服务机制,以保证满足产业所需人才的精准、有效培养。因此,产业学院要牢固树立企业主体意识,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目标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双方充分沟通,目标达成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互惠共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二)选择合适的产业学院组织架构

适宜、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产业学院的能量,使组织更好发挥协同效应,达到规划的合理运营状态,产业学院组织架构的设置决定了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

产业学院通常实行理事会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建立健全理事会工作机制,形成重大决策和事项经由理事会研究讨论的工作流程,每一届理事会任期三年。理事长代表理事会领导学院的方向与战略,理事长一般由职业学院派人担任。

产业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育、企业和行业领域组成的专家共同指导专业建设,以设计标准化、符合产业需要的专业建设方案。

产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任命,在理事会领导下,全权负责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产业学院副院长两名,其中学院一名,企业一名,学院副院长负责相关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管理(校内);企业选派副院长负责相关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成立校企公司,负责公司运营、创新创业、就业服务等工作。

(三)制定产业学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发展战略就是一定时期内对产业学院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点及发展能力的重大选择、规划及策略。其真正目的就是要解决产业学院的持续发展问题,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学院的战略是要聚焦领域而不是泛泛的大而全。高职ICT类专业群对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对应领域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软件开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等。在建设高职ICT类专业群产业学院时,要选择具体的产业领域或企业的相关业务板块,如××通信技术产业学院、××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学院、××智能汽车产业学院、××车联网产业学院等。这样,产业学院的业务才能聚焦,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

在战略确定后,产业学院一定要确定其中期、短期或长期发展规划,既包含产业学院的年度或中期生产目标,也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还涉及“产、学、研、用”的各个方面,这些目标是牵引产业学院开展工作的动力。而且,这些规划还需要有明确的业务项目做支撑,是产业学院员工、师生的共同工作目标。

(四)制定管理体系,确定责权利

产业学院的管理体系,是基于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制定的。包括理事会及相关机构、人员产生和职能,产业学院的主要任务等,并授权相关人员制定产业学院的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等,如:

1.决策机制。“双主体”合一的决策机制,产业学院决策层具有“双管理”功能(既管理产业学院的企业人员,也管理产业学院的师生),即管理产业学院的全体员工,进入产业学院的人员仅有“员工”这个身份。

2.明确责权利。明确、平衡各方的责权利,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育,为产业界提供人才支持和创新应用,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和支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学生的责权利。学生有权利要求产业学院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保护他们的权益,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但其责任是服从产业学院的教学和实践安排。

(2)产业学院的责权利。产业学院有责任与产业界保持紧密合作,了解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并确保学生获得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实用能力和知识;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支持教师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并提供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当然,具有获得相关研究成果、生产项目收益的权利。

(3)教师的责权利。产业学院有责任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支持教师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并提供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教师也有权利要求公平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教学方式。

(4)企业的责权利。企业需要保持开放态度,让产业学院了解需求、接纳毕业生,给予学生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当然有要求产业学院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选择优秀人才的权利,提供专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3.利益分享原则。产业学院的利益分享按校企双方投资比例,科研成果“双拥有”。相关细则可以制定产业学院绩效奖励管理办法予以明确。

(五)完善产业学院的制度建设,保障有序运行

产业学院应建章立制,确定产业学院各方的职能以促进产业学院业务的良性发展,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健全产业学院教师的权利保障体系,并确定产业学院产学研用、岗课赛证实施路径等。

1.产业学院联席会议制度。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审规划、核预算、下任务、投资源,议决重大事项,形成会议文件,以便院长组织各部门执行,院长对理事会负责。

2.各方常态化协调制度。每月召开1次协调会,负责各方(含联盟单位)日常联络,按时收集、发布各方供需信息,督促各部门编制任务书、年度总结,及时向产业学院院长汇报工作进展,组织项目申报、结项。

3.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分为运行经费、专项经费。运行经费用于日常办公、教育教学活动。运行经费由部门主管审批使用。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师资培养、产教融合、技术攻关、师生竞赛、资源开发和成果建设,由部门申报、院长审批使用,专款专用。

4.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制度。产业学院教职工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教研教改、产教融合产生的课题、专利、软著、论文、标准、报告、样机、荣誉等成果属于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属产业学院和参与方共有,发明人无权自行转让,须按相关流程办理手续。

(六)双主体育人模式,促进产学研用良好融合

产业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广泛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室、研究中心、科创基地,保持专业群内各岗位教学内容与产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同频共振。共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建生产基地和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服务,实质性推进“三教”改革,把专业建到产业上、课程建到岗位上、课堂建到项目上,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匹配、教学规律与生产规律匹配,缩短校企“最后一公里”。

双主体育人实现岗课赛证一体化。开发系列岗课赛证资源,鼓励学生自学成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推行广义学分制,广泛实行以证代课、以赛代课、以工代课、以项目代课、以绩效代课、以特长代课、以活动代课、以双创代课、以成果代课,探索“学习时间+效果”认定学分机制,用学分银行管理教学活动,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产业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是产业学院与传统的企业订单培养人才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人力供给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科教融合、实习实训及时让学生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促进产学研用良好融合。

(七)清晰定位产业学院教师,激发工作积极性

制定产业学院人事与岗位化“双师”教学队伍管理办法,通过制度清晰定位产业学院教师,实施“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建立符合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人事制度,依托产业学院,灵活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人员到产业学院兼职、任教、科研,学院教师到企业兼职、实践、研修、轮岗,确保产业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双达标。

二是打造结构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参照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标准,培育高水平专业群负责人、岗位负责人和教学名师。执行师培学分制,持续培育团队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优化团队年龄、学历、职称、专兼、能力等结构,师生比符合我省高水平专业群要求。

三是打造高水平产业导师团队,学院设立产业导师特聘岗,明确考核标准。产业学院实施产业导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合作企业委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产业导师,以兼职兼薪、教学科研、参与项目等方式工作,确保产业导师承担不少于60%学分的实践课教学任务。

四是强化专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设立专职教师实践岗,明确考核标准。产业学院实施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行动。产业学院常态化派遣专职教师、辅导员到企业跟岗实践或轮岗,以技能训练、技术开发、岗位体验、参与项目等方式工作,确保每位专职教师每年在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并将产业项目整理、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材。

五是明确绩效奖励制度。针对产业学院实际,制定教师的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实施方案、教师绩效考评办法等制度,完善常态化管理,有效保障产业教师项目分配、绩效奖励、晋升和发展的权利。

(八)设定产业学院各方准入、退出条件

设定产业学院各方准入和退出条件是为了确保参与方的合规性、实力匹配和持续合作的可行性。准入条件的设立意在保证参与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能力,从而确保产业学院与各方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实现双赢的目标。

1.校方准入条件。合规要求:满足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认可条件。办学条件:拥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包括教师队伍、实验室、设备等。

2.企业准入条件。经营状况:企业具备合法合规的经营资质,无违法违规记录。行业背景:企业在产业领域具备良好声誉和专业实力。产学合作意愿:企业愿意积极参与产学合作,提供资源支持和实践机会。

3.退出条件。设定退出条件时,应充分考虑各方的权益和利益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同时,为了保证顺利退出,合作协议中应明确相关程序和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提前通知期限、赔偿责任、资产和资源归属等方面的约定。

(1)经营不善或破产。企业方面如果经营出现严重问题,无法继续支持产业学院的发展,或者面临破产清算等情况,会影响合作的继续进行。

(2)违反合作协议。各方如果严重违反合作协议中的约定,如未履行合作责任、未提供应有的资源支持等,应考虑退出。

三、实践探索

2021年到2023年间,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中国通信建设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成立中通一局ICT产业学院,采用混合所有制公司的运行管理方式,实施产学研用、岗课赛证的方法,校企双方责权利划分,修订或编写产业学院系列管理制度。

通过以上举措,产业学院生产业务发展良好,专业建设水平和师资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培养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极大好评。产业学院在后续建设中,将持续常态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意见反馈机制,以人才市场为导向,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建设方案,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学院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

四、结论

产业学院以国家“一体两翼”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为引领,加大人财物投入,立足区域面向全省,产学研用并举、岗课赛证融通、政行企校协同,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做大、做强三大平台,打造高水平的ICT技术专业群。

以产业学院顶层设计为例,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31-33.

[2]杨应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15-116.

[3]朱跃东.高职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之惑与应对之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1-67.

[4]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5]赵克林,张又文.论公办高职院校企业学院运行须处理的“八大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9(11):33-38.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2023年度科研立项课题“民办高职院校ICT类专业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GXHZWC82751)。

作者简介:王真文(1967—),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网络、职业教育等。

猜你喜欢
学院教师教学
初等教育学院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院掠影
圆我教师梦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