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 蔡文
摘要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效建构为导向,参照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经验与反思,文章提炼出普通高中创建特色学校的五大难题:选择特色方向与找准特色定位;特色创建与整体质量提升的彼此协同;特色创建带动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转化;特色创建中师生创造活力的激发;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应,提出化解上述关键难题的应对策略:回到普通高中的育人原点,找准优势,确定特色方向与特色定位;运用生态思维的融通智慧,建构协同创新的教育契约;以教学问题引领育人过程,以成果产出导向促进学生发展;以平衡化解自由与控制,以研究项目激发师生创造与激情;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育特色创建的内生力,实现特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
引用格式 李重,蔡文.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难题及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10):23-27.
自从2010年国家首次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发展目标以来,一直强调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破解“唯高考”“唯升学”“唯分数”的痼疾,破解普通高中同质化竞争的顽症,致力于建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格局。如何化解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关键难题,有效推动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化压力为动力,主动作为,勇创特色普通高中,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普通高中谋求新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亟待研究推进。本文参照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实践经验,围绕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抛砖引玉,深化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理性思考。
一、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关键难题
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的主要困难来自办学主体的复杂关系及内部矛盾,下文试图从特色创建的内视角提炼出制约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难题。
1.难在选择特色方向与找准特色定位
普通高中要筹划办学资源,谋求特色发展,首要难题就是根据自身办学实际,选择特色发展方向,找准特色定位。特色办学的本质思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明智选择办学方向,精心锤炼学校的价值文化,显著提升特色育人质量与特色办学的综合质量。办学特色的创建与达成实质上是在科学的特色方向与独特深厚的价值文化指引下,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自然结果。如果离开特色办学方向的审慎选择,学校容易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淖,办学理想与精力容易被无穷无尽的杂事消磨殆尽,必将难以阔步向前。如果离开精准的特色定位,学校也难以有效凝聚丰富的特色资源与育人力量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势必影响特色品牌的创建。
2.难在特色创建与整体质量提升的彼此协同
普通高中的特色发展要求办学的整体创新、质量提升,而不是“特色点缀”或“表层修饰”。起步阶段是创建“特色点”,还不算难事,可是要从“特色点”串成线,点亮一大片,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真正达成特色办学的整体转型确实很艰难。
(1)特色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有机联动之难
从“特色点”到“整体型”的质量互变必然涉及到学校课程。上海市对特色普通高中内涵的界定,其要点包括“有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可见,如何协调学校特色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的联动发展,这就构成特色高中办学的具体难题。
(2)特色项目创新与办学整体转型的协同之难
一般来说,创建特色高中始于特色项目的“点状化”创新,然后形成“点—线—面”的立体建构,从而实现从“特色项目点”到特色办学的整体转型。从“特色点”与“整体型”的多维互动、质量互变、整体协同创新,要达到彼此衔接、协同推进,绝非易事。
(3)特色创建与家、校、社协同育人之难
人工智能时代,普通高中要整体优化育人过程,必然要改变学校“孤掌难鸣”的不良状况,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社会环境,建构家、校、社紧密型协同育人的生态关系,这是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特色办学的必要条件。正如李政涛先生所言,“在本质上,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 ,过去我们考虑“高质量教育体系”,往往比较注重“高质量”,忽视“体系”,其实真正实现高质量育人,单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3.难在特色创建带动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转化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单位,特色高中办学的突破口不在育人目标的设置与结果评价指标,重心应该落在教育教学过程与育人方式的整合优化。因为普通高中办学的目标设置与测评体系,一般属于高中特色办学的前置性命题。基于高中办学的预设目标与测评体系,要实现以特色创建带动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转化,存在诸多有待突破的难题。
(1)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化之难
以特色创建带动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转化,真正落实学生立场,首要难题是如何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实现“教书”“育人”有机融通。
(2)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化之难
以特色创建带动教育教学过程有效转化,还需要对标新时代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不良状况,从强调执行标准到强调动态生成,推进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3)从传统课堂到特色课堂的转变之难
这里的传统课堂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为落实核心素养,必然需要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彰显课堂特色,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特色课堂,还需要探索从书本纸媒学习到双线混融式学习的转化。
4.难在特色创建中师生创造活力的激发
从教师层面来看,推进特色创建活动的过程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困难,亟待通过研究去解决。其实特色创建就是用新思路、新方法研究解决一系列新问题的过程。从学生层面来看,要改变死啃书本、机械刷题的陋习,就需要激发活力,既“动手”、又“动脑”,积极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在普遍应对高考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赢得师生的价值认同,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促使师生全程、深度参与特色高中创建活动,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办学难题。
5.难在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海市12所已命名的特色普通高中来看, 没有一所学校单靠自身的力量能创建成功的,各个学校通过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及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挖掘学校所处环境中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等,聚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为我所用,助推了学校的特色创建。”[2] 如何改变过于依赖外生力量,转向培育特色创建的内生力量,从而建构内外融通的新型生态关系,这也是特色高中创建的关键难题。
二、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应对策略
1.回到普通高中的育人原点,找准优势,确定特色方向与特色定位
(1)方向选择,首要策略是回到育人原点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它的特色创建必须坚守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为此,普通高中要谋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到育人原点,立足育人本位来办学。基于育人原点,普通高中还要读懂时代,读懂中国,读懂政策,最终为学校的最优发展方向做出战略抉择。可以说,回归基础教育的育人原点,确立“成人之道”,这是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方向选择的价值基础。为此,高中学校领导力的价值核心需要从“驭人之术”到“成人之道”,以促进每一位高中生的卓越发展为根本旨归。“这种成人之道具有坚定的教育学立场,积极的人性假设,以人为视域,以人的成长为聚焦中心,以互动生成为行动逻辑。”[3]
普通高中特色方向的选择实质是办学育人价值方向的审慎辨析与战略抉择,也是凝聚办学“精气神”的文化过程。①回到普通高中的基础性质本身。高中办学需要从“普通高中”与“基础教育”两个要点来把握办学方向,协调“育人”“升学”与“职业”三重功能,切忌受资本逻辑或其他外在功利因素的干扰,导致办学方向异化。②明晰“在中国”办学的价值自觉。作为普通高中,特别需要自觉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扎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创建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
(2)特色定位,关键在于辩证地认识自身优势
如果特色办学方向是贯穿特色高中创建的主线,那么特色定位就是全校师生参与特色创建的兴奋点,是整合特色办学资源的交汇处,也是“点线面”立体建构特色体系的突破口。
办学特色定位需要基于复杂性理论,全面分析影响特色高中创建的宏观与微观、内核与外围、传统与未来、人事物、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维复杂关系,进一步找到多维复杂关系的交织处、聚焦点,从而确定高中办学的特色定位。这个特色定位既要找准最能彰显学校特色办学的独特内涵,又要找准能充分发扬学校育人优势的聚焦点。
从具体操作来看,特色定位可以顺着特色办学方向,顺藤摸瓜,排查影响办学的多维复杂动态关系的交织处或聚焦点,从而找准学校办学的独特优势或潜在优势所在,谋求找寻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有研究者认为,依据上海市56所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的总体情况,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育人模式大致可划分为“附属大学,特色移植型”“资源联盟,特色集成型”“植根传统,基因传承型”“发掘优势,学科做强型”“前瞻思考,把握趋势型”[4] 。
一般来说,这个特色定位既是校长科学决策的结果,又是全校师生共同意愿及“核心利益”最大公约数的体现。如此确立特色定位,才容易产生“选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带动效应,才容易闯出属于自己的新路。
2.运用生态思维的融通智慧,建构协同创新的教育契约
(1)采用动态结构化策略,推进从特色项目到整体创新的目标实现
特色创建要达到上下联动、横向拓展,“点线面”立体建构,实现整体创新,应考虑运用生态思维,实施高中办学的生态治理,建构家庭、学校与社区协同创新的教育契约。
从“特色创新点”到学校整体转型,需要充分利用育人过程的时间周期(1轮3年),采用结构化策略,分阶段实施“选点突破”与“结构重建”,动态转化特色创建的主要矛盾,如水一般“浸润”“渗透”到办学的整体结构,化为“日常”校园生活,最终达成特色学校从部分到整体的教育创新。
阶段Ⅰ:从特色项目到特色课程。将新的育人理念与育人方式率先通过特色项目来展开实施。基于实施经验的反思与提炼,从特色项目转向特色课程,建构具有新理念、新思维的特色课程,通过育人方式的转变达成特色育人目标,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
阶段Ⅱ:从特色课程到特色课程群。集中力量打造1-2门特色课程,待积累成功的育人经验后,以一带三,开枝散叶,建构一系列的特色课程,形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特色课程群,将特色育人目标从特色课程到特色课程群拓展。
阶段Ⅲ:从特色课程(群)到常规育人体系。在提炼特色课程的有效经验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与日常办学、常规环节的对接与渗透,从而带动常规办学的优质化、特色化。这个过程尤其需要注意特色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有机联动,动态磨合,结构化推进。“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构建本校特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来说,都需要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将特色融入到国家课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满足学生共同需求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5]
(2)基于教育契约,搭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特色共育平台
特色高中创建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努力的结晶。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推进高中特色创建与办学整体创新,必然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育人合力,搭建特色的共育平台,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活动舞台及成长机会。
可以采用社会契约管理的策略,以传统节气或节日更迭为时间序列节点,围绕四季流转与学生的人格养成、个性发展,有机整合家、校、社生态育人资源,统筹组织多样化的育人活动,明晰育人责任,实施契约管理,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如学生社团、课题探究、节日活动、项目式生态考察、服务学习等一系列综合素质活动。
3.以教学问题引领育人过程,以成果产出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1)以问题解决为引领,重建素养本位的育人过程逻辑
①教学目标问题化。要破解特色创建与育人过程转化的难题,关键是坚守学生立场,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来引领、整合“教”与“学”的特色资源与有机互动,重建办学特色的育人过程与实践逻辑。此处问题解决主要指向的是影响学生素养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差异性问题与个性特长问题。基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育人过程建构,必须跳出学科中心,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转化,与此同时将教学目标分解、转化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问题。
②教学过程生成化。指向学生素养本位的育人过程,一方面必然需要基于学情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教到学生的要害处、紧要处,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必然需要从预设走向生成,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基于情境创设将精选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思维结构与经验结构,借助质疑问难与研讨交流,生成新的差异化、独特化内容。新生成的内容,既有确定性的知识,也有非确定性的问题,在质疑问难中提出新的问题。依托新的问题还可以延伸拓展到课后的小课题研究、项目化学习,从而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学生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如果谁把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接受性学习的课程截然地分割开来,他注定要犯历史性的错误”[6]。
③教学结构综合化。从预设到生成,从偏向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创新式学习,相应的是教学结构综合化过程。从学生接受视角来看,教学结构的综合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接受与转化过程。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转化,这是促进育人过程转化的关键环节。书本知识主要是抽象共性的知识结构,而学生经验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与反应也必然存在感知差异、思维辨析、选择性吸收、应用及转化等复杂过程。这是一个“黑箱”存在,要提高过程育人质量,就需要借助多样化的媒介让“黑箱”可视化,促进相互交流与碰撞,在敞亮对话中渗透批判性思维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彼此生成、综合生成。与此同时,“要把世界引进教室,要让外面真实的世界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只是沉浸在教材的概念世界,脱离真实的生活世界,这样很难创办成功的教育[7]。
其二,延展学习时空,从听讲式向混融式有机转变。从特色创建到育人过程的转化,单凭过去的听讲式过程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改变“单一、同质”,走向“对话与混融”,将纸媒资源、数字资源、生态资源与学生成长有机关联,将线上线下、课堂学习与场馆学习的各种育人活动有机整合,将学科教学与跨学科学习、项目化探究相互打通,建构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混融式育人过程。
(2)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建构面向未来的育人实践秩序
通过特色创建来实现育人过程的整体转型,还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来建构新的育人实践秩序。所谓成果产出导向,主要是指从注重人类知识的接受学习走向侧重学生主体的质疑问难与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消费者”走向“知识加工者”“知识生产者”;引导学生从共性知识的普遍接受转向个体差异性、独特性的挖掘与发扬。基于素养本位的成果产出导向,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探究式学习方式。“全球经验表明,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或着力点。”[8]只会“刷题应试”“唯分数”的高中落后育人方式根本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
4.以平衡化解自由与控制,以研究项目激发师生创造与激情
特色高中的创建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依循,从“特色创新点”到特色学校的整体转型全仰赖师生的激情与创造。唯有激情,才能够持续投入;唯有创造,才能化解一系列新问题,推动特色创建稳步落地,最终闯出一条新路。可见,特色高中的创建与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从根源上依靠师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力量,这是“成事成人”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特色高中的创建之路就是以特色名义为成就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空间、新的机遇。
(1)动态平衡“自由”与“控制”的辩证关系
推动特色创建育人过程的转型,需要动态平衡“自由”与“控制”的辩证关系。如果忽视“控制”,就容易不稳,动荡无序;如果离开“自由”,必然导致抑制师生的活力,难以导向探究、创造之途。唯有恰如其分地平衡“自由”与“控制”,才能激发师生的活力与激情,建构开放灵动的育人过程结构。
(2)以真实问题研究激发师生的创造激情
特色创建根植于办学主体的育人理想。特色办学目标要真正落地,一定会遇到育人理想与现实状况的矛盾关系,要找到影响特色创建真实的阻抗问题、关键问题,并采用问题驱动策略来推进育人理想的落地生根。任何试图绕过关键性阻抗问题的想法,都如同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无法实质性推动特色创建,必将于事无补,难有建树。推动育人方式的转型,促进育人理想的实现,都要求真刀真枪地干,都要求直面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唯有紧紧围绕真问题来推进创建工作,才能够真正激发师生的创造智慧与激情,“咬定青山不放松”,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
(3)以关键性问题合作研究激发师生协同创新
以特色创建为抓手,重建特色育人过程,必然面临无穷多的问题,一旦陷入其中,如同坠入无底洞,难以脱身。为此,一定要对特色创建的问题进行筛选,只有重点研究、协同创新,解决关键性问题,才能有效推进特色高中的创建。同时以特色问题为导向,组织师生合作研究,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师生的协同创新。
5.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育特色创建的内生力,实现特色可持续发展
要破解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需要“执道守中”,自觉遵循育人规律,培育办学内生力的源泉,营造良好办学生态,不断提升学校的发展品质。
(1)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普通高中创建特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门
学校办学求特色,师生教学要创新。这里的“特色”或“创新”都不是要“标新立异”,刻意制造“人造风景”,而是要返璞归真,回归到普通高中本来应有的自然之境、中国文化之境。特色办学唯有返璞归真,遵循规律,才可望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从而实现特色可持续发展。从本源上说,因为教育教学规律是千百年来育人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所以特色办学要达成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将特色办学的思维触角深深扎根进人类教育历史深处,探入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境脉之中,遵循育人大道与基本规律,基于传承与发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自成一格。如此自觉建构的特色办学格局,因特色创建的思想根基扎得深厚,遵循本源,特色办学的实践才容易行稳致远,长盛不衰,终达使命。如是也可避免受外界各种“风潮”影响,避免因跟风、趋风而摇摆动荡,缺乏办学的“主心骨”。
(2)化“外力”为“内力”,化“偶然”为“确定”
在特色创建过程中会聚集多样化、不稳定的外源性力量,“内力”与“外力”协同合力,将学校特色创建不断推向新的阶段。不过这个推进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特色创建外源性力量的可持续性问题,外源性力量与内生力量的对接、转化与融通问题等。要化解这些不确定因素,最为关键的是特色办学的内生力量要借助外源性力量,实现全面转化与整体提升,从而筑牢办学特色的人才支撑。借助特色创建的窗口期,围绕特色方向与定位,优化或重建学校特色的育人过程、育人资源与质量评价体系,守正出新、稳健改良、循序推进,最终“成事成人”。优化或重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移花接木”嫁接式、“铺路搭桥”链接法、反思重建法、局部置换法、结构重组法、内部要素嵌入法、思想沙龙孵化法等。
(3)依托特色创建的实践经验,提炼特色办学的方法论
一般而言,特色办学借助外源性力量向内生力量的转化与融通过程也是普通高中建构一套属于本校特色创建的独特方法论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办学独特方法论的形成也就是特色高中创建成功的标志之一。借助特色办学的方法论思想,学校可以采用新的眼光来领悟高中办学与文化精神,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来破解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从而不断内化、持续夯实特色办学的内生力量,优化建构更为简约、高效、优质的办学育人结构,营造适合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与办学格局。特色办学的新生态关系与办学格局实质上就是积极建构更适合高中生多样化成长的特色育人场域,并为特色育人场域的常态化运作搭建生态化的社会教育契约,从而汇集丰富多样的特色育人资源,供特色办学及学生特长发展“循环使用”。
总之,特色高中的创建就是致力于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契约式”管理,通过校本教研与教师同伴互助,激发学生动力,诱发学生潜力,诱导学生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与对象世界交互往来,借助人类知识的力量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发展来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与对象世界”的动态递进、蝶变关系是特色学校的底层逻辑,也是特色办学的落脚之处。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周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学的知识供给[J].教育研究,2022,43(02):83-98.
[2] 朱丽. 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的道、势、术融合——基于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实践的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0):41-46.
[3] 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18.
[4] 胡庆芳. 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时代价值与模式创新[J]. 上海教育,2018(27):64-65.
[5] 朱丽. 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基于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实践的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10):71-74.
[6][7]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50.
[8] 崔允漷,冯生尧.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世界性的课题与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0):29-38.
【责任编辑 杨 子】