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掌珠
智慧课堂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与初中历史相结合,既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要求,也符合当前时代发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新需要。基于此,本文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从丰富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两个方面出发,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历史智慧课堂的价值进行分析,然后从微课视频、多媒体、白板游戏、线上错题本、线上互动、精确评价等方面出发,探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丰富初中历史教学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时相对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历史知识过于枯燥、缺乏吸引力。历史扩容了千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故事和内容,是学生以史鉴今,认识过去人们思想活动的重要课程。虽然这些知识以时间为轴进行了整合,但是其横轴知识的学习是过于宏观的,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遗漏、模糊,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历史课程育人功能的落实,还要改变之前以时间为轴的单一教学模式,从中外对比、信息技术应用出发,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不仅要展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创新性,还要从预习、新知、内化、综合应用和课后训练等各个历史教学环节出发,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相结合,搭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善传统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指学生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地对历史中所蕴含的概念和规律作出的科学认知。电子白板游戏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让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时空观念是指对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事物加深了解,这一点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历史微课视频等方式,从更形象直观的视角来增加对史实的理解;史料实证是指结合获取的史料,增加对历史的真实态度,避免主观影响。通过信息互动技术和线上平台,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读,能够避免分析者主观性的影响;史料解释是指从历史资料出发,用相对客观的方式去评判历史,而非自己主观思考;家国情怀是指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点燃爱国热情,这可以通过爱国主义的微课视频和数据化的评价来培养。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历史智慧课堂
(一)结合数据分析,准备历史微课视频
基于新课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教师可以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着,利用数据化软件整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数据,获得真实的学情,以此为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准备层次性和趣味性的初中历史微课视频、课件、作业等,为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构建的初中历史智慧课堂提供针对性的预习指导。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为例,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历史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层次化的微课视频,作为学生课前参与智慧课堂教学的开端。将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可以得出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时空观念: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甲骨文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第二,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相关图片或视频认识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价值。第三,历史解释:通过微课视频中的线上评论,相对客观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四,家国情怀: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激发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甲骨文和青铜器背后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通过线上调查小程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划分学生的学习层次。教师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从教学目标中所展现的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个方面出发,对学生的综合学习基础进行数据化探究。这一过程可以利用Excel数据库、access数据库等软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精确分析,得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数据。结合数据,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
最后,搭建A、B、C等级的线上微课预习视频。A等级的微课预习视频主要包括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纪录片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B等级的微课预习视频包括青铜器高超技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等基础知识的讲解。C等级的微课预习视频包括基础知识的拓展资料,如后母戊鼎、三星堆青铜面具、相关试题等。这样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就能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二)借助多媒体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实践,教师应该迎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政策要求,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新体验。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智能笔、教学辅助系统、智能屏互动平台、画图软件等,这些软件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创新历史教学情境,还能够改变以往历史教学的枯燥性。课堂导入教学注意历史文本先行,巧妙搭建历史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历史知识中的家国大义等人文情怀。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为例,结合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巧妙搭建历史学习情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思考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秦始皇。基于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利用智能笔教学辅助系统或者多媒体教学的展示功能,向学生展示长城、兵马俑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是哪一个时期的、与哪一个人物有关。
除了展示图片和创设问题情境之外,教师可以播放李白的《古风》这首诗中的“秦王扫六和”音频,在教室营造宏伟的历史学习氛围,借助微课视频中的秦始皇生平经历讲解,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价值,并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一人物和其行为。信息技术与历史情景教学融合,让学生处于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提升了历史学习效率,也让单一的书本教学朝着“行知课堂范式”教学模式发展。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史证素养和家国情怀。
(三)利用信息线上游戏,提升学习效率
历史教学内容较为丰富,跨越了时空界限,对学生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理解力较弱,可能会迷失在历史教学内容中,不能深刻感悟历史知识中所展示的前因后果。而搭建信息技术游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全面思考能力。基于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及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智慧屏互动平台、智能笔教学辅助系统、电子白板等技术,搭建与历史教学相关的课堂游戏,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例,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现有资源设计游戏,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准备。“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详细内容。结合这一重点,教师可以搭建以下信息化闯关游戏:
1.基础: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描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主要措施。
2.“推恩令”游戏:从原因、措施、影响三个方面搭建游戏。以影响为例,可以设置A.加大中央对地方控制;B.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
3.针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一内容设计填空游戏:这一观点是()提出的,是()学派的正统思想,这一学派的主要教学教材有()。
4.北击匈奴:结合北击匈奴的线路相关史料和中国地图,绘制北击匈奴的线路。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还能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历史游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课堂参与度,落实课程内容优化要求,体现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基础性,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逐渐成为创新型人才。
(四)利用数据化错题,搭建线上错题库
基于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求,教师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方面的不足,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错题库,然后寻找针对性的补足训练资源,更加全面地为学生提供补足信息。这样的教学能够推动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信息技术上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日常作业进行数据化分析,对错题进行集中归类,然后将整理好的学生个人错题库定期发送到学生的社交账号。为了解决知识补足中存在的知识零散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补充与错题知识相关联的单元整体或者同一主题知识。为了监督学生这一实践行动的落实,教师可以在学生的线上作业完成中搭建多次错题检测系统,督促学生复盘历史知识。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历史错题的整理和知识的复盘。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影响;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交通价值;分析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错题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建:
例如,某些学生对“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掌握不牢固,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为();“无有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句诗中描写的现象开始出现在(),了解学生对“张骞通西域”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线上智慧教育平台或者智能辅助系统,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班级群或者学生个人账号发送错题集,督促学生复盘,搭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学生搭建整体知识框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构建个性化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下一课知识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错题复盘行动定时监督,采用线上点名的方式,提醒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这些知识上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个性化的错题库中重新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温故知新”的学习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素养。
(五)利用线上综合数据,提供精确评价
基于新课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功能的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从评价主体、形式、语言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精确的评价内容。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为例,结合新课标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综合数据,给予学生精确的评价。“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造纸术、张仲景、华佗、《史记》、道教、佛教等相关知识。基于教学重点,教师综合分析学生多次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自评内容等,给予学生与历史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综合性评价。
例如,给予历史基础较薄弱的学生A以下评价:通过同学A的自评内容和作业情况,老师了解到你对道教与佛教的比较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可以利用列图表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老师认为你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非常端正,对自己的优缺点把握也非常准确,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可以通过之前老师为你整理的错题本进一步巩固。如果错题已经完成,你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会为你准备好课外拓展学习资源。
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数据化的学习中得到更符合学习基础的评价,也能给予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感悟知识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固化、教学课前准备不足、知识补足不足、历史知识枯燥等问题,都能在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初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中得以解决。基于此,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学生准备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微课视频;在导入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历史精神,以史为鉴,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白板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结合学生个性,为学生搭建数据化的错题库,为补足知识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最终学习结果,从五大核心素养出发,综合分析数据,给予学生精确评价。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2--121)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