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技能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农民工群体作为全国职工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能提升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从职业院校的视角对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策略进行探索,发现职业院校理应成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文章基于非正规培训和非正式培训理念,提出了“非传统培训”的概念,为职业院校构建农民工培训新路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非传统培训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随后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1]技能型社会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热点,为我国职教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就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普遍素质,大规模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在劳动者大军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农民工群体。根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其中农民工2.93亿人,所占比例超过70%。[2]可以说,技能型社会构建成功与否,取决于农民工群体技能培训的成效。但是,虽然一直强调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农民工培训存在培训资源整合欠佳、工学矛盾突出[3]、农民工参与培训内生动力不足[4]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非传统培训方式的视角,对职业院校助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策略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职业教育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事业提供一定借鉴。
一、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专业体系和大量的培训场地和师资,通过将职业教育同农民工职业培训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是增强农民工队伍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5]
(一)政策与法律的要求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推动职业院校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6]2021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将“实施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动员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7]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表明“职业培训可以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这些重要的政策文件和法律,都充分强调了职业院校应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社会培训是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劳动者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技术技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路径。
(二)学理层面的价值
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多学科理论,除了职业教育学之外,当前主要有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其研究较为深入。
社会学主要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的视角关注农民工教育培训,认为“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8]受教育程度制约着人们的行业、职业和社会流动的可能, 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分层过程。由于不同层级的人群事实上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社会层次又反过来刺激着人们接受教育[9],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分层会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社会通道。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参与度,帮助他们加快社会流动。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管理学主要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待农民工培训。根据经典人力资本理论,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人力资本[10],而职业技能培训正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更有学者研究认为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技能培训,对受训者收入的报酬率甚至高于基础教育。[11]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增收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第二是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获得正规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稳定性。因此,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职业技能培训既可以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也可以提高劳动报酬,无疑是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帮助其获得稳定、体面、高收入工作的最有效、最实际可行的途径。[12]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问题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职业院校具备强大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但是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力度并不大,效果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
(一)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
有学者对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做了实证研究,发现6成以上的农民工表现出了较强的培训意愿,而且那些不愿参加培训的人中, 多数是因为没时间、没资金或担心培训的质量, 而非主观上不需要或不愿意参加培训,并且在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主要是专业技能、创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等实务性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培训。[13]但是,职业院校在培训资源供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培训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性不足。职业院校在设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时,往往受到传统的学校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授课模式往往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相对缺乏[14],导致在为农民工群体进行培训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性培训的实用性原则,过多强调了理论的传输而忽视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培训理念;第二,职业院校的知识技能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以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满足各大企业的需求。[15]职业院校知识技能体系落后于实际生产一直是职业教育被人诟病的痛点之一,这种落后的知识技能体系导致培训大多只能针对初级岗位从业所需的初级技术技能,侧重于上岗培训,而无法深入开展高级的技术技能培训,无法满足当下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高品质需求,也无法形成“低-中-高”相互贯通、相互衔接的培训体系。
(二)学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农民工培训需求
职业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基本单位,其组织属性决定了其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规范性。一般来说,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都是统一的,有着基本的规定。而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固定,且群体数量庞大,课程无法按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安排,导致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矛盾。而且针对学生制定的校规校训对农民工的约束作用也不大,尤其是在一些全日制的高职院校,这种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16]另外,地方政府的统筹工作也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体现在政府未有效发挥纽带作用,没有建立联结农民工、企业与院校的农民工职教培训机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撑,导致宏观调控无法到位,职业院校根据规范性办学原则,在管理模式上势必无法进行有益的创新,无法全身心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事业。
(三)师资队伍素养与培训需求脱节
与学历教育相同,教育培训的重点也主要为“三教”,即教师、教材和教法,所以师资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否取得理想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当前为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素养也无法满足培训需求。首先,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行业当前发展所需的技术脱节较为严重,无法满足职业培训所需的代表该行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且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技能,无法提供农民工最需要的职业技能;其次,教师对农民工培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农民工年龄存在较大差异,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职业院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无法很好地掌握教学尺度,导致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农民工群体产生一种较大的偏见,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农民工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尊重的氛围;再次,没有形成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社会培训,职业院校往往没有相关的工作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很多教师不想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系统性评价
培训成果是否取得预期目标需要一定的考核评价制度,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流动性较大、培训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化、培训形式以短期培训为主等原因,导致农民工技能培训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不仅缺乏对培训过程中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的考核,也缺乏后续跟踪与反馈机制,致使培训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反馈,培训方式、培训内容长期没有更新、调整,知识老化,落后于实际需求。[17]这样直接导致职业院校提供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非传统培训——职业院校提供农民工培训的一种新可能
(一)非传统培训的内涵
当前,国际上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的方式已经逐渐打破原先的传统模式,比较流行的有非正式培训和非正规培训。
非正式培训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属于偶然、附带、无规则的学习,发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所有能提高知识和能力的活动。[18]它是一种没有固定的结构、统一的形式、系统的规划、具体的教材、专业的培训者、确定的时间地点、严格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一种隐性的、连续的、随时的培训。[19]非正式培训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的正式培训资源耗费多、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及时跟踪等缺点,具有即时性特征,能够在工作当中碰到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马上得到相关的答案。[20]因此这成为了企业员工提升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非正规培训是与“正规教育”相对的,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针对特定学习对象的有组织、有目的、有学习目标的教育活动。[21]它具有实用性和直接性,是有组织的,但不是充分制度化的;是系统的,但不是完全常规化的。[22]可以看出,与非正式培训相比,非正规培训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是正规教育制度以外的培训。
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非正式培训和非正规培训虽然都有很大裨益,但是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非正式培训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受训方式,而农民工群体是属于被动接受培训的群体,因此非正式培训那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可以借鉴,但是供给方式应该变成政府或院校主动供给为主。
(二)职业院校构建农民工非传统培训的路径
1. 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灵活化的培训包括开发多通道的培训项目,以满足农民工群体多样化的能力与兴趣,同时确保培训项目满足劳动力市场及农民工需求的相关性。第一,职业院校在设置培训项目之前,必须考虑受训者的前置知识与技能基础,比如是否具有高中学历等,以便农民工进入培训深造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培训项目与资格证书挂钩,培训项目可以自由组合互认,形成灵活的培训轨道;第二,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提升培训项目的灵活性。职业院校提供的非传统培训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只认可正规学习的思维,而把基于多样化路径的学习也纳入培训之中,跳出传统的面对面培训项目,支持基于信息技术的不同培训方式。
2. 提供模糊学习边界的培训。非传统培训模式让学习场所和学习组织方式变得多样化,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因此,职业院校在提供农民工培训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模糊培训边界,让培训更加灵活。第一,职业院校要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到国家学分银行系统,还要建立培训的专业标准,以确保职业院校培训顺利实施,把农民工培训与正规学习等同看待;第二,职业院校要更新内部的质量标准和教师评价标准,将非传统培训纳入到他们的常规考核当中,要求教师接受与数字技术教学技能相关的培训,以此开展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活动,并确保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持续的改进;第三,培训不局限于课堂,它可以发生在各种学习场域中,如工作场所和线上,非传统的培训模式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学习体验,也为农民工学习时间分散化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形成了个性化的培训项目。
3. 提供多样开放的培训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资源更加多样化,不仅弥补了纸质培训资料的短板,还加快了培训资源的更新率,解决了培训内容更新慢的缺点。职业院校应该增加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且与企业创新开发高质量培训资源,以扩展和丰富农民工群体的学习体验。借助互联网,全国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可以得到有效分享,有助于弥合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培训资源质量的差距。此外,还要加强慕课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帮助农民工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同时,把慕课等资源纳入学分银行体系,以此避免培训的碎片化,确保培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框架。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EB/OL].(2021-05-01)[2023-08-18].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05-01/9468629.shtml.
[2] 新华网. 全国职工总数超4亿人[EB/OL]. (2023-02-28)[2023-08-18]. http://www.xinhuanet.com/2023-02/28/c_1129404387.htm.
[3] 张太宇,蔡银平,邢永亮.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职业培训的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9):55-58.
[4] [12]岑华锋.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多重困境与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6):53-59.
[5] 徐辉.高职教育与农民工职业培训有效对接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以湖南省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7,1(01):5-7+13.
[6] 国务院. 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3-08-18].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04)[2023-08-18]. 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ghtj/fzgh/202201/t20220104_432182.html.
[8] 周洪娟.社会分层过程中的成人教育[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3):23-25.
[9] 金崇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导刊,2008(05):68-69+72.
[10] 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11] 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2006(12):71-80.
[13] 王东毅.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J].成人教育,2019,39(04):56-59.
[14] 邹铭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02):52-53.
[15] 李霞微.校企合作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机制的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3):175-177.
[16] 赵迪琼.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15(16):31-32.
[17] 龚英.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20):66+68.
[18]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24.
[19] 袁泉.我国政府公务员非正式培训问题研究[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54-58.
[20] 丁辉,任建华.国外非正式培训理念及其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80-182.
[21] 孙诚,张晓光.中国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58-61+72.
[2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